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备注:本复习资料根据《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各章后的“关键概念”和“思考题”进行编写,已根据考试重点、范围、题干以及答案长度进行题型匹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敬请谅解。另已根据课程内容及上课要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三角记号的内容为重点内容,以圆形记号标记的内容出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本科目需要复习的内容过多,未标记的内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复习。最后,本资料仅供参考,建议配合其他资料一同使用。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

点。

隐喻学派 色诺芬尼 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 攸痕麦拉斯 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 格林兄弟、缪勒 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 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 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 马林诺夫斯基 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 列维-斯特劳斯 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 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 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 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 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 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 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 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 “类型”与“AT 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

3.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主要有四点:

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

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4. 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上讲,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一方面,许多优秀作家都善于对民家文学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有效地增强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民间文学的改作,有些是成功的,使民间文学的艺术性或思想性得以提高,但也有一些改作使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5.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二者对神话创作

的作用是怎样的?

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

的原始崇拜;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

大多数学者不同意万物有灵观是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的观点,而是认为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是自然崇拜,然后再产生对灵魂或精灵的崇拜。后来神灵崇拜在各地的宗教信仰中占了主导位置,但自然崇拜在不同社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活着,并且二者常常混合在一起,到现代社会依然如此。

6. 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二者的联系在于: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地情感和评价。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第二,历史观不同。第三,取材角度不同。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7. 传说与神话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主要有三点: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

传说与神话的区别是: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虽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但是在神话存活的原始部族的生活里和信仰里,是具有神圣性和真实性的。

8.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

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主角是神;故事的内

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化的。

9. 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

所谓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所谓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

10. 创始史诗与英雄史诗的区别是什么?

创始史诗又称作“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主要讲述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所想象的创世过程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大事。创世史诗的主要情节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自然万物的创造,人类自身的创造与文化发明,民族历史大事。英雄史诗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故事内容一般是讲述英雄如何率领本民族的民众抗击侵略、保卫国家并征服分散部落、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11. 民间小戏与地方大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者的区别在于:民间小戏内容主要反映农民的日常生活,情节单纯,多为单场独幕。戏中一般有两个或三个角色,两个角色的由小生、小旦或小旦、小丑演出,称“两小”戏;三个角色的由小生、小旦、小丑演出,称“三小”戏。小戏的语言多用方言土语,曲调多为民间小曲、乡村唱腔;地方大戏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和市民生活,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篇幅长,结构也较复杂;大戏的角色较多,行当分工细致,由生、旦、净、末、丑等;大戏的语言常用文言韵白,唱曲多用宫调连曲、成套板腔。

二者的联系在于:从根源上讲,大戏也是由小戏发展而来,并且仍在不断从民间小戏汲取养料,借鉴小戏的素材、剧目、唱腔、曲调、语言等;小戏也常受大戏的影响,汲取大戏的长处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水准,有些小戏进入城市后转化为大戏。

三、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民间

民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的,指的是民众的日常生活。

2.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3.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4.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5. 民间文学的群体性

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6. 采风

采风就是指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的一种时间很

短的调查活动。

7.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沉积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8.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所谓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9.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

所谓表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民间文学使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第二,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第三,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蚊子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10. 《歌谣》周刊

《歌谣》周刊于1922年12月17日创刊,先由刘半农、沈尹默任编辑,后由周作人、常惠任编辑,收录范围除歌谣外,还收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方言、习俗等资料,并发表相关研究文章。

11. 三套集成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及《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

12. 全面搜集

全面搜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搜集的品种要全面。其次,调查采集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身,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合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13. 忠实记录

所谓忠实记录,就是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原貌。

14. 神话

神话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

15. 自然崇拜

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

16. 万物有灵观

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

17. 自然神话

自然神话是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

18. 天地开辟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

19. 民族族源神话

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

神话。

20. 传说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

21. 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指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的故事。

22. 史事传说

史事传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

23. 传奇性

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使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

24. 箭垛式人物

箭垛式人物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着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

25. 四大爱情传说

四大爱情传说指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和梁祝传说。

26. 牛郎织女传说

(参见教材P127)

27. 孟姜女传说

(参见教材P128)

28. 梁祝传说

(参见教材P128)

