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 下载本文

伍因素密切有关,而这能使企业真正领悟企业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研究和开发出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管理体系,为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打下基础。因此由于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的严重短缺,缺乏调动会计人才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些都导致会计人才和企业领导“有意”和“无意”地参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不高在某些企业中, 会计仍被视为“ 记账员” 的角色’〕。因此, 会计岗位便成了某些领导安插亲戚朋友的地方, 使得一些缺乏会计知识的人员也从事这项工作, 造成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责任感, 为了个别领导给予的既得利益,违反会计法规, 篡改会计数据, 与领导共同舞弊, 偷税、漏税, 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

4.4.9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并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由于编制人员的限制以及职能的转变, 监督重点由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向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因而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内部审计由于受限于企业经营者, 缺乏独立性, 使其对会计监督难有成效。近年来, 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有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的主力军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但就目前情况看, 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4.10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应当看到,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都是非常模糊的问题。

4.4.11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社会监督主要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在我国由于会计师自身业务水平有限,管理体制不合理,加之职业道德的淡化等原因,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很难保持“独立性”,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作为一种制度, 会计制度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社会博弈的结果。理想的会计

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 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得不偿失。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新的交易和事项不断涌现, 新旧经济的转型和新旧会计制度的交替,客观上为会计舞弊提供了空间。

4.4.12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

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 会计人员身份具有多重性闭一是代表国家反映经济活动的运作, 监督经营者合理使用生产经营权二是代表经营者加强经济核算, 维护法人的利益, 监督员工爱护生产资料, 节约物料消耗三是代表员工, 保护员工合法利益, 监督经营者按劳付酬及员工的福利待遇。毫无疑问, 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 两权” 的分离, 政企职责的分开, 仍旧沿袭现行体制, 继续让会计人员在同一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的职责, 同时担任经济活动监督的主体和客体, 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 为了单位的局部利益及自身利益, 就必然会有部分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4.5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从其产生过程来看,[4]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真做”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做”。当然也有二者并存的可能,即“假账真做”。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失真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会计信息的有意失真,是指会计活动当事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个人的或非个人的),如为提高分红数额,博取股东信任,刺激股票市价,表示营业或偿债能力高强,或隐瞒营业亏损、或者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减低甚至逃避纳税,加大秘密公积以保持其稳健性,减低股票市价以便收回库藏股票等,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造假,即企业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活动;二是会计操纵,即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是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

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它具有:①当事人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意愿;②不实在会计核算中暴露的比较明显;③不实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④不实的纠正比较顺利等特征。

近年来有会计信息失真的披露越来越多,已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一方面是人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注程度提高;另一方面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1996年财政部对83.9万个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检查,竟发现16.3%的单位不同程度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说倒底,其实就是会计报告不真实,一方面是会计报表不真实,企业向公众提供的是虚假的、被粉饰的会计报表;一方面,信息披露不实、不完整,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控制“优势”掩饰了不应该掩饰的会计信息,给信息需求者施以屏蔽、制造信息障碍。企业通过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设置帐外帐、表外表等手段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中饱私囊、欺骗公众。企业会计造假虽然手段多、源头多,其结果归根到底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因为会计报表是企业的成绩单、通知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给予充分认识,引起足够重视。现代企业会计舞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自己造假,一般通过粉饰会计报表进行,二是企业“请”会计中介机构出谋划策造假。

五、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监督力度、加大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改革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5.1 完善会计制度和准则,统一计量标准,减少人为的判断和估计

为减少资产减值准备中的人为操纵,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使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更先进、更科学、更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统一和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尽可能减少同类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权,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尽量控制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以避免使政策的灵活性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5.2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机制建设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只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业务水平、职业判断能力相应提高,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完善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重视学历学位,逐步提高整个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2)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树立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更新知识。

(3)普及会计人员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4)有关部门和会计界人士要共同努力,建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树立会计人员的良好职业形象,形成“造假可耻”的氛围,为杜绝造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3有效利用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4严肃财经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质量,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关键在于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尤其是在当前会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以致阻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要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会计法》,针对那些会计信息失真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