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祝国军.煤矿塌陷区综合开发的一种新模式[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3(2).
[10] 张国良,卞正富.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1992(6).
[11] 胡振琪.试论开采沉陷土地复垦规划设计[J].矿山测量,1994(6). [12] 卞正富,林家聪.煤矿区土地复垦的规划问题[J]煤炭学报,1992(1). [13] 顾小芸,冉启全.地面沉降预测和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增刊):7-13.
[14] 张发旺,侯新伟,韩占涛.矿业开发地表破坏土地资源利用模式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 :26-31.
[15] 祝国军.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1988.
[16] 李村志.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技术与发展趋势[J].煤矿环境保护,1993(4). [17] 赵明鹏,张震斌等.阜新矿区地面塌陷灾害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 (1):77-80.
[18] 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
[19] 李玉臣,吉日格拉.矿区废弃地的恢复研究[J].生态报,1995,5 (3):339 – 343.
[20] 祝国军.淮海平原煤矿塌陷区的综合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 (2):10 - 13.
[21] 刘仁芙.我国土地复垦形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土地,2002(3).
致谢词
本论文是在导师XXX老师及其研究生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们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他们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X老师及各位师哥师姐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大学的四年学习期间,得到了XXXX专业各位老师、学长和学姐们的大力
19
帮助,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与我朝夕相伴的同窗好友,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让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最后,谨向参加论文评审、答辩的老师和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