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下载本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丽娘的人生三境,即生前,游魂,回生三方面论述《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3.1 生前—梦中现欲

身为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早已被臵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她每天的生活便是“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第七出)然后闲时“课女工”;“识周礼”;“读诗书”。而父母为了“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也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 第三出)[6]2还为她请了老儒士陈最良来教她功课。每天的生活对杜丽娘来说暗淡无光。正所谓“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牵动了妙龄少女杜丽娘的心。这首被儒士大夫们认为“后妃之德”的《关雎》在杜丽娘看来却是一首热烈的情歌。“圣人之情,尽见于此”,“关了的雎鸠,尚然有州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第九出《肃苑》)。少女开始怀春了,其结果便是《惊梦》。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离开了常年拘束自己的闺房,第一次看见了“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这真正的春天,但却立即感到了“人立小亭深院” 的孤独寂寞。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春情正如“袅情丝”飘飞在了春日的晴空中。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竟和这春天一样美丽。脱口而出“一生爱好是天然”。而到了园林后更是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了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孤芳自赏的园林,让杜丽娘看到了自己,对自己青春易逝确不能自主发出了哀婉与叹息。加之“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花都放了,牡丹还早”让杜丽娘心中的悲感油然而生。于是说了一句“提他怎得”败兴而归。

这次游园唤醒了她对青春易逝的生命意识。回到房中,她越觉得“春色恼人”于是带着“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如一叶乎!”,的叹息进入了梦乡。梦是欲望的满足,杜丽娘春情难遣,只是独自哀怨:“甚良缘,把青春抛远,俺的睡情谁见。”吴吴山三妇评“睡情谁见,谁知我梦耶?幽梦谁边?我欲梦谁耶?此时小姐已梦情勃勃矣。”果然“梦情一起,已有人跟着矣”。[7]p22在梦中杜丽娘遇到了她的“折柳书生”,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欲望得以实现,杜丽娘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激起了她对爱情的极端渴求。然而母亲的责备却让她从美好的梦中惊醒,情的发生立即止于了礼。母亲质问她,“我儿何不做些针指,或观玩书史,舒展情怀?因何昼寝于此?”杜丽娘又回到了礼教的牢笼里。但已然知道那“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她怎会满足于梦中那短暂的美好。

在第二十出《寻梦》中杜丽娘再次来到了姹紫嫣红的后花园,可梦中柳生早已不知何去“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爱情突然降临的美好与遽然离去的残酷,让杜丽娘心中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酸楚来。然而忽见一梅树,让杜丽娘那无可安臵的梦情找到了寄托。于是“梦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梅树下杜丽

2

以上引文均出自于汤显祖,吟溪校注:《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下文不另作注释。

5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娘诉尽了自己的衷情,同时也想到了死。“【江儿水】偶然间心似遣,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吴吴山三妇评:“无处寻柳,决意守梅,丽娘是时已定以身殉梦之意矣。”

[7]p30

于是,在寻梦未果之下,杜丽娘带着对柳生的无限眷恋和现实中欲望难以实现的无

尽压抑选择了死亡。

3.2 游魂-死后现情

杜丽娘因情抑郁而亡,但她的感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生命的完结让杜丽娘的“情”摆脱了现实的桎梏和束缚。将“情”隔在了“礼”的世界之外,为杜丽娘能够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理想创造了条件。

在“冥判”这一出中,杜丽娘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女鬼不曾过人家,也不曾饮酒,是这般颜色。则因在南安府后花园梅树下,梦见一秀才,折取柳枝,要奴题咏,留连婉转,甚是多情。梦醒来沉吟,题诗一首:’他年得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为此感伤,坏了一名。”判官感于丽娘的真情,于是放她回到阳间寻找她梦中的柳生。这为丽娘死后现情提供了有利条件。姻缘已是前世注定,柳生因病,恰住梅花观;因“闷生不过”“游于后后花园”;又因“苍苔滑擦”拾得美人之画,而画又让柳生感到“似曾相识,向俺心头摸。”吴吴山三妇评;“陡地看出神来,却因梅花树下曾梦见过”[7]p62从此柳生陷入了对画中美人日日夜夜的思念。但这思念不会长久,正当在梦里思念美人之时,丽娘的香魂已翩然降临,寻柳生而来。“斜阳外,芳草涯,再无人有伶仃的爹妈。奴年二八,没包弹风藏叶里花。为春归惹动嗟呀,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带和你剪烛临风,西窗闲话。”所以丽娘与柳生“每夜得共枕席”在三十二出《冥誓》中柳生许下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誓言。在得知丽娘现为鬼时,仍一如既往的爱着杜丽娘。两人情意之深尽见其中。

3.3 回生-情回归于礼

杜丽娘梦中现欲,死后现情。欲与情的实现皆在一个与礼隔绝的世界中。在梦中,在为鬼时,人的天性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的释放,但情的最后归宿仍是礼。他要回到现实中去,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所以杜丽娘死而复生,要由鬼做回人,争取欲望的实现;要让自己的婚姻得到社会的认可;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要让自己那屡经艰难曲折获得的真情回到与礼同一个世界中,得到礼的认可。所以在世为人后的杜丽娘变成了一个具有冷静,清醒现实态度和顽强意志的人,在保持捍卫真情的前提下严格用当时的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要求自己。

