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12.25pm 下载本文

2011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 时间:2010年12月25日(下午)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层第一会议室

陈耀先:按照大会的日程,下午的论坛由我来主持,我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陈耀先。很高兴出席这个论坛,今天下午的嘉宾有四位,一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张健华局长,还有请银监会讲监管问题,还有证监会讲资本市场,还有经济学家哈继铭先生。

首先请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先做报告。他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很有研究,看看今年的货币政策和明年的货币政策有什么新的内容。

张健华:谢谢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高兴跟大家交流,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多目标的,从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趋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已经确定了,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我想讨论一下下一步政策的着力点在哪儿。稳健货币政策其实就是通常说的常态的或者是中性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我们应对日常的,跟我们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关,按照人民银行法确立目标,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不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要应对通胀,反通胀,还要确保经济的增长,平稳较快增长,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货币政策通常说的是双目标制,实际在执行过程当中我们还有另外两个目标也有时候是宏观调控

1

目标,货币政策也会把它当做一个重要目标之一,一是充分就业,我们国家确定的明年新增900万就业目标,我们要保证就业的目标实现,这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业的目标在不同国家在央行的货币政策中的反映是不一样的,美国很重视它的就业,他的货币政策目标,一方面反通胀,另一方面是保就业,没有促进经济增长,有的时候是经济增长不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管物价,有些国家的央行,著名的欧洲国家的央行是联合央行,他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明确了单一目标制就是通胀目标制。美国双目标制是解决就业和通胀,我们是通胀和经济增长。我们讲日常的货币政策稳健回归的概念是关注经济增长,同时要关注收支平衡。就业也会说影响,我们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农村就业方面有一些着力点,主要的目标是反通胀,促进经济增长。

我今天的重点是从通胀形势和调控政策讲起,大家知道通胀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讲的是通胀预期,我们确定今年的政策目标的时候防止管理好通胀预期,一直到今年上半年还在讲这个事,到今年的9月份之后已经明显了看到物价起来了。到目前为止,还也一些通过提管理通胀预期,我个人的观点现在已经不是预期的问题了,现实的通胀已经起来了,只不过会不会演变为很严重的。

当年的通胀形势有几个特点:一是物价面临由温和上涨

2

转宾为加速上升。二是新涨价因素对物价上涨贡献率逐步提高,食品价格的居住类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三是短期因素对物价的冲击较大,国内极端天气,欧美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内货币环境宽松。物价上涨的压力明显上升,这里有一些数据我不说了,季节调整后的CPI,CPI趋势周期(图),看这条黄线表明物价上涨的趋势,这里面的技术问题我不讲了,现在已经比较高了,未来的趋势还是上升的趋势。经过季节调整以后我们看环比,环比是看位臵,同比只是当期和以前的比,我看12月份的通胀,假如去年的数额是比较低,同比很高,新增的并不大。如果看环比情况就不一样了,环比表明是加速还是缓慢的上升,反映了未来还会不会继续上升,这一期和前一期的比,前一期和上一期的比较,这样的话环比就可以上升了。表明我们物价上涨的压力是很大的。

食品和居住类价格,11月份的数据反映占到92%,比10月份上升1个百分点,10月份新涨价的因素当中他们占91%,主要的因素是食品和房价。

未来看,三四季度CPI远超预期是明显的,2011年食品价格还会继续上涨,非食品价格也会上涨,大家都在讲我们通胀是食品引发结构性的,通过我们分析发现,现在非食品价格上升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现在已经开始上升了。我们离全面的物价上涨其实不远了,甚至已经开始了。我们尽管

3

现在反映的,刚才大家看了,11月份都是以食品为主和房价上涨为主的,如果我们看非食品价格上涨现在是有可能的。长期来看,中国的整个成本都会上升。我们国家历史上的趋势是一季度物价高,因为是春节,因为是冬季,往往是最高的。次高点在三季度,今年的情况不一样了,今年涨价基本上四季度是集中的爆发,10月、11月很高,12月份还会比较高,比11月份下降一点,但是还会很高,如果考虑了所谓的翘尾因素,12月新涨价因素可能比11月份还要高。看同比数据可能比11月份低一点,如果我们考虑新涨价的因素可能还会高,因此今年的四季度是全年的最高点,这已经超过了往年,和往年的历史不一样了。我们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了,一些原因,食品价格上涨,加上通胀预期,预期年初就已经开始有了,到现在为止,预期已经实现了,自我实现。到现在为止我个人的观点,我们主张不谈通胀预期了,有些领导人说我们管理好叫通胀预期,其实已经不是预期了,我们如何管理好现有通胀问题。

去年的翘尾因素,11月份是1.0,12月份降到0了,统计局明年1月份公布12月份的数据,今年12月份新公布的CPI全部是新涨价因素,11月份的时候还有一个百分点是去年的,我们今年11月份是5.1,4.1个百分点是新涨价因素,12月份普遍预测是4.7、4.6、最保守的是4.5,这些基本上全是新涨价因素,也就是说它的新涨价因素12月份比11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