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试卷1 下载本文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试卷1

(总分:9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

1.声音方向定位线索有哪些?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归纳起来有: (1)双耳强度差。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强度上的差异。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距离之差就产生双耳强度差。向头部投投影一个声影(类似于光的影子),与声源方向相反的一耳处在声影之中,从侧面来的声音必须绕过头部才能达到另一耳。在声音到达之前,很多声波已被头部与其周围物体吸收,因此到达另一耳的声音强度相对比较弱。 (2)双耳时间差。来自非正中面的声音,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而且还会产生双耳时间差。这一原理易被人理解。双耳时间差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人体头部近似球形,两耳间的半圆周约为27.6厘米,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即与人体正中面成90度时)约为0.5毫秒。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声波同时到达两耳时差为零。其他情况则介于零和极大值之间。听分析器正是利用这时间上的差别,来确定声源的方位。 (3)双耳周相差。如果声源不在正中面上,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和双耳时间差,而且还会出现双耳周相差。这是因为声波是由一系列的正压和负压组成的,所以在任何瞬间,最大的正压到达两耳的时间都不同,声调在两耳就可能产生周相差。在日常生活中,双耳周相差线索在低频上较为有效,因为两耳的距离有27.5厘米,距离相当大,容易显出周相差;相反,高频的波长短,周相差出现在高频的几率就较小,可靠性差些。上述三种双耳线索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各自提供着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的信息。三种双耳线索的协同作用,使我们能正确地进行听觉定位。 (4)立体声听觉。立体声听觉是利用双耳强度、时间和周相差异的原理产生的。立体声广播和立体声电影等是采用特定的技术建立听觉透视的错觉效果。立体声效果就是充分利用双耳决定声源的位置。视觉刺激与声源之间巩固的条件联系的影响,可以使人们在双耳听觉标志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对声音定位的错误判断。例如,电影院放映电影的音响一般是银幕两侧,但观众所听到的声音都是从银幕上人物的口中发出来的。因此,在进行听觉方向定位的实验时,应使被试不能见到声源,也就是要排除视觉的作用。) 解析:

2.明适应和暗适应分别指的是什么?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机制是什么?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视觉适应一般涉及“暗适应”和“明适应”。 (1)明适应的研究。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一分钟就能适应,这是明适应。明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与暗适应正好相反。赖特用间接方法求得光适应曲线,发现中央凹的光适应过程很快,它暴露在光线中一分钟后就几乎全部完成。眼睛适应光强度变化的范围很大,这个范围约达到13个对数单位,大约要比最弱的绝对阈限的光强1万亿倍。光适应过程中,眼睛首先通过调节瞳孔大小来适应光线刺激的强弱变化。在视网膜的外层还有很多黑色颗粒,它们是一些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能减少直接作用于感光细胞的光能量。 (2)暗适应的研究。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如果用白光测定,会发现暗适应曲线由两部分组成,表示人眼有两套适应机制。若用红光照射中央凹检查感光阈,只得到图中上部的均匀曲线,没有下部的曲线,这是视锥细胞的暗适应,这个过程约5分钟就基本完成。人眼对白光经过7分钟的适应以后,出现进一步的感光阈的减低,这是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约20分钟完成。视杆细胞的暗适应出现慢,但适应程度很高。 关于暗适应机制的解释,主要是化学反应说。克劳福德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暗适应过程的机制。视紫红质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在光刺激时,视紫红质发生了分解而褪色,变为视黄质,光刺激继续作用,视黄质再分解褪色变为视白质。因此,眼睛受到的光刺激时间愈长,视紫红质分解就愈彻底,反之,暗适应时视紫红质循原路线重新合成的时间愈长,完成暗适应时间久愈慢。) 解析:

3.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有哪些?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知觉恒常性是指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相对固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有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位置恒常性(或方向恒常性)。 (1)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认知心理学提出,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映像,而且还包含着对客体的解释。知觉不可能只单纯从刺激一方描述,人的过去经验在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产生的,它的内容比感觉基础远为丰富。知觉恒常性作为知觉的特性,正说明了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①埃默特定律。埃默特发现,知觉到的后像的大小与眼睛和后像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后人把埃默特发现的这条规律称之为埃默特定律。可用公式来计算:a=A/D。a表示实际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A表示物体的大小,D表示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一公式,如果客体的大小不变,那么a的大小同距离D成反比例关系。这个定律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演示出来。 ②布伦斯维克比率。我们在知觉物体时存在着恒常性,即不完全依赖于视角规律来判断物体的大小,但是我们的知觉大小常常与物体的物理大小也不尽一致。例如,观察者在5米处观察一个身高1.8米的人,如果按视角计算,观察者看到的人只有1.8×1/5(m),即0.36米,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不会这样来知觉的,我们很有可能把他知觉为1.76米,也可能把他知觉为1.84米。布伦斯维克提出了一个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即布伦斯维克比率 (BR):BR=(R—S).(A—S)。BR表示布伦斯维克比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R表示被试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亦即被试对大小判断的结果;S表示根据视角计算的物体映像大小;A表示物体的实际大小。 当知觉到的大小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很接近时,布伦斯维克比率趋于1,这表示趋于完全恒常性;当知觉到的大小与按视角计算的大小很接近时,则表示基本上没有恒常性。前面将身高1.8米的人在5米处观察时被知觉为1.76米,那么BR=(1.76—0.36)/(1.8—0.36)=0.97,即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保持了97%。 ③邵勒斯比率。邵勒斯提出的计算恒常性系数的公式与布伦斯维克的公式基本相同,只是取了R、S、A三个数的对数: TR=(1gR—lgS),(lgA—lgS) 邵勒斯比率的计算结果也在0到1的范围内。但是用邵勒斯公式计算出的恒常性系数有时比用布氏计算的要大些。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研究大小、形状、颜色及亮度等知觉的恒常性,但是在大小、形状知觉中更常用布氏比率,而在亮度知觉中则常用邵氏比率。这是因为物理亮度与知觉亮度成一定的对数关系。 (2)大小恒常性实验。我们所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一般至少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物体在网膜映像的大小和物体的表现距离。在同一距离上的两个物体,网膜映像大的我们知觉较为大些;若在不同距离上的两个物体,其网膜映像大小相同,则距离较远的物体我们知觉为较大些。网膜映像大小和距离的这种关系是大小恒常性保持的基础。不因对象距离的改变,把它知觉为平常大小的倾向,叫做大小恒常性。我们从视角的概念中已经知道,网膜映像的大小取决于对象的距离的远近。但是当一个对象的距离在变化时,我们视觉的大小或主观大小并不因网膜上大小的变化而感到它的大小在变化。如果深度知觉的线索具备,知觉就有很高的大小恒常性。如果把这种线索消除,知觉的对象又不熟悉,那么它的大小知觉便会接近透视大小。 (3)形状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是指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 但是,我们的知觉也不尽是完美到与客体保持一致的程度,知觉形状与客体某一状态下的形状有时会有不同。邵勒斯发现,观察者对测验物体的判断形状大多在物体的真实形状与倾斜之间。判断的条件越少,判断形状与真实形状的差异越大,但即使在正常的视觉条件下,观察者也很少表现出完全的恒常性。 莱博维茨研究了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实验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指导语的影响,而故意按照网膜大小来进行形状匹配作业。) 解析:

4.举例说明无觉察知觉实验要考虑的变量。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知觉可以是意识层面的加工,也可以涉及无意识层面的加工,这就是无觉察知觉,是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觉察,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即个体无意识地对刺激进行了加工。 无觉察知觉实验中要考虑的变量如下: (1)自变量。无觉察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刺激不被意识觉察,为了达到这一点,通常通过两种方法来控制自变量:一种是通过注意分配控制意识,即将刺激呈现在不被注意的位置;另一种是通过刺激条件控制意识。 对于前一种方法,以盲视病人D、B的研究为例,被试的