29. 白蛇传

(参见教材P129)

30.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31. 童话

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32.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

33. 寓言

寓言是民众以生动简约的情节讽喻某种深刻精警的事理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

34.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35. 劳动歌

劳动歌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

36. 仪式歌

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作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37. 法术歌

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间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

38. 礼俗歌

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39. 时政歌

时政歌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任务、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价和议论。

40. 儿歌

儿歌又叫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

41. 山歌

山歌指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

42. 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

43. 爬山歌

爬山歌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叫“爬山调”或“山曲”。

44. 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流传的山歌,又称顺天游。这种山歌形式自由,韵律优美,曲调高亢活泼,便于表达内心情感,深受陕北民众喜爱。

45. 打歌

打歌又称“踏歌”、“跳歌”,是西南地区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民歌。

46. 民间叙事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长篇叙事诗或故事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

47. 民间抒情长诗

民间抒情长诗就是民众创作并传唱的一种用于抒发情感的较长篇幅的歌谣。

48. 《阿诗玛》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长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玛自居。这部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49. 哭嫁歌

哭嫁歌是一些地方的姑娘在出嫁时所唱的告别娘家亲人并倾述自己即将成为别人家媳妇的悲怨之情的民歌。

50. 谚语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

51. 谜语

谜语是由谜面与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

52. 物迷

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

53. 事迷

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

54. 字谜

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

55. 歇后语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形式,它轻松活泼,幽默俏皮,在民间的社交场合广泛使用,表达着民众旷达乐观的胸怀,有着强烈的喜剧性交际效果。

56. 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较为特殊的一类,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

57. 喻义歇后语

喻意歇后语就是不利用谐音关系来表示说话者意思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在数量上占多数。

58. 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俗称“曲艺”,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

59. 评书

评书是由一位艺人以散文叙事语言为主要表述方式向众人讲说故事的说唱

艺术。

60. 袍打书

袍打书,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寇的金戈铁马类的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列国志》等。

61. 短打书

短打书,又称“小件短打书”、“侠义公案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雷、拜山供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如《水浒》、《三侠五义》等。

62. 神魔书

神魔书,或称“灵怪书”,讲述以神仙、妖怪、魔法等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如《聊斋》、《西游记》、《济公传》等。

63. 世情书

世情书,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等内容,如《啼笑姻缘》等。

64. 墨刻儿

墨刻儿又称“墨书”,先有文人创作的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口头形式的评述。

65. 道儿活

道儿活又称“路子书”、“条书”,指纯靠艺人口传或依据艺人留下的底本来说书。

66. 快书、快板

快书、快板,是用竹板、铜板或骨板等伴奏,词句合辙押韵、节奏较快的一种叙事性说唱形式。

67.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曲目名为《武松转》,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松江为止,共12个段子。

68. 数来宝

数来宝流行于北方,由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拍打作为节奏,内容以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见长,常见句式是“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隔句押韵,可两句、四句或六句换韵。

69. 相声

相声是以具有显著谐谑效果的说学逗唱等言语技艺来描绘、讽刺社会生活、世俗百态的一种说唱艺术。

70. “一头沉”

“一头沉” 指相声的对话一逗哏的角色为主,以捧哏的为辅,内容和表演的分量偏重于逗哏的一方。

71. “子母哏”

“子母哏” 指甲乙双方以争辩的方式展开内容,角色的分量也偏重于逗哏方,但角色双方的差距不很显著。

72. “包袱”

“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

声色的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73. “肉里噱”

“肉里噱”指构成相声基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

74. “外插花”

“外插花” 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

75. “现挂”

“现挂”是构成“外插花”的一种主要方式,指相声演员在表演时见景生情,临时抓哏,现场“挂”上的“包袱”,这种“包袱”称为“挂口”。

76. “三翻四抖”

“三翻四抖” 即有三步铺垫,第四步抖落。

77. 民间小戏

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有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东北二人转、贵州的花灯戏、长江流域的花鼓戏、北方的秧歌戏等。

78. 秧歌戏

秧歌本是农民插秧时的一种歌唱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游艺活动,在北方尤盛。

79. 道情戏

道情戏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

80. 花鼓戏

花鼓戏是在中国南部地区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小戏,有时用以统称各种小戏,其特点是演唱时有人帮腔,用花鼓、锣等乐器伴奏。