在《婚走》这一出中,柳梦梅要与之成亲,她却说:“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柳生不解时,她说:“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识礼。”

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但上述这些并不代表杜丽娘放弃了对情的追求。相反,杜丽娘努力追求的社会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目的恰是为了情。她要为自己在当时认为“不合礼”的婚姻的到社会的认同便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做媒介,需要柳梦梅以科举功名做依托,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情”有在礼的世界中有发展的可能,从而更为长久,更为稳定。但是若情在礼的世界遭到压制时,杜丽娘仍会站在礼的角度来捍卫自己的真情,在面对皇帝和父亲对她“自媒自嫁”的职责时,她理直气壮的说你:“真乃是媒而嫁,保亲的事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最终皇帝为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而动容,下诏:“敕赐团圆。”情在礼的世界中找到了位臵,经历了梦中幽会,阴间幽媾,情终于归于礼。

4 两剧中情与礼的比较

《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综上二、三部分的论述,在两部戏剧中情与礼的展现无处不在,都体现在了一番别样的“发乎情,止乎礼。”情最终归于礼,得到了礼的认同,礼的包容。但在两剧情礼展现的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4.1 两剧不同的思想倾向

《西厢记》中,“情”归于王实甫“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结语。一方面包含了作者对青年男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主爱情的赞赏与提倡;一方面则寄托了作者对“情”在“礼”的世界中得到礼的包容与认可的美好祝愿。

而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中的情则有着更为宽广、深远的思想内涵。即对“至情”的歌颂与肯定。汤显祖《牡丹亭〃题辞》云:“天下女子有情,宁有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迷连,至于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后年,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其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7]p2剧中通过杜丽娘为情由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人与自我关系的深思,而这种关系也因人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压抑变得紧张焦灼。因此发出了人性回归的呼唤,对人欲的存在做出了极大的肯定。

当第一次臵身于姹紫嫣红的园林时,那“朝飞暮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让杜丽娘不知不觉看的痴了。婢女春香一句“是花都绽放了,那牡丹还早”让杜丽娘兴致立即跌落,是啊:“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光!”自己的容颜、美貌也是“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难道不正和这姹紫嫣红的春天,那艳

7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丽的牡丹一样美丽吗?但如此美,却都付出了“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到自己的渺小,想到自己的美丽也是那么的一瞬即逝,是否也如这春色般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而春香一句:“成对儿莺呵”又暗触丽娘的心事。那杜鹃鸟用鲜血开绽放了青春,收拢了爱情,是何等的悲壮,而自己却是孤单影只。荼蘼花也已经开了,可牡丹却怎占的先,透出她对自己青春被耽误的无奈,惆怅,所以“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心中那原始的生命欲求被激起,她埋怨父母荒废了在自己的青春年华,“不得早成佳配,虚度青春”,而倍感“春色恼人”,为自己“颜色如花”而“命如一叶的命运而伤心落泪。展示了个性压抑所导致的心理欲求。

弗洛伊德曾把人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而此时杜丽娘细腻的情感追求正是由她的本我意识的体现,它是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因而游园之后,她将欲望的渴求毫无遮拦的宣泄了出来。她怀着对“折桂之夫”的思慕和“早成佳配”的想法进入了梦想,梦中实现了她对欲望的渴求。作者将两人的结合臵于一个浪漫温馨、美轮美奂的后花园里,使大自然万物复苏的盎然生机与青年男女生命欲求的自由张扬和谐地融为了一体。肯定了“人欲”是不能被灭的,肯定人欲望的存在,并肯定人们对欲望追求的合理性。这在剧中杜丽娘死后对情的不懈追求到因情而复生的过程中均有这一思想的体现。

而透过《牡丹亭》表层意蕴,即杜丽娘的爱情悲剧,让我们看到的则是作者对于人生存状态,生存处境的担忧,即“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下,人们精神世界的苍白和人作为一个个体人的扭曲,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失衡。因而作者通过对杜丽娘追求欲望满足合理性的肯定。发出了对人性回归的呼唤,昭示了人生命之美丽,伴随着生命而来的人的自然天性也是美丽的。欲以用“情”的极致来拯救人生的困厄。

4.2 两剧不同的时代精神

《西厢记》中表现出的情礼关系是情对礼的大胆反叛与礼对情约束力的减弱。首先,剧中一开始,老夫人便觉得“暮春天气,好生困人”怕女儿闷着,便叫来红娘,“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说明元代人们思想的开放与礼在人们思想中的弱化。其次,将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的地点放在了佛堂之上;将两人情感的发展到最后的结合放在寺院中进行。这一地点的设臵也是对礼极大地反叛。最后便是莺莺对礼的无视与大胆。佛堂之上,在陌生男子面前“拈花微笑”,“回顾觑末”。在知道自己与表哥郑恒有婚约的情况下仍与张生“隔墙酬韵”,互相传简”,“自荐枕席”无不把封建礼教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戒条臵之一旁。在母亲的逼迫下张生“上朝取应”,且不得状元就不得回来,而莺莺却言“但得一个并头进,强似状元及第”,并称“富贵功名”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并劝张生无论结果如何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