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训练 - 简答与材料分析(2) 下载本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训练 材料分析与简答

一、材料分析题

1、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1)材料一说明隋朝时经济的特点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评价者是什么态度?

(3) 这条“渠”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开通它的目的是什么?开通后有什么作用?它的规模如何?是哪位皇帝时期开通的?

2、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 3.阅读图一《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回答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请你说出大运河的中心A地名是 , 南起B地名是 (即是: ) 北至C地名是 (即是: ) (3)、你如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4)、如果你是旅游公司的导游员要组织客人全程游览大运河风光,你将会为客人设计一条怎样的线路呢?

(线路设计:杭州—江南河—扬州—邢沟—洛阳—永济渠—北京。)

(一)

4、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什么特点?人们如何称呼他?他有什么代表作? (2)材料一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统治时期?“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出现? (3)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战乱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 (4)从两个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什么特殊时代

5、“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我国的什么制度?

(2)这种制度最早创立于何时?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 (3)请简述这一制度的影响。

6、“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这句话是哪位皇帝说的?它的含意是什么?

1

(2)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7、“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 诗中“舍已为人传道艺”指的是谁?他生活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2)他有什么主要事迹? 如何评价他?

(3)他的塑像为什么会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4)请用史实说明“唐风洋溢奈良城”。

8.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材料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个材料分别是谁的诗?他们有什么代表作?他们的诗各有什么特点? 9、材料一:“顔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材料二:“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1)材料一 “顔公”指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他有什么代表作? (2)材料二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件事使他留下什么美名? (3)材料二的作者的书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代表作? (4)后人把“顔公”和材料二的作者合称为什么? 10.材料一:软舞和健舞

材料二:“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1)结合材料一和二,说明这种乐舞出现于什么时期?这一时期乐舞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所描绘的是哪个舞?它是从哪里传来的?当时还有哪些著名舞曲?

11.“台湾是中国的土地,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它归还原主” 请回答:

(1)此话出自何人之口?如何评价他 (2)此人在历史上最大贡献是什么?

(3)材料中“你们”指谁?什么时候占领台湾的?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多少年? (4)清军何时进驻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有何意义? 1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

(1)唐太宗 (2)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13.“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 “机户”指什么人?“机工”指什么人? 最期的资本家;最期的雇用工人。

(2) “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性质。

2

(3)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何时何地? 出现在明朝中期苏州和松江一带地区。

14.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 天朝指清朝;外夷指外国。 (2)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乾隆帝说的。

(3)这夺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重本抑末,压制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保守思想。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15.阅读下列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一(唐)陈陶《陇西行》

请回答: (1)唐朝的“贵主和亲”是指什么事?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成公主嫁给尺带朱丹。

(2)这些事分别发生于哪个皇帝的统治时期? 唐太宗,唐中宗 (3)“贵主和亲”起了什么作用?

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吐藩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6.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图一、图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2分) (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和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

(3)图一、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束后,对外交往逐渐减少,到清朝导致了什么局面的出现?(2分)

答:(1)弘扬唐朝文化(1分) 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1分) (2)郑和下西洋(1分) 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1分)

(3)相同作用: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分)局面:闭关锁国。(1分) 17.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指东京开封)地,实仰东南财赋,而呈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 游

材料二 北宋时,南方人口已达一千一百多万户,占全国的60%强,而北方则只有六百多万户,占全国的40%弱。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2)你能说出这种现象的原因

3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18.材料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养给东南。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苏州、湖州 水稻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南宋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 (3)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9.(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改变、更换)入姓,兵革(战乱)不息,苍生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非它故也,节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发给)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明白)矣”。

(1)“帝王凡易入性,战斗不息?”指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2)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直接摘抄原文) (3)他向宋太祖提出了什么建议(可以摘抄原文)?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20.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比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苏洵《嘉祐集》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3)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

(5)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21.材料一:如下表 朝代 西汉 唐朝 北宋

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势。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2470685 3920415 11224760 19.8% 43.2% 62.9% 4 9985785 5148529 6624296 80.2% 56.8%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