81. 采茶戏

采茶戏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吸收地方戏曲成分,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

82. 花灯戏

花灯戏是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在形成、发展与形式方面与闹灯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小戏。

83. 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传统道具戏的一种。木偶戏是通过艺人操纵木制偶人并口唱曲词来表演的道具戏。

84. 皮影戏

皮影戏就是用兽皮或纸板剪成人像,用灯光映在帷幕上表演故事的戏曲。

85. 面具戏

面具戏是带着面具歌舞并表演故事的戏曲。

四、 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对此,主要从

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2. 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3. 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首先,实用价值。

第一,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第二,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其次,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最后, 科学价值 。

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4. 怎样理解民间文学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它不仅有自成一体的存在形态,而且还常贯穿在其它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如节日、民间信仰、手工艺、游戏竞技等活动中大都有民间文学的讲述参与。

我国进行民间文学搜集记录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但是按国际准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下开展工作还刚刚开始,所以在此意义上的民间文学保护工作怎样进行还在探索之中。目前,除了传统的做法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工作就是由政府组织各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或各地的项目冠名、挂牌,宣传表彰,并予以拨款资助、行政支持、调查研究等。

民间文学保护的基本原则可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民间文学的保护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能为保护民间文学遗产而试图阻止其所在社区的现代化进程。第二,进行整体保护。第三,注重保护民间文学的传承主体,以人为本,尊重民间文学传承人的意愿和现实需求。第四,强调对民间文学表演性的保护,而不是仅仅传承和记录其文本形态。

5. 简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解除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第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生

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自然不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停下来,拿起笔去创作。

6. 民家文学对作家文学有什么影响?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第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第三,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7. 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中国古代的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文学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只是在一些典籍中有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整体来看也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理论系统。其中占较重要位置的是“实用风俗观”,即采集、研究民间风俗包括民间文学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改良风俗以及出于改善上层社会的礼仪、娱乐的需要等;另外,对民间文学的局部问题也有一些精当的论述,较著名的论断如出于《毛传》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南宋朱熹对赋比兴等民歌表达手法的阐述、明代冯梦龙所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等。而对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则有丰硕的成果,也可以说,这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史的主脉。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8. 简述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20世纪初,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拉开了现代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序幕,从此,作为民俗学一部分的民间文艺学成

为一门现代科学意义的学科。民俗学运动的先驱者们借鉴西方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很快树立了与世界接轨的现代民俗学学科意识,有了较多的专业化研究人员,形成了在现代学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民俗学学科。在现当代时期,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作为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了大规模的符合专业规范的展开。各阶段搜集整理的宗旨、视觉、方式、成绩也与当时民间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发源、开创时期、奠基时期、扩布时期、调整时期、探索与发展时期。

9. 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第一,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工作; 其一,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

其二,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 其三,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 其四,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第二,善于选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第三,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

10. 怎样才能做到忠实记录民间文学作品?

首先,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其次,配备录音机或摄像机等工具并掌握相关实用技术,配合耳听手记; 最后,每一次采录都应记录讲唱人的记本情况、采录时间和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

11. 如何做好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工作?

所谓整理,就是将原始记录稿加以适当的调整、梳理,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作品。慎重整理,就是指在整理时,要严格遵守忠实原作的原则,除了若干必要的修订,不随意变动原作。

12. 怎样理解神话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解释了神话的本质:“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些论述科学而精辟,从跟本上阐明了神话的起源、内容实质、艺术特征等问题。据此,可将神话的本质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 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其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

第二, 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第三, 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13. 简述汉族古代部落战争神话的主要内容。

(参见教材P89)

14. 神话的主要文化价值有哪些?