病理特征实际就是一个可操纵的自变量,将刺激呈现在盲视野,即将刺激呈现在不被注意的位置,就是对被试自变量的一次操纵,通过这一操纵我们可以排除知觉的意识成分,将因变量(D、B的知觉判断能力)上出现的效应归结为无意识加工的结果。 对于后一种方法,我们以马塞尔的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为例,其中的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的间隔时间就是一个可操纵的自变量,通过操纵掩蔽间隔时间,可以控制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意识)水平,从而影响最终的因变量(启动效应)。 除此之外,对于无觉察知觉和有意识知觉的区分,我们还可以应用实验性分离,即纳入其他的自变量,使这一自变量对无觉察知觉和有意识知觉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从本质上区分两者。在上述的一系列实验中,研究者选用了启动词意义和色块颜色一致试验的概率、单词或非单词测验作为自变量,对无觉察和有意识知觉进行实验性分离。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更多类似功能的自变量,为无觉察知觉的独立存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因变量。在一般的知觉研究中,言语报告是我们常用的因变量,因为言语报告通常反应人们的经验、体验,然而言语报告是人们有意识对主观体验的反应,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无觉察知觉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显然,言语报告不能作为可靠的因变量指标。经典分离假设认为,间接测验对无意识具有完全的敏感性,虽然经典分离假设受到质疑,但是它所提出的间接测验仍是无觉察知觉研究中很重要的因变量指标。比如,在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中,我们使用反应时作为因变量,反应时的减少被认为是启动效应所导致的,因为相对于正确率,反应时的变化更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它是对无意识的较好的间接测验。再加,威尔逊和伊翁茨实验用偏好测验这一间接测验作为因变量。因为在偏好测验时,被试绝不会意识到这是在测量他们先前对10张不规则几何图形的知觉。 (3)控制变量。无觉察研究中的控制变量和其他知觉研究中差不多,除了诸如刺激强度、亮度等物理环境的因素外,还有诸如情感和动机等个体因素。以马塞尔的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为例,在确定觉察阈限时,必须对每个被试单独测定,而不是对所有被试确定一个恒定的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隔,因为对不同被试而言,同一个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隔会产生不同的觉察水平,这种方法事实上就是在控制个体差异这一无关变量。再如,我们知道网膜是具有累积效应的,即只有当到达网膜的光量子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产生神经冲动,向大脑传递,所以在进行无觉察实验时,刺激的光亮就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向每个被试以同样的亮度呈现刺激,这才不致于在如此短暂呈现刺激的情况下,使得刺激达到每个被试皮层的时间不同。这样,我们才算是有效控制了亮度这一无关变量。) 解析:

5.简述斯伯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3×4的字母卡片,呈现时间为50毫秒。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部分报告法并不要球被试努力报告所有12个字母,而是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斯伯林认为,由于被试在观察字母时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必须报告哪一行,所以被试还是需要记忆12个字母,因此从部分报告法对单行项目的平均报告率,可以无偏地估计被试对所有12个项目的记忆容量。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达到了平均9.1个项目。而鉴于部分报告法中报告过程仍然占用时间,信息消退的影响仍不可避免,实际的感觉记忆容量恐怕还要大得多。 此外,后来的研究还发现,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储存形式可能与其输入形式是一样的,即信息的编码完全依据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单一性。) 解析:

6.简述内隐记忆测验的主要方法。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经典的测验方法。罗迪格等人归纳了13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两大类。 ①词干补笔。词于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jui_,填成juice。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义的单字(如_ys_ry填成mystery)。虽然词干补全测量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中发生的事件。 以沃林顿和韦斯克郎茨对健忘症病人所做的实验为例。他们取4名健忘症病人为实验组,16名没有脑损伤的病人为控制组,两组被试在学习单字后进行四项测验。两项为直接测量:自由回忆和再认;两项为间接测量:词干补笔和模糊字辨认。实验结果显示,健忘病人组在直接测量方法中成绩都比控制组差,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忘症病人组在间接测量方法中成绩与控制组相比,虽略有高低,但

