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的都是四级旋回的追踪对比。
2、延长组地层划分方法
延长统十个油层组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凝灰质泥岩,次为泥页岩。
凝灰质泥岩在岩屑中为白色片状,手摸有滑腻感,在荧光灯下发橘红色强光。在测井剖面上具有尖刀状低感应、高声速、大井径、高伽玛的电性特征;厚2米左右。
延长统地层依据岩性组合和十个标志层,划分为十个油层组。十个标志层代码为:k0~k9,自下而上为:
k0:位于长10底。
k1:位于长7底,是长7与长8的分界线,厚20m左右。底部有2m厚的凝灰岩,中上部是15~20m厚的油页岩。因其在陕北延河流域的张家滩地区出露,所以人们常称为“张家滩页岩”。
油页岩在电测图上以自然电位曲线负偏幅度较高(甚至高过砂岩),区别于泥页岩。 k2:位于长63底,是长7与长63的分界线。 k3:位于长62底。
k4:位于长4+5底,是长4+5与长61的分界线。在陕北地区较发育,陇东地区基本上是泥岩。 k5:位于长4+5中部,是长4+51与长4+52的分界线,厚度6~8m,在声速曲线上表现出4个一组的齿状尖子,感应曲线特征不明显。
k6:位于长3底,是长3与长4+5的分界线。 k7:位于长2底,是长2与长3分界线。 k8:位于长2中部,是长21与长22的分界线。 k9:位于长1底,是长1与长2的分界线。 3、延安组地层划分方法
煤线是延安组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煤线在测井图上具有:低伽玛、大井径、高声速、高电阻(4m)高感应的特征。低伽玛是测井图上区分煤线与泥岩的主要标志。
延安组地层沉积时区域气候由干冷~暖湿进行周期性循环,干冷时沉积河湖砂泥岩,暖湿时沉积沼泽煤系地层;两个煤系之间的地层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旋回和气候周期,周而复始使延安组地层韵律性极强。分层时把二个煤层之间的一套地层作为一个二级旋回(煤层归下伏地层,煤顶为分层界限)。
延4+5~延10地层顶部普遍发育煤线,若有些区块、有些层位煤线不发育时,可借用邻区邻井作参考。具体方法是:从本区与邻区最接近的一边开始,根据地层厚度和砂岩旋回性,以泥岩为分界线逐井向内推。
三、常用图件的编制 1、油层综合柱状图
用途:反映一个油田的油层纵向分布状况。包括区内全部出油层位,由一口或几口取芯井的油层段叠加而成。
图件内容:地层年代(系、统、组、层、小层)、岩芯描述(岩性、含油性)、电性特征(取芯井段的自然电位、四米电阻曲线)。
比例尺:1:200 2.油藏剖面图
油藏剖面图用途:了解一个油藏在纵向上的变化起伏形态,砂层、油层、隔层分布特征,油水关系,物性特征。
平行砂体走向的叫油藏纵剖面图,垂直砂体走向的叫油藏横剖面图。 做图方法: ① 选择测井曲线
定性反映油藏特征:选择两条测井曲线。左:自然电位曲线,右:四米电阻曲线。
精细油藏描述:定量的反映油藏形态时选择四条曲线。左:自然电位曲线、 自然伽玛曲线,右:感应曲线、微电极曲线。
② 确定剖面线
根据作图目的在平面井位图上划出剖面线。南北走向的剖面线顺时针旋转投影在剖面图上,北西~南东走向的剖面线逆时针旋转投影在剖面图上。在剖面图的右上角用箭头向右标出剖面线方向。
③ 计算比例尺
左右(横向):在平面图上将剖面线附近的井垂直投影到剖面线上,按顺序依次量出井间距离,再按相同的倍数放大到剖面图上,(倍数根据图的长短而定,开发区一般要让两井之间能放下四条曲线,勘探区井距则较宽)。平面图的比例尺除以放大的倍数,就是剖面图的比例尺。
上下(纵向):在测井图上计算出各井油层顶底海拔高度,(补心海拔-油层的垂直深度)以最高最低两个点为界取整数,以测井图上1:200的比例在剖面图上的两边立上海拔高度标尺。