作为人类童年时期极其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永久性经典的文学体裁,神话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较为突出的是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量;

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15. 传说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从总体上看,传说的来源有多种,其主要的产生途径有以下四种: 第一,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

第二,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使神话转化为传说; 第三,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第四,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物上。

16. 简述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

(参见教材P130)

17. 孟姜女传说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参见教材P131)

18. 试述四大爱情传说的结局艺术。

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故事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进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4)白蛇传:法海变蟹。

19. 简述民间歌谣的分类法。

从民歌的思想内容角度,可将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可以将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有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20. 什么是仪式歌?简述仪式歌的主要形式。

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作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21. 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格萨尔》。

(参见教材P246)

22. 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玛纳斯》。

(参见教材P247)

23. 简要介绍史诗《江格尔》。

(参见教材P248)

24. 什么是谚语?谚语与其他俗语形式怎样区分?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

它以成句的形式区别于俗语词、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这几种形式短小的俗语,它的定型化合艺术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语,它的口语性特点使它区别于格言和成语。它与歇后语的区别也是很明显,后者是可以分称类似谜面和谜底的两个部分。

25. 怎样完整理解谚语的内涵与功能?

谚语数量庞大,涉及民间生活和民众精神的方方面面和各种细微之处,其文化内涵无疑是博大精深。完整地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谚语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26. 谜语有什么艺术特色?

谜语虽短小,但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其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谜面与谜底结合奇巧;

第二,善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法; 第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27. 歇后语的内容在取材上有什么特点?

歇后语的措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五花八门、无所拘束。在歇后语里可以见到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自然物、人工物,各种社会活动和事件。这些内容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也有历史掌故,也有长期传承的文学故事中的内容,也有大量的随意想像和编造的情况。

28. 简要说明歇后语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在歇后语出现的人物可以分二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愚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29. 简述民间说唱的源流。

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一些人将自然的说话加以提升和艺术化时,就出现了说话艺术。一些以说唱为能事的人的口头表演就是最早的说唱作品雏形。

殷商时期就有了以滑稽、歌舞、竞技、音乐娱乐人的“奢侈奴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职业半职业的说唱艺人,称为俳优,为帝王、诸侯、富贵人家所豢养,其言语一般以机智巧辩见长,其言语可称为俳优说唱文学。

直到唐代,开始有了完整的教程规模的说唱文学的记载。

宋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有了一定规模,勾栏瓦肆等场所

的说话艺术盛行,“诸宫调“等以唱为主的说唱文学也丰富,故两宋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型、兴旺时期。

元代的说唱文学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并出现了弹词、鼓词等形式。 明清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熟期和繁荣期。

民国以后,说唱文学继续发展,并成为民众普遍喜爱的文艺形式,其品种与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情况而不断调整和演变。

30. 民间说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叙述为主,表演为辅;

第二,说唱艺术是在宋朝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的,其内容和情趣受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其受众也以市民为主体;

第三,说唱在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演唱者虽然也有出于自娱目的的各阶层民众,但以靠此谋生的艺人为主,故比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

31. 简述民间说唱艺术的主要品种。

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说唱艺术分为十大类: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

根据表达形式是说还是唱,将说唱艺术分为三大类:说故事类、唱故事类、韵诵类。

32. 评述内容要做到入情入理,简要说明其含义、意义与要求。

评书内容入情入理,指评书艺人将故事讲得不仅在实质上合于情理,而且还要书情书理通达透彻,听众在现场就能明白其中情理,不存抑或困顿。

要做到说书的入情入理,艺人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情节,而且要边说边

评,不断对故事加以理解和评说,这样不仅使故事“通情达理”,而且加强了艺人与听众的交流和沟通。入情,则动人心;入理,则使人信。

说书艺人很注意书情书理的通达,强调“说透人情,论透书理”。对情理通达的重视主要是由评书的现场性决定的。艺人不但交代基本情节,而且已讲述人的身份加以穿插和说表,在许多地方都要特意说明人物为何这样说、这样做,或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也对人物和故事加以合乎人情事理的评判,这些评判往往与听众的观点打成一片。

33. 简要说明评书的语言表现力。

评书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其语言表现力极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评书的语言是通俗易懂、口语化的,并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口头语汇,易于广大民众接受;

第二,评书的表述常使用浅显而及形象化得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

第三,评书艺人擅长拟声的表达技巧;

第四,在以散文为主的叙述中,不时穿插韵文以作渲染和调节,如人物出场时常用“赞”来描写人物的相貌、穿戴等;

第五,评书语言往往庄谐并出。

34. 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快书、快板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表述紧凑,叙事精练; 第二,情节紧张,冲突激烈; 第三,张弛有致,庄谐并出。

