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教育学复习整理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层次:①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③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⑤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⑥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⑦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 ⑧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1. 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 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者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 3. 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者(康斯坦丁诺夫、凯洛夫等)和我国学者(曹孚、王天一等)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教育的本质与争论: 1. 工具论与本体论 ① 工具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坦纳、孔子、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斗争工具);舒尔茨、斯宾斯(经济发展工具);巴格莱、赫钦斯、艾德勒、布坎南、巴尔(文化传承工具)

主要观点: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② 本体论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当代存在主义哲学流派

主要观点: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完人 2. 平等论与成层论 ① 平等论

代表人物:卢梭、贺拉斯.曼 主要观点:教育是社会走向社会平等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教育必将导致人们取得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平等 ② 成层论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柯林斯

主要观点: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了一架梯子,维护了固有的社会阶层并使之适度合法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1. 孕育期

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2. 诞生期

人物:培根、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赫尔巴特 教育学的理论流派: 1.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教育学从古至今,不是概念的科学,就是规范的科学 2. 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

主要观点: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促进人格的生成与生命的唤醒 3. 实用注意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即社会;以学生的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重视学生的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学者们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对其产生促进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5. 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 主要观点: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和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和分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塑造能动的政治主体。 6. 元教育学

代表人物:布雷钦卡

主要观点:以教育学知识的分析-批判哲学为核心,旨在澄清各种教育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一是关于教育学基本概念的语言分析、逻辑分析、经验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二是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及教育理论或教育知识的基本成分的分析。布雷钦卡将教育学命题体系分为三类——描述性命题体系—教育科学,规范性命题体系—教育哲学,规范性-描述性命题体系—实践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社会发展

一.教育万能论

柏拉图哲学基础为主观唯心主义,建立一个理想王国。 洛克哲学基础是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基于人性的完善。

爱尔维修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他认为: 1) 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 2) 教育是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二.教育独立论(选择或简答)

1)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1.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完全之人格” 2. 教育由教育家主办 3. 教育要摆脱政党控制

4. 教育要超越教会影响 3) 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

1. 独立的教育经费来源

2.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和宗教

3. 教育应有独立自由的学术研究之风

二、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一)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

教育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制约教育内容) (二)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

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 (三)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文化类型影响教育

目标、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 (四)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人口波动对教育的

制约、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人口分布对教育的制约)

三、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一) 教育的政治功能(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改革、促进

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成产的功能、教

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三) 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丰富文化、选择-提升文

化、创造-更新文化) (四) 教育的人口功能(减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促进人口流动

第三章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具体四阶段指什么?有什么特征?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约0-2岁):这一时期的智力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反射动作,分辨不出自身与环境的区别,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 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时期智力的表现形式逐渐由感知和动作为中心转化为以思想和语言为中心,以日益复杂的方式运用符号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2岁):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智力活动逐渐摆脱了实际动作的影响,会对全体或部分进行分类和组合,逻辑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有了初步发展,还能解决所谓守恒问题等。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12岁-成人期):形式运算是指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它可以只关注外在的逻辑形式而毫不涉及具体的内容,能从观察中引出假设,能想象真是的以及假设的事件,演绎或归纳出关于周围世界的原则。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基本地位)

2、安全需要(希望免于灾难和未来有保障)

3、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包括人际交往,获得友谊和爱等) 4、尊重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3、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联系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不仅连续且具有一定顺序性。教育中,一定要遵循发展的顺序性,否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面临不同的任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身心的每一发展阶段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为:1、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有的阶段快,有的阶段慢;2、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受教育、环境、遗传、个体等因素影响,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不同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

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稳定性,如每个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但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

4、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论述题)

一、 学校教育的内涵 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

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 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 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

二、 学校教育在个体个性化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 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 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学校教育培养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第四章

1.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概念、共性、不同点(辨析题)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设想或规定。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它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