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健忘症病人也能以一定方式保持语词的信息。但是当时人们解释为健忘症病人不能从短时记忆中把词语传到长时记忆中。然而,这种间接测量方法和直接测量方法的比较使用,显示了方法学上的优越性。 ②知觉辨认。知觉辨认乃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在词汇决策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对呈现的单字与无意义的字母串作出判断,通常反应时间是因变量。模糊字辨认是指在测验时呈现的单字的字母不大清楚,要求被试辨认什么字。将单字模糊呈现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是利用幻灯机投射焦距变化,焦点未集中时,屏幕上的投影是模糊不清的,由此造成模糊字。以雅各比对正常人的实验为例。他让被试在三种条件下学习反义词。条件一为无上下文,被试看到“xxx一冷”而大声说出“冷”字,这里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字形。条件二为有上下文,被试看到“热一冷”的目标字并大声读出“冷”字,这是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意义。条件三为产生条件,被试看到“热一???”,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这是条件一和二的结合,却要求被试既加工字形,也加工意义。三种条件下,被试的一半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验一一即再认;另一半用间接测验——即知觉辨认。实验结果发现,当用直接测量方法来测验时,产生条件下的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无上下文条件最差;而用间接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与此恰恰相反,表现为无上下文条件下击中的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产生条件最差。由此可知,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正好相反。 (2)非语词信息的内隐测验。这类内隐测验要考察内隐记忆测验触及的底层记忆系统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启动效应。这些非语言信息包括图片、形状和面孔等,对于非言语信息,又可分为熟悉和新异两种。 ①熟悉的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这种类型的内隐记忆研究中,首先呈现图片或线条画给被试,这些图片或线条画都是熟悉的三维物体的二维特征,或者是有生命的,如狗和牛;或是无生命的,如桌子或汽车。测验时,要求被试识别知觉上已不完全的刺激,比如不完全的残图或简短呈现的物体的图片等非言语项目。以残图范式来说明。实验时最初呈现的是最不完全的形式,接下来逐渐呈现稍微完好一点的图片,直到被试能够识别。在1小时或2小时间隔后,呈现新、旧残图,结果表明,年龄越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和成年人在达到识别时,需要更多的尝试,启动效应用第二次呈现的识别成绩与第一次呈现的识别成绩的比例来表示。比例分析表明存在显著的启动效应,重要的是,在启动效应的大小上没有年龄效应。分析实验的结果,年龄变量的控制导致了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分离,外显测验上存在着年龄效应而内隐测验则没有。如果两类测验触及的是同样的记忆系统,那么就应该表现出相同的结果而不是出现分离,因此,实验性分离支持着一种新的记忆形成——内隐记忆的存在。 ②新异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这类研究使用的内隐记忆测验在某种程度上类同于广泛使用言语领域的识别、完词和词汇决定等作业。以点完成测验为例,实验材料是3×3点阵中5点的空间排列。测验首先呈现给被试未被连接的5个点,要求被试用直线将这5个点连接并组成任意图形,每个图形都有许多可能的连法,主要是看被试是否倾向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构成他们曾经学过的图形。 (3)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研究是由沃林顿和韦斯克郎茨的一系列重要实验开始的。他们发现,虽然遗忘症病人的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成绩遭受很大破坏,但当用词根或词段作为线索时,他们能表现出对一系列熟悉词的正常的保持。但随后使用词段线索的研究发现,病人的成绩有时受到破坏,而当给予被试内隐指令时,病人就表现出与正常被试同样数量的启动。上述观点已由大量实验所证实。 (4)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图尔文用正常人做被试,重现了在遗忘症病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一致的现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分别采用再认测验和补笔测验,实验材料是一些低频英语单词。实验结果表明,情境记忆在7天后遗忘了很多,而由启动效应显示的内隐记忆前后没有差别,另外,补笔正确率与被试再认的成绩无关,揭示出启动效应与再认记忆的随机独立性,为他后来提出的启动效应与再认记忆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多重记忆系统)提供了依据。 采用其他的测验方法,其他一些实验研究也都在正常人身上发现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即在同一实验变量影响下,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测验有着不同或相反的结果。) 解析:

7.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方法主要有哪些?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主观体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其测验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情绪体验。主观体验测量方法和上述生理指标方法、表情研究方法组成了一个方法体系。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情绪的机理。 (1)形容词检表。自50、60年代以来,为了解成人的情绪体验,建立了一种简捷、通用的技术,称之为形容词检表(简称ACL)。用这类检表可测查被试即时存在和体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