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6-12章节习题 下载本文

一、单项选择题 1. 全酶是指( B )。

A.结构完整无缺的酶 B.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结合物 C.酶与抑制剂的复合物 D.酶与变构剂的复合物 2. 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A )。

A.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 B.化学本质不同 C.分子大小不同 D.催化功能不同 3. 决定酶专一性的是( B )。

A.辅酶 B.酶蛋白 C.金属离子 D.辅基 4. 下列哪一项符合诱导契合学说?( B)。 A.酶与底物的关系有如锁和钥的关系

B.在底物的诱导下,酶的构象可发生一定改变,才能与底物进行反应 C.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酶活性中心方面改变

D.底物与酶的变构部位结合后,改变酶的构象,使之与底物相适应 二、多项选择题

1. 磺胺类药物能抗菌抑菌是因为(BCD )。

A.抑制了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了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 C.竞争对象是对氨基本甲酸 D.属于竞争性抑制作用 2. 常见的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 BCD )。 A.半胱氨酸和胱氨酸的巯基 B.组氨酸的咪唑基 C.谷氨酸、天冬氨酸的侧链羧基 D.丝氨酸的羟基 3.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 ABC )。 A.温度,pH值 B.作用物浓度 C.激动剂 D.抑制剂和变性剂 三、名词解释

1. 酶 2. 最适温度 3. 辅酶 4. 辅基 四、填空题

1.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不同点在于 、 、 。

2. 结合蛋白酶类必需由 和 相结合后才具有活性,前者的作用是 后者的作用是 。

3. 米氏方程是说明 的方程式。Km的定义是 。 五、简答题

1. 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和实际意义。 六、论述题

1. 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 B 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结合酶(全酶)是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

成。辅助因子中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与酶分离者,称为辅基。反之称为辅酶。酶蛋白决定酶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及某些基团转移作用。 2. A 参见单选题1。 3. B 参见单选题1。

4. B 诱导契合学说是指在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二、多项选择题

1. B C D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二氢叶酸合成,四氢叶酸的合成也受阻,从而达到抑菌的目的。

2. B C D 常见的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组氨酸的咪唑基;谷氨酸、天冬氨酸侧链羧基;丝氨酸的羟基;半胱氨酸的巯基等。

3. A B C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抑制剂、激动剂等。 三、名词解释

1. 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 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称为该酶的最适温度。 3. 辅酶:是结合酶的非蛋白质部分,它与酶蛋白的结合比较疏松。

4. 辅基:是结合酶的非蛋白质部分它与酶的结合比较牢固,不能用透析或超滤法除去。 四、填空题

1. 高度催化效率;高度特异性;酶促反应的可调性

2. 酶蛋白;辅助因子;决定酶的专一性;反应类型和反应性质 3. 酶促反应中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关系;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五、简答题

1. 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和实际意义。 六、论述题

1. 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1. 竞争性抑制的特点: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类似;抑制剂结合在酶的活性中心;增大底物浓度可降低抑制剂的抑制程度;Km↑,Vmax不变。

如磺胺药与PABA的结构类似,PABA是某些细菌合成二氢叶酸(DHF)的原料,DHF可转变成四氢叶酸(THF)。THF是一碳单位代谢的辅酶,而一碳单位是合成核苷酸不可缺少的原料。由于磺胺药能与PABA竞争结合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DHF合成受抑制,THF也随之减少,使核酸合成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六、论述题

1.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增大底物浓度可降低抑制剂的抑制程度;Km↑,V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结合在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该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Km不变,Vmax下降。

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Km和Vmax均下降。

生物氧化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高能化合物的是( B )。 A. CTP B. AMP C.磷酸肌酸 D.乙酰CoA 2. 下列关于细胞色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全部存在于线粒体中 B.都是递氢体

C.都是递电子体 D.都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3. 能直接将电子传递给氧的细胞色素是( D )。 A. Cyt c B. Cyt c1 C. Cyt b D. Cyt aa3

4. 呼吸链存在于( C)。

A.胞液 B.线粒体外膜 C.线粒体内膜 D.线粒体基质 二、多项选择题

1. 电子传递链中氧化与磷酸化偶联的部位是(ACD )。 A. NADH→CoQ B. FADH2→CoQ C. CoQ→Cyt c D. Cyt aa3→O2

2. 胞液中的NADH通过何种机制进入线粒体?( AB )。 A.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B.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 C.柠檬酸-丙酮酸穿梭作用 D.草酰乙酸-丙酮酸穿梭作用 3. 下列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是(ACD )。

A.磷酸肌酸 B. 2,3-BPG C.氨甲酰磷酸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氧化 2. 呼吸链

3. 氧化磷酸化 4. 底物水平磷酸化 四、填空题

1. 物质的氧化方式包括 、 和 。 2. 线粒体内存在的两条呼吸链是 和 。

3. 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时,其P/O比值是 。 五、简答题

1. 简述生物氧化中水和CO2的生成方式。 六、论述题

1. 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 B AMP中的磷酸键是普通磷酸键;CTP、磷酸肌酸中含高能磷酸键;乙酰CoA中含高能硫酯键。

2. C 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酶类,故属生物大分子;大部分细胞色素存在于线粒体,但Cyt P450、Cytb5存在于微粒体;细胞色素只能传递电子而不能传递氢。

3. D 组成呼吸链的各种细胞色素中,只有Cyt aa3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生成H2O。 4. C 呼吸链各组分按一定顺序排列于线粒体内膜。

二、多项选择题

1. A C D 呼吸链中FADH2→CoQ过程中无ATP生成。

2. A B 胞液中的NADH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 3. A C D 2,3-二磷酸甘油酸中不含高能磷酸键。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为生物氧化。 2. 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由递氢体或递电子体组成的按序排列的能将氢传递给氧生成水的氧化还原体系,称为呼吸链。 3. 氧化磷酸化: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4.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氧化时形成的高能键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反应过程称底物水平磷酸化。 四、填空题

1. 加氧;脱氢;失电子

2. 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3. 3

五、简答题

1. 简述生物氧化中水和CO2的生成方式。 六、论述题

1. 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因素。

1. 水的生成:代谢物氧化时脱下的2H先由NAD+或FAD接受,再通过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

CO2的生成:代谢物中的碳原子先被氧化成羧基,再通过脱羧反应生成CO2。 六、论述题

1. ⑴ ADP/ATP比值:是调节氧化磷酸化的基本因素,ADP/ATP增高时,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促使ADP转变为ATP。

⑵ 甲状腺素:通过使ATP水解为ADP和Pi,使氧化磷酸化加快。

⑶ 呼吸链抑制剂:可阻断呼吸链中某一环节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氧化磷酸化。

⑷ 解偶联剂:能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使ATP不能合成,但不阻断呼吸链中电子传递。

⑸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⑹ 线粒体DNA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