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一 初始阶段:没有自动化工具进行监测,IT系统故障依靠技术人员发现。对于故障的处理、配置的变更等没有明确的流程定义。 阶段二 被动阶段:强化主动监控,实现集中管理。
通过实施对IT系统的集中自动化监控,提高了对IT系统故障监测的效率帮助定位故障。
通过建立“事态管理管理流程”快速恢复系统运行。 阶段三 主动阶段:规范运行管理,有序开展IT运维。
通过建立“知识和问题管理流程” 共享运维经验,完善知识库。
通过建立“变更管理流程“和”发布管理流程“避免或降低因为人为操作因素而导致的故障,从而形成对IT基础设施的主动保障流程。 阶段四 面向服务阶段:形成面向业务服务的IT服务管理。
通过对业务应用的优先级设置,确定服务响应的标准,以确保最关键的业务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通过对业务应用的可用性管理,当系统资源(如服务器、网络等)发生故障时,能快速定位受影响的业务区域。。
通过对业务应用的容量管理,对IT系统资源(如服务器、网络等)进行合理利用。 阶段五 价值阶段: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作改善了业务流程。
3.1.4
IT运维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IT运维管理解决方案,围绕人、流程、技术为核心,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 人:关注人员角色的定位和职责划分。
? 流程:逐步建立基于流程化的工作机制,提高运维工作规范性,提高IT
服务交付质量。
? 技术:以IT系统监测技术为依托,强化集中监控,提高运维效率。 通过四个主要功能模块,采用里程碑式的方法,逐步实现完整的IT运维管理:
? IT资产及配置管理:对IT资产和配置有掌控能力。 ? IT基础设施的事态整合管理:对IT系统有整合管理能力。 ? 业务服务管理:对IT业务应用的运行状态和容量有感知能力。 ? 运行维护:以流程为基础进行运维工作,对运维流程有管控能力。
3.1.4.1 IT系统资产及配置管理
3.1.4.1.1 IT系统资产及配置管理的目标和价值
IT系统资产及配置管理的目标:定义并控制服务和基础架构的组件,并维护准确的配置信息。 IT系统资产及配置管理的价值:
1. 通过识别IT系统的资产和配置,为自动化监测IT系统提供有关IT基础
架构配置的准确信息,从而反映了哪些IT组件出现故障将会影响哪些业
务和客户的信息。
2. 通过配置管理数据库为事态管理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等
运维流程提供了的运作基础。
3. 由于配置管理数据库中记录了IT组件和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
所以配置管理数据库是业务服务管理的基础。
4. 计量组织和服务中所使用的所有IT资产和配置项的价值。
3.1.4.1.2 IT系统资产及配置管理概述
IT 环境是一个蕴含众多依存关系的高度复杂环境,而这些依存性正日益成为关乎组织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IT运维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精确的“地图”。
IT运维人员可以通过电子表格和拓扑等文件对IT系统的配置进行了记录,例如、共有多少台服务器,哪些应用安装于哪些服务器,网络中共有多少个VLAN等。这对于IT运维人员会带来两个挑战:
1. 对于IT系统的配置通过手动记录的方式,工作量很大,如何保证准确性,同时如何保证这些配置文件能够与未来的变更保持同步。
2. 在出现需要配置信息的时候,例如、当故障出现需要排错或需要判断某个系统变更是否可行时,都需要配置信息作为故障根源和变更影响度判断的依据。而通过查阅文件形式的记录将会降低信息查阅的效率。
在IT服务管理中,配置管理的任务就是提供精确的系统基础结构信息。而IT系统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由于存储了组织机构里用于提供和管理IT服务的细节信息。因此,实施IT系统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是配置管理的核心。
IT运维系统方案中的IT系统资产及配置管理模块,通过自动识别形成的配置管理数据库首先极大提高了配置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效率及识别的准确度,同时在今后需要配置管理信息的时候可以做到联动查询。
IT运维能否满足业务运作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持IT运维的IT基础架构的配置及运行情况。配置管理数据库不仅保存IT基础架构中特定组件的配置信息,而且还包括各配置项相互关系的信息。配置管理数据库需要根据变更实施情况将进行不断的更新,以保证配置管理中保存的信息总能反映IT基础架构的现实配置情况,以及配置项之间的相互关系。 IT系统资产管理和配置管理的区别:
IT系统资产管理主要面向资产类信息的管理,而配置管理主要面向运维信息的管理。IT运维系统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类信息的整合管理。 ?
IT系统资产管理中记录了IT组件以及IT设备的资产属性,例如、IT组件的生命周期、购买价格和维护费用信息、IT组件的位置等。 ?
IT配置管理中记录了该IT组件在运维过程中的一系列运维属性,例如、IT组件与IT组件之间的关系、IT组件的故障处理记录、IT组件的变更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