公差实验指导书 下载本文

实验3 表面粗糙度和位置误差测量

实验3.1 演示实验

实验3.1.1 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1 目的与要求

① 掌握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而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② 加深理解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和单峰平均间距s的实际含义。

2 测量原理

光切显微镜是利用光切法测量表而粗糙度。见图3.1,由光源1发出穿过狭缝2,形

图3.1 光切法原理 a)光切图 b)光路图 1光源 2 狭缝 3分化板 4目镜

成带状光束,经物镜组O1O2,斜向45射向工件,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呈现出曲折光带,再以45反射,经物镜组O2O2,到达分划板3上。从目镜里看到的曲折光带,有两个边界,光带影象边界的曲折程度表示影象的峰谷高度h。h与表面凸起的实际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

h'?hM?2hM ?cos4517

''?'?

式中 M——物镜组O2O2的放大倍数。

在目镜视场里,对高度h是沿45方向测量的,设有目镜千分尺3 ,(见图3.2所示的两种结构光切显微镜)若读数的值为H,则h’与H之间的关系为:

'?'h'?Hcos45?

上二式合一后得

h?Hcos45?2M?H?iH 2M式中,令1/(2M)=i,作为目镜千分尺装在光切显微镜上使用时的分度值。此值由仪器说明书给定,可用标准刻线尺校对。

3 仪器简介

图3.3 目镜千分尺 1双表线 2 刻度筒 3可动分化板 4固定分化板 图3.1 光切法原理 a)光切图 b)光路图 1光源 2 狭缝 3分化板 4目镜 图3.2 光切显微镜 1横臂 2 手轮 3目镜千分尺 4、8、11、14螺钉 5、12物镜 6型块 7、13千分尺 9螺母10调焦环 15目镜 光切显微镜由照明管和观察管组成,故又称双管显微镜。其外形结构有两种,见图3.2。A图的两只可换物镜5和12的相对位置要调整;b图的两只物镜5和12装成一体,两光轴对台面倾斜,固定成45,两物镜焦点交于一点,使用时无需调整。

在观察管的上方装目镜千分尺3,也可装照相机。在目镜千分尺(图3.3)的视场里有两块分划板:固定分划板4上刻有8mm长的刻线尺,可动分划板3上刻有十字线和双标线。刻度筒2的圆周上刻有100条刻线。转动刻度筒一周,通过螺杆使可动分划板上双标线1相对刻线尺移动1mm。由于放大2M倍(见前述),故目镜千分尺的分度值小于

? 18

0.01mm,如表3-1所示。

表3-1 光切显微镜的主要技术数据

可换物镜 放大倍数 60 30 14 7

物镜组的 放大倍数 31.3 17.3 7.9 3.9 目镜视场 直径/mm 0.3 0.6 1.3 2.5 目镜千分尺 分度值/μm 0.16 0.29 0.63 1.28 测量范围 RZ/μm 0.8~1.6 1.6~6.3 6.3~20 20~63 4 操作步骤

① 准备工作

估计被测表面的Rz值,参考表3-1选择一对合适的物镜,分别安装在照明管与观察管的下方。并按表3-2选用取样长度与评定长度。

接通电源。擦净工件。将工件放在工作台上,转动工作台,使要测量的截面方向与光带方向平行,未指明截面时,一般尽可能使表面加工纹理方向与光带方向垂直。移动工作台,将工件上要测量的点移到光带处,对外圆柱表面则将最高点移到光带处。

② 粗调焦 参看图3.2,松开支臂1上锁紧螺钉8,缓慢

地旋转螺母9,使横臂带着双管一起向下移动,同时观察目镜,当视场中可看到清晰的工件表面加工痕迹时,停止移动,拧紧螺钉8 (调焦时为避免移动双管)。略微转动目镜15上的滚花环,直到视场中的十字线最清晰为止。

③ 精调焦 转动手轮2、调焦环10和调节螺钉11,使视场中光带最窄,并使一个边界最清晰。再微转手轮2,使此边界落在表面的痕迹上。此时的边界代表光切面,见图3.4。

④ 对线 松开目镜千分尺上螺钉4,转动镜架,使目镜中十字线的横线与光带方向大致平行以体现轮廓中线,此时刻线尺对光带方向倾斜45,拧紧螺钉4。

⑤ 测量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用目镜中十字线的横线瞄准轮廓,从目镜千分尺上读数,以确定轮廓高度。测量方法是:转动目镜的刻度筒,使横线与轮廓影像的清晰边界在取样长度l的范围内与五个最高点(峰)以此相切(图3.4),计下数值Hp1、

?表3.4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的选用值 Hp2、?、Hp5(见图3.5),在移动横线与同一轮廓影像的五个最低点(谷)依次相切

19

(图3.4),记下数值Hv1、Hv2、?、Hv5(图3.5)。Hpi和Hvi数值是相对于一基准线(平行于轮廓中线)的高度。设中线m到基准线的高度为H,则ypi?Hpi?H,

yvi?H?Hvi,代入

图3.5表面微观轮廓的高度 51?5?Rz???ypi??yvi?

5?i?1i?1?化简得

15Rz???Hpi?Hvi?

5i?1将记下的读数代入上式即可得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表3-2 取样长度l和评定长度la的选定值(摘自GB1031-81-83的附录B)

Rz、Ry(μm) ≥0.025~0.10 >0.10~0.50 >0.50~10.0 >10.0~50.0 >50~320 l(mm) 0.08 0.25 0.8 2.5 8.0 ln=5l(mm) 0.4 1.25 4.0 12.8 40.0 测量时,目镜视场可能小于取样长度(参见表3-1和表3-2),此时需要转动工作台上的千分尺13(图3.2),使工件平移,以便找出所选取样长度上轮廓的十点高度。

在移动工作台,测出评定长度范围内n个取样长度上的RZ值,记得所测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