35. 简要说明相声技艺四要素。

相声技艺四要素指说相声的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也是相声的四种表达方式。

“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相声是以口说为基本表达方式的,逗、学、唱都离不开说,必以说为基础,演员必须具有卓越的口头表达才能;二是艺人所指的狭义的“说”,指相声里穿插的各种引人发笑或富于趣味的“小段子”或言语游戏。相声的说也不同于评书或一般的说话,要“诨”说,有逗,有“包袱”,才是相声。

“学”就是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声响,人的放音叫卖声等。

“逗”,就是抓哏、逗乐、取笑,是构成相声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 “唱”,包括两种:一是本属于相声艺术里的唱工,称“太平歌词”;二是学唱各种戏剧、歌曲等。

相声技艺的四要素在相声里是密切配合、水乳交融的,特定段子不一定各种形式都具备,而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艺为主。在四要素中,说与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36. 什么是相声的“包袱”?怎样制造和组织相声的“包袱”?

“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的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基本规律。构成“包袱”的

手段多种多样,有运用夸张、谐音、双关、曲解、绕口令等语言手段构成的“包袱”,有靠情节的巧合、意外等构成的“包袱”,有靠人物性格的滑稽可笑构成的“包袱”,有靠演员滑稽的表演、动作、模拟、学唱构成的包袱,有靠对话的机智巧辩构成的“包袱”,等等。

37. 评述故事情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故事的曲折性是评书的显著特征,在评书内容的五种特色“理、味、细、趣、奇”中,“奇”是一个必要因素。曲折性主要由三种因素造成,一是丰富的悬念;二是巧合;三是意外情节。

38. 简要说明民间小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小戏不只源于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多种渠道发展而成。概而言之,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沿着两种途径:一是由歌舞形式发展为以歌舞为主的小戏,二是由叙事体的民间说唱演进为代言体的故事表演。

①民间小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原始歌舞;

②春秋战国时期俳优的滑稽言谈及模仿行为也与戏曲的产生有一定关系。这些形式在后来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着,都为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正式的戏曲形式;

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出现了萌芽形式,隋末出现了两个人物歌唱和表演的小歌舞剧《踏摇娘》,它有歌、有舞、有对白、有故事,而且是代言体的表演,具备了戏曲的各要素,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初步形成。唐代有两个角色表演的以滑稽对白为主的小型喜剧——参军戏,随着后来加入歌唱和音乐伴奏,这是也可以

看成戏曲形式了;

③民间小戏的成熟与发展时期是宋元时期,并出现了戏曲史上第一批剧种,如温州杂剧,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老白字戏等;

④明末清初时期则是民间小戏的大崛起时期,这时形成了大量的小戏剧种,出现了民间小戏的繁荣局面;

⑤晚清和辛亥革命前后,是古代小戏繁荣期的后期,又出现了一批剧种,如华东一带的一些小剧种,和稍后出现的花鼓戏、采茶戏、道情戏等。

39. 民间小戏有哪些常见内容?

民间小戏是民众自编自演自赏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故事 ; 第二,反映民众的爱情生活; 第三,表现社会矛盾与冲突。

40. 民间小戏有什么艺术特色?

第一,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第二,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第三,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

第四,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的乡音土语。

五、 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 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有五个显著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表演性。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所谓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沉积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所谓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所谓表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民间文学使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第二,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第三,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蚊子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口头性和集体性主要针对民间文学的传播方式和文本特点,传承性和变异性也主要针对民间文学的文本而言。虽然变异性与表演理论所关注的文本在表演过程中的及时性和创造性有联系,但是传统的变异性理论并不关注变异发生的表演现场的细微情景因素,而一般概略分析因为时代、地域、民族等大环境的变化而造成的变异,跟表演理论所考察的变异情况是不同的,分析方法也不同。表演性特征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调整民间文艺学的研究视觉,更好地把握民间文学的特性,并更加密切地联系社会现实,这也是把表演理论本土化的一种努力。但这毕竟是对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理论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初步尝试,还不成熟,仅供参考。

2. 什么是洪水再生神话?试分析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内涵。

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崇拜的反映。神话中发大水的原因,一般是人触怒了天神遭到报复,这反映了初民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移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

