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三版)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3.调查家乡或某一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第十章区域发展与协调

1.阅读第一节内容,思考建立科学的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的基本意义。

①建立和明确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对于推动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和基本原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②他是人文地理学逻辑分析的起点,是该学科进一步科学化、理论化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重要步骤;

③先验知识是理论的补充,理论则使经验知识规范化。

2.何谓区域共同体?它与一般的地理学区域概念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3.试评价区域发展的生存观、生态观和信息观。

生存观:指人类在一个区域以生存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观念。形成于二战后至80年代,科技、开发技术迅猛发展,来快速解决地区生存和发展。出现大规模的资源开采区,工业加工区,城镇密集带,人类是区域的主宰和改造者;

生态观:指人们限制区域发展规模,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相协调的永续发展观。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无限制开发自然资源而带来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沉重压力。人们提出了解决区域环境污染、建立和完善生态平衡、有节制和有计划地发展产业等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信息观:是指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受信息网络的深刻影响,区域发展的传统要素对空间位置、区域联系方式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计算机网络则作用越来越大。产生于二十世纪末,与生态观同时存在。

4.简述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大发展,不利则会延缓,沿海地区发展快于边远地区。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理位置的影响越来越小;

②资源与环境:提供人类生产生活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环境造成了资源分布的组合不同,使区域发展产生差异,资源的分布及组合制约着区域的性质和发展过程。环境还在宏观层次上影响区域发展,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适宜程度; ③技术体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相互联系而又相互补充的一系列技术构成的复杂体系。高科技地团聚作用,影响区域发展;

④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是一个复杂综合体。产业结构是现代区域发展与演变的主体。产业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又是区域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主导产业将会带动区域内一系列部门和主导产业链的相应发展。

13

5.从“人地关系”角度上分析划分区域发展类型的理论意义。

①自然过程主导发展型:指在特定条件下人类生存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依赖于自然过程的时间与空间的演变,或者人类的活动变现为显著的受自然控制的特征,而人类的文化属性被弱化。(单纯的农业区域、某些传统的人类文化区); ②文化过程主导发展型:指人类的区域活动不受自然过程的控制,二是按照人类文化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演变,表现为人类在自然环境里具有较大充分的自由性。文化过程起支配,自然属性被弱化。(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区位论、高科技生产区域); ③自然过程与文化过程协调发展型:人类文化过程与自然过程相互适应,尤其要求前者对后者的适应,使两者相互协调,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依据生态关系建立起来的区域发展类型)

6.试述区域协调论的两个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为: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关系一元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类发展出现了许多重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促使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关系。人地关系协调论关注人类发展与环境的相互间利益,是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反映区域发展根本性关系的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区域的人地关系及区域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一元论:是人地关系的一个基本的、哲学理论,也是地理学的基本态度,其实质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不可分割性、统一性。阿努钦提出地理环境由无机要素、有机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当代地理学者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或的关联性,强调人文地理学研究不应脱离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7.简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和趋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