④ 连接海拔高度标尺上端同一高度的点,以该线为参照,投影每口井校深综合图上的测井曲线,并标出小层分界线。
⑤ 连接同一层段的顶底界线,画出砂体、油层、干层延伸距离和形态,油水界面;标出射孔位置、试油产量。
⑥ 在图的上方写上图名、比例尺(需要缩放时用线型,墙上挂时用数字) ;图的下方画上图例,编绘、审核、时间。
3、地层对比剖面图
地层对比剖面图用途:了解一个地区在标志层控制下含油段的地层厚度、砂层厚度及其电性特征的分布变化情况。
做图方法:
①对比剖面测井曲线选用: 自然电位曲线、自然咖玛曲线、感应曲线、声速曲线,后三者能清楚的反映分层标志。(左:自然电位、自然咖玛, 右:感应、微电极。)
②地层对比剖面图上剖面线的确定方法与油藏剖面图相似。
③对比剖面图不考虑比例尺大小,左右井间以能容下测井曲线(校深综合图)为原则。上下将目的层顶的标志层与剖面线对齐,画完所研究的地层段即可。
④把分层界限连接起来。 4. 标志层构造图 砂层顶部起伏图
用途:标志层构造图反映的是区域地层起伏形态,多用于分析油藏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勘探阶段以及开发区的延长组或延10等大型油藏必备图件。
砂层顶部起伏图反映的是含油砂体的起伏变化形态和油水关系,多用于分析油藏构造特征。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必备图件,也是构造、边底水油藏圈定含油面积的依据。
做图方法:
① 在井位图上标出井口坐标、中靶坐标、井组连线。
② 统计出距离油层顶最近的标志层和油层所在的砂层顶部海拔高度。
③开发区内一般都选用1:1万的大比例尺,以5m(勘探区内10m或20m)为间距用三角形内插法做等值线。
延长组三角洲控制的岩性油藏面积大,一般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逐渐下推,也可以由井位密集处向井稀处外扩,但不能脱离西倾单斜这个大的构造背景。
延安组河流控制的中、小型岩性构造油藏面积较小,在井少、高低变化不大的井区,也可用2m一条等值线作图。先从最高点(数据最大的地方),向四周(低点)滚动外推;中心闭合,南北两翼与区域单斜构造线相接。
④用箭头和线段指示鼻隆带走向和倾向。用“+”、 “-”标出隆起和凹陷位置。在图名下方注明标志层的名称、比例尺。
5、 砂体展布图
油层分布图
用途:反映砂体、油层的延伸方向、横向宽度、分布面积、厚度变化等平面非均质特征。 做图方法:
①.一般以2m、4m或8m一条等值线,由井网密集、数据最大的地方开始内插。
②. 油区外围井点稀少的地方,等值线间的距离参照密井点处宽度推测。推测的地方用虚线表示。 ③.砂体图等值线参照区域沉积背景,三角洲相上游厚带开口,下游闭合;河流相上、下游开口,中间厚带闭合。
④.油层等值线走向与砂体一致,油区内部厚,边缘薄。 ⑤.油层图上试油未出油的油层按零线处理。 6、 油层孔隙度分布图 油层渗透率分布图
用途:反映油层宏观物性变化及平面非均质特征。 做图方法:
①.孔隙度、渗透率一般选用主要油层段的测井解释数据。如遇几个小油层段时可选一个中间值。孔隙度、渗透率必须是同一油层数据。
②.等值线的差值,依据数据大小而定。
③.岩性油藏一般都是内部物性好,外部物性差;所以孔隙度、渗透率分布图的变化趋势要与油层图对应。
7、 油层含水饱和度分布图 油层泥质含量分布图
用途:反映油层宏观物性变化及平面非均质特征。 做图方法:
① 含水饱和度、 泥质含量是油区内部低,外围高,因此,等值线是内部小数据闭合,外围大数据收边。
② 所选用的数据必须和上述孔隙度、渗透率相对应(同一层段的数据)。 8、油层综合成果图
用途:从平面、纵向、横向三个角度反映油藏地质特征及生产能力。 做图方法:
油层综合成果图由油层综合柱状图、油藏剖面图、油层平面图等单因素图拼合而成,平面图井位旁再配上试油柱子和油层数据十字架。
