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份试卷合集)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年语文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下载本文

关于“物的崇拜”和“富贵”、“炫耀”、“时尚”之间的紧密联系。

由题干中的标点符号可知,填入横线的第三个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其他均由备选句单独成句。 分析备选句可知,①句“人们只好再吹一个”和②句“它极像不断吹出的肥皂泡”都是在说“肥皂泡”的比喻,②句“肥皂泡太大而破灭”和①句“再吹一个”在逻辑上是顺承关系,因此①句和②句分为一组,且②在①之前;③句“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当然好”和⑤句“在美与稀缺二者中”都是在讨论“美与稀缺”的问题,⑤句从时尚引到美与稀缺何者更重要的问题,③句进一步说明美与稀缺不可能永远得到兼顾,因此③句和⑤句分为一组,且⑤在③之前;④句“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和⑥句“时尚的性质在于”分别对应段首的“富贵、炫耀和时尚”,因此④句和⑥句分为一组,且④在⑥之前。 将备选句分为②①、⑤③、④⑥三个组合后,再看句子之间的顺序。④句“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承接段首句“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因此④⑥填入第一、第二处空格;②①用“肥皂泡”的比喻具体解释⑥句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与⑥句相承接,且②①在句意上可以连为同一个句子,因此②①填入第三、第四处空格;⑤③从时尚的话题引申到对美与稀缺关系的讨论,因此填入最后两处空格。 整理可得,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④⑥②①⑤③。

20.答案解析

①“蒸”这种烹调方式更值得推崇 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

③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意思题意符合即可。) 解析

分析试题:连贯即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简明即以尽可 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要表达清晰,力求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罗嗦。得体即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注意字数要求。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先认真阅读语段,了解大意,然后再理解上下句的意思,最后要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注意字数限制。 21.

面对内心的烦恼,有的人神情沮丧,自甘沉沦,有的人重塑自我,意气焕发; 面对友情的失落,有的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有的人自我调节,精神振奋。 解析

分析试题: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

本题属续写式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为本题考点。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认为,“孤”意味着孤独、孤单,与“孤”相关的词也大多带着批评和劝诫的意味,如:“一意孤行”“孤芳自赏”“孤注一掷”……生活中,也许你会时常感叹自己太孤独,没有谈笑风生的