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间平地,吏民杂居,号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小长干原名叫长干巷,位置在古越城东。因在杨吴筑城时被城墙、河道分割、占据,已经消失。公元前472年越王在这里筑城,这是南京最早的城池。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气势雄伟,语言清新自然,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曾七次来金陵,并留下了近千首诗篇,
其中有一百八十多首是在南京创作,或与南京有关的。 3、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俗称小老婆,也是旧时女子的谦称。这里指的是后者。 4、初覆额:头发刚刚盖住额头。5、剧:即戏耍、游戏。 6、郎:对青少年男子的通称。 7、竹马:小孩将竹竿置于裆下当马骑。 8、青梅:尚未成熟的青涩的梅子。成语“青梅竹马”源于此。9、嫌猜:疑惑、猜疑。 [诗意] 那个时候我的头发长的刚能够覆盖着我的前额,正在自家门前攀折花枝。这时你跨着竹竿当马骑来到我的面前,我们绕床追逐并投掷青梅戏耍。我们都住在长干里,你我年幼天真无邪,感情融洽,没有猜忌。
[赏析] 李白的乐府《长干曲》是一首传统的闺怨(妇女诉述哀愁)诗,诗中以女子的口吻,写一个妇女的爱情婚姻及其对在异地经商长久离别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这里选了诗中的开头六句,写女主人公与丈夫幼年时青梅竹马的甜蜜生活。那时两人曾有着一段天真无邪、嬉戏无间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真童趣的美好时光,后来发展为爱情。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干人的商旅生活。全诗朴素自然,以典型的生活片段表达女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李白善于学习民歌抒情叙
- 33 -
事宛转的风格,把闺中女性温柔细腻的感情,表达得缠绵婉转,栩栩如生。
第十二课 长干曲1 崔 颢2
(一)
君3家何处住?妾4住在横塘5。停舟暂6借问7,或恐8是同乡。
(二)
[注] 1、长干曲:“干”在南京古代口语中指山陇之间的长条形平地,古长干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下至外秦淮长干桥之间,北临秦淮河,西依长江,后靠雨花台。在此地流传的民歌,被称为“长干曲”。
古长干因在秣陵县的东面又叫东长干,古长干包括大长干和小长干,大长干在古越城西;古诗词中,崔颢的《长干曲》和李益的《长干行》咏的是长干,李白的《长干行》咏的是长干里,而崔国辅的《小长干曲》咏的则是长干巷(即小长干)。
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就是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了。到秦、汉、六朝时期,这里更成为南
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2、崔颢(公元704?—754):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早期诗多写闺情,后期到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3、君: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或有地位、品行好的人。这里作为男子的代称。 4、妾:旧社会男子在正妻以外另娶的女子或女子的谦称。这里代指女性。 5、横塘:公元223年孙权称帝后,由武昌迁都建业,开始对秦淮河疏浚,沿河筑堤,称为横塘,后渐为繁华之地。据考证,孙吴时“横塘”约在
- 34 -
家临九江9水,来去九江侧10。同是长干人,生小11不相识。
今中华门至水西门间的内秦淮河两岸。 6、暂:短时间。 7、借问:请问。 8、恐:推测。 9、九江:意指众多支流汇集而成的大江。这里泛指长江下游一带。 10、侧:旁边。11、生小:自小。
[诗意] (一)女:“你家住在哪里?我家住在横塘。暂时停下船来向你询问一下,恐怕我们还是同乡哩。”(二)男:“我家临近九江水,来往常在九江边上。我俩都是长干人,只是从小不认识啊。” [赏析] 长干曲多写南京长干里一带船家女的生
活。崔颢的《长干曲》共四首,这是其中的两首,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一件同乡人偶然相逢的小事,就被崔颢升华为意境深厚的诗篇,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凡。诗中南京人祖先的质朴多情,呼之欲出,确是抒情诗中的上品。
这两首抒情小诗不以任何色彩映衬,犹如一曲男女生对唱;截头去尾,突出主干。
诗写两个老家在金陵长干里的男女相逢于他乡。第一首写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像是南京人,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了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接着就借女主角的口吻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和居处:“妾住在横塘”。“停舟”二字,表明是在水上的偶然相遇,一个“君”指出对方是男性。题前的叙事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这时读者仿佛闻见其声如见其人,达到了既凝练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个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以及
- 35 -
她那热情、天真、坦率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姑娘采用了问话之后,不等对方回答,就急于自报我“家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表现出来了。诗中,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正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如同“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诗中还表现了女主角背井离乡,孤零无伴,在他乡闻到乡音,喜出望
外,急于“停舟”相问的心情。女主角外露的音容笑貌深深地感动着读者。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如同民歌。在我国民歌中多有男女对唱的传统。
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对答了。“家住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是说明自己也是自幼在外漂泊的船民,不然就不会有这次萍水相逢了。“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两人都是建康(今南京)长干里的人啊。第三句是男主角的口吻。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句了:“生小不相识”五个字表面是惋惜当日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是突出了今日的相见恨晚。这一笔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首短小的抒情小诗采用了南朝以来的吴歌体,以生活的语言,朴
素、自然、清新。诗人用笔似直而曲,似远而近,令人品味、启发人的想象。文字则高度凝练,短短数十字,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第十三课 江雪 柳宗元1(773—819)
千山鸟飞绝2,万径3人踪灭4。孤舟5蓑笠翁6,独钓寒江雪。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