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三、毒物的分布:
毒物在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有很大差异,其数量由毒物通透细胞膜的张力及其与各组织的亲和力(affinity)而定。由于结合、主动转运或脂溶性,毒物可在体内特定部位蓄积。
影响毒物分布的因素: (一)血浆蛋白的结合:
1.共价结合:不可逆,以复合物存在,不能解离,不存在分布。 2.非共价结合:可逆,易解离。
离子结合: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相反电荷电子)
氢健结合:负电荷电子(O、N、F)与蛋白质上的羟基、氨基、羧基、咪唑基,氨基
甲酰基结合成氢键。
范氏键:一原子核与另一原子电子相吸引。
疏水反应:两个非极性基团除去水后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化合物。 (二)其它组织成分结合:各种蛋白质、粘多糖、核蛋白、磷酯等。 (三)体内各种屏障的影响:
1.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ar)
由于脑组织含脂质多,一般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物质易扩散到脑和神经组织中引起神经症状,而水溶性或极性强的物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例如:将硫酸汞和甲基汞注入到大鼠皮下各0.1mg/kg,2周后脑组织中分别如0.024mg/kg和0.755mg/kg,可见无机盐类化合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胎盘屏障是由伸入母体和胎儿循环的许多细胞层组成的,其层数随动物种属和妊娠期的不同而异,如猪、马有6层,牛、羊有5层,狗、猫有4层,大鼠、豚鼠和兔各1层;家兔在妊娠初期有6层,终期只剩下1层。一般胎盘细胞层愈多,其通透性愈小。
非离子型,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物质易于通过。 (四)某些组织的特殊成分与某些毒物的特异亲和力
机体内的铅约90%储存在骨组织中(铅取代钙),镉主要在肾和肝脏中蓄积。另外有许多脂溶性化学物主要分布在体脂中,其蓄积程度与其脂溶性平行一致。如DDT大量蓄积在脂肪中,一般在脂肪中贮存的毒物往往不具有活性,对脂肪代谢并无影响。
上面所说的骨骼中铅的贮存,可减少铅的危害,在一定条件下(如副甲状腺激素)可将
13
硕士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铅动员游离出来,使血清中铅含量升高。 四、生物转化
毒物吸收后,在体内经过水解、氧化、还原和结合等一系列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一般经过生物转化的代谢产物,其极性和水溶性增强,脂溶性减弱,因而与蛋白结合的以及在体脂中储存的毒物均有所减少,它们自肾小管及肠道上皮等生物膜的重吸收也被抑制。 (一)生物转化类型:
1.第一阶段(Ⅰ相反应):非合成阶段,包括氧化,还原与水解反应。大多数毒物主要在肝脏内进行,此外,肺、肾、脑、肠粘膜、血浆、胎盘、皮肤也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功能。大部分转化过程是在肝细胞的内质网,尤其在滑面内质网中进行,而生物转化酶主要由粗面内质网的核蛋白体供给。
(1)微粒体氧化:氧化反应由微粒体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微粒体是内质网在细胞匀浆过程中形成的碎片,还包括有核蛋白体、高尔基复合体,并非一个独立的细胞器,微粒体可分为粗面和滑面,但滑面中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更强。
混合功能氧化酶特点是反应中需要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被还原成水,另一个氧原子则参入底物与底物结合,故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又称为加单氧酶(Monooxygenase),它是由多种酶构成的酶系统,现知的有: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还原型辅酶Ⅱ,为黄素蛋白类)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 ① 脂肪族羟化:
[0]
RCH3 ——------→ RCH2OH
如有机磷杀虫八甲磷---→ 羟甲基八甲磷,巴比安类药物
② 芳香族羟化:
[O]
C6H5R—------→ R-C6H4OH
芳香环上H原子被氧化,如苯、苯胺、苯并(α)芘和黄曲霉毒素。 ③ 脱烷基反应:
胺类化合物的氨基N上连接的一个烷基被氧化,脱去一个CH3,变为醛类或酮类。 CH3 [O] CH3 R—N R—N
CH3 CH3 常见的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二甲基亚硝胺等。
14
硕士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④ 环氧化反应:
在两个碳原子之间形成桥式结构,即环氧化物。如有机氯杀虫剂艾氏剂(Aldrin)通过环氧化成为另一类狄氏剂(deldrin)。苯并芘类可形成苯并芘环氧化物。 ⑤ S—氧化作用:
凡含有硫键(—C—S—C—)结构,可进行S—氧化,形成亚砜或砜,毒性增加5~10倍。
[O]
CH3—SO—CH3 —------→ CH3—SO2—CH3
二甲基亚砜 二甲基砜
⑥ 脱硫反应:
硫被氧化成硫酸盐而脱离。 R R C=S ———------→ C= O R R 许多有机磷杀虫剂较为重要,如对硫磷变为对氧磷, P=S基变为P=O基,毒性大大增加,LD50减少1/4左右。 ⑦ N-羟化反应:
在NH3上进行羟化而生成羟氨基化合物,毒性上升。如磺胺类药物的转化。 ⑧ 氧化脱氨作用:
胺类化合物氧化时脱去一个NH2基,如丙胺
(2)非微粒体氧化:在肝组织胞液(cytosol),血浆和红粒体中,有些专一性相对不太强的酶,如醇脱氢酶,醛脱氢酶,过氧化物酶,黄嘌呤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MAO)等。 ① 胺氧化(单胺氧化酶MAO)
O2
RCH2NH2+H2O—------→ RCHO+NH3
MAO
② 醇醛氧化
醇脱氢酶
+
RCH2OH + NAD —------→ RCHO + NADH + H
(3)还原反应
在哺乳动物肝脏中存在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和偶氮还原酶(azoreductase),易将硝基和偶氮基的化合物还原,还原反应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由NADPH(辅酶Ⅱ)和NADH
15
硕士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辅酶Ⅰ)提供氢催化硝基芳香族化合物还原,如硝基苯还原成苯胺。
哺乳动物还原偶氮化合物的能力相当弱,在对硝基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还原反应中,哺乳动物组织中的催化酶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其反应主要通过组织内细菌和肠道细菌的作用实现。原因可能是在活体组织中有氧条件下,细胞色素P-450主要以氧化型存在,从而使它对外来化合物还原的能力减小。 (4)水解作用:
各细胞的微粒体、血浆或消化液中含有酯酶及酰胺酶,能使各种酯类及酰胺类毒物和含有酯式键的磷酸盐取代物水解,有机磷化合物主要以这种方式解毒。
在生物转化第一阶段中,与氧化、还原反应不同,水解反应不消耗代谢能量。 RO O(S) + H2O RO O(S)
P P + HX RO X 酯酶 RO OH
有机磷杀虫剂 烷基磷酸(或烷基硫代磷酸)
有些毒物通过水解后,毒性增强,如农药氟乙酰胺通过酰胺酶水解后,可形成毒性更大的氟乙酸。
H2O
FCH2CO—NH2 —------→ FCH2COOH + NH3 氟乙酰胺 氟乙酸
2.第二阶段(Ⅱ相反应):主要为结合作用(conjucation)
各种外来化合物,一般在体内经过第一阶段反应后(氧化、还原或水解),大多数要与体内某些化合物或基团结合,使毒性减弱,极性和水溶性增强,从而经尿或胆汁排出。结合作用是由专一性强的各种转移酶催化,需要消耗能量。
结合反应有以下几种: ① 葡萄糖醛酸化:
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在肝微粒体中进行,此外,肾、肠粘膜和皮肤中也可发生。 糖代谢中生成UDPG(尿苷二糖酸苷糖) 氧化
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酸)
葡萄糖醛酸 与含有羟基、氨基和羟基等基团化学物结合 基转移酶 (—OH、—NH3、—COOH) β—葡萄糖醛苷—化合物 + UDP ② 硫酸结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