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家人间》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学会与家人平等沟通,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
2.知识与能力目标: 应用:爱的冲突及其化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沟通传递爱。
2.教学难点:以恰当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通过收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2.情景分析法:结合具体情景,分析父母与子女产生矛盾的原因,子女的心理反应以及由此心理产生的后果,学会在现实中正确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化解爱的冲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
阅读课本P76.“运用你的经验”,小组讨论、交流: ⑴在家庭中,你爱所有的亲人吗?为什么? ⑵你是因为他们特别爱你,你才爱他们吗?
⑶翻翻自己和家人的照片,选择你最喜欢的几张,说说你的感受。
- 1 -
讲授新课
第二节 爱在家人间 一、体味亲情 活动二:亲情分享 ⑴谈谈自己的亲情故事。
⑵阅读课本P78.“阅读感悟”栏目《闹钟没有妈妈的味道》,谈谈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⑶从上述故事中,我们怎样体味到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1.我们怎样体味到家人之间的亲情之爱?(熟读)
①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亲情之爱。
②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往往因为其平常而被忽视,甚至否认。 ③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家中的亲情仍在。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
⑴阅读课本P79~80.“探究与分享”栏目,讨论交流:类似的“碰撞”,在你的生活中有吗?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例与同学交流;想到这些,你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
⑵完成P80.下面“探究与分享”中结合下面的情境,填写内容。
上述情境中,父母更关注哪些问题?你希望父母关注哪些问题?与父母交流时,你期望得到什么?而父母经常给予你什么?按照这些提示,完成表格。 父母 我
- 2 -
关注的问题 安全学习 爱好兴趣 关注的重点 身体学习成绩 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交流的方式 唠叨埋怨 交流沟通 采取的态度 责怪 忍耐顶撞
审视表格中填写的内容,反思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或增进关系,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二、爱的碰撞
2.怎样认识爱的冲突?(背诵)
(注:其中第②点回答:“亲子冲突处理不好会有什么危害?”) ①爱的冲突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提问:为什么爱的冲突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①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②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出现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③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②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③有效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活动四:情境表演
小组推选两名同学分角色表演课本P81.下方“探究与分享”的情节。 小组讨论交流:
⑴反思同学们的表演,看看哪些结果是自己所期望的。 ⑵讨论自己怎样表达才能让亲子沟通更顺畅。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三、沟通传递爱
- 3 -
3.什么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背诵)
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4.我们应怎样正确化解爱的冲突?(背诵) 或:怎样传递亲情之爱?
①爱在沟通中加深,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化解爱的冲突。 ②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③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④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巩固新课 活动六:情境探究
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下列事情,请你说出正确做法和理由。
小文的妈妈对男女同学交往很敏感,经常偷听小文的电话,偷看小文的日记,小文很苦恼,对妈妈不理睬,冷淡相对。
正确做法: 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正确做法:平常能将自己与同学的交往情况和妈妈交流,主动沟通,让妈妈多 了解你的做法,可以减少猜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理由: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我们要尽 力克服烦躁,以感激的心态、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 【板书设计】
- 4 -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造性地学习和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会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充满个性的思维 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整节课节奏紧凑,有放有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比较强,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