3. 举例说明神话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的来说,神话的思想内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第二,征服自然地愿望与追求; 第三,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可以盘古神话为例,参见教材P78)

4. 举例说明神话的艺术特征。

神话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意识特征是多方面的。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来说,其艺术特征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庄严而虔诚的虚构; 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

(可以女娲神话为例,参见教材P80)

5. 举例说明中国传说有哪些类型。

仅根据传说内容或题材的不同,将传说分为四大类:

第一,人物传说。其又包括神仙传说,如“八仙传说”、文人传说,如孔丘、巧匠名医传说,如张仲景、帝王将相传说,如上古五帝、起义英雄传说,如陈胜、政治历史人物传说,如谭嗣同。

第二,史事传说。其又包括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如岳飞抗金传说、农民起义传说,如黄巢起义、革命历史事件传说,如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地方风物传说。其又包括山川名胜传说,如“望君顶”、物产传说,如狗不理包子、动植物传说,如十二生肖。

第四,习俗传说。其又包括节日习俗传说,如春节、婚丧习俗传说,如盖头、游艺习俗传说,如猜灯谜活动。

6. 论述传说的艺术特征。

传说主要由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表达方式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传说有一个显著而重要的特色,就是讲述人总是摆出一副讲述真事的样子,像是在讲述一件有根有据的真事或信使,听讲人也因为传说具有若干真实的成分而增加了对故事的兴趣;但是讲者与听者双方都明白传说的真实性是有限的,故事的主体部分是虚构的,而双方都不去揭破这一点,使传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在双方的默契中达到和谐自然的统一。

第二,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使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

第三,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艺术构想。很多传说带有较强的解释世界的意味,表现出民众对于一些独特、奇异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

第四,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所谓类型化,就是指传说不是用个性化的情节塑造立体性的人物形象,而是在编造故事上有相沿成习的模式,在塑造人物上往往集中于其品性、能力等的某一个侧面。

第五,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传说在民众的口头产生和流传,并在流传中变异、丰富、成熟。

7. 什么是幻想故事?它又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

型?

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下两个特征:第一,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第二,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中国著名童话的经典类型有: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性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活佛故事等。

8. 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由三个方面:

第一,天机自动,朴素混成。民歌具有鲜明的率真自然的特点,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真实,二是具有天然的韵味。

第二,形式多样,韵律和谐。民歌的体式有很多种,各有特色。总体来看,各种民歌在创作和演唱上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的。它的创作与传播不是像自由诗那样主要凭个人自由发挥,而是在一定的格式中抒发感情。民歌往往有较固定的章法、句式、套语,有较固定的曲调、韵律等。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韵律

和谐,这使民歌便于传播,富于音乐性,也是民歌作为诗与歌的重要构成因素。

第三,善用各种修辞手法。民歌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在表达方式上频繁运用赋、比、兴、反复、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

9. 举例说明谚语有哪些基本类型。

可在内容上将谚语氛围分为三大类:

第一,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身耪棉花浅耪瓜,不深不浅耪芝麻”。

第二,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官不贪财,狗不吃屎”、“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第三,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

10. 举例说明谜语有哪些主要类型。

根据谜底所指向的对象,可将谜语分为三类: 第一,物谜,如

远看是点心,近看是点心, 虽然是点心,充饥却不行。

谜底是“蜡烛”。 第二,事谜,如

朝南朝北朝东西,将军出马喜冲冲, 败阵回来就有赏,得胜回来没有功。

谜底是“猜拳”。 第三,字谜,如

一个人,他姓王, 兜里装着两块糖。

谜底是“金”。

11. 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乖讹式幽默。

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

12. 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情感释放型幽默。

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其中,前者的常见类型又有:1)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2)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3)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

13. 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干涉型幽默方式。

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如:猫儿见了鱼——求婚(荤)。

14. 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原理与方式。

一般而言,幽默的构成原理有三种主要类型: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经验

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构成方式有四种:1)岔断型幽默。歇后语的两分式结构与间歇式表达具有使人心理期待突然扑空的效果,造成岔断式幽默;2)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3)乖讹式幽默。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4)情感释放型幽默。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