平面图的内容根据油藏特征或需要决定。一般是延长组等大油藏:砂体展布图上套上含油面积;延安组小油藏:砂岩尖灭线内套上砂顶起伏图、含油面积。
试油柱子:试油日产水量在下方,日产油量在上方。1mm=1t。
十字架: 油层厚度 油层渗透率 砂层厚度 砂顶海拔高度 油层厚度:油层、(油水层)、[致密油层]。 油层渗透率:取主要油层段的中间值。 四、地质研究报告的内容及编写方法
地质研究的内容在不同的开发阶段侧重点不同,不同的油藏研究方法也有所区别,开发地质研究报告的编写大体上可归纳为:
1、 油田概况 ① 油田自然地理位置 ② 油田勘探开发历程
③ 开采现状(层系、储量、井数、产量……)
2、构造特征 ① 区域构造背景 ② 区内构造特点 ③ 构造与油气的关系 3、地质特征
① 地层对比划分的依据及结果 ② 油层沉积相特征
③ 岩性、粒度、碎屑颗粒、胶结物成分 4、油藏特征
① 油藏的控制因素、成藏条件、油藏类型、驱动能量 ② 油层厚度、物性、电性及分布特征 ③ 油、气、水性质及地层压力特征 5、储层特征
① 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 ② 润湿性及敏感性的特征 ③ 相渗及水驱油特征
6、油层开发特征及油水运动规律
7、有利区筛选评价及开发调整意见
第五讲 沉积相研究方法
一、勘探阶段区域沉积相研究方法简介
区域沉积相研究常用的一些划相标志和图件有:地球化学标志、微体古生物标志(水生、陆生、植物、动物分布特征)、岩矿标志,稳定和不稳定重矿物百分含量分布图、地层等厚图、砂层等厚图、砂泥岩比值图(%),以及用数理统计方法表现的碎屑颗粒粒度结构特征,如:CM图、概率图、结构参数散点图等。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只作为一种辅助参考资料。
用以上手段划分出大相、亚相,找出油藏与相带的关系,确定下一步的追踪方向。
在油田或区块这一有限范围内,以上的方法不能很好的反映沉积相清晰面貌和相带变化规律。原因有:一是由岩心获得的地化、古生物、岩矿资料有限,而且在同一油区(小范围内)数值很接近;二是砂层等厚、砂地比图太粗、太简单而且差异不大;三是勘探阶段划相多以油层组或油层段为对象,对研究注水开发中的油水运动规律指导意义不大。
二、油田开发阶段沉积相研究
油田开发阶段沉积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油藏精细描述,提高开发效果。所以,研究范围着重于油田本身并且要以单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稳定性、连通状况及内部结构等平面非均质性和纵向非均质性的详细研究为核心。
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区域上已经建立的沉积模式、沉积理论和概念,细分含油层系和沉积单元;以将今论古的方法,利用油田密井网的大量岩心和测井资料所反映的各种指相标志,恢复古代砂体的形成环境,摸清沉积特征、变化规律;并依据开发动态资料“动静结合”,逐步探讨各类砂体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油水运动特点,为油田稳产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见。
根据本人实践经验,油田开发阶段沉积相研究方法和程序可归纳为: 1. 踏勘野外地层露头,加深区域地质认识。
了解盆地区域沉积背景,熟悉构造、地层演化过程和沉积特征,增强对油藏的宏观认识。延长统地层在盆地东部边缘出露比较完整,延河剖面、潼川剖面最为典型。
依据勘探阶段的区域研究成果,掌握油田所处的构造位置、沉积体系、一般特征和大的变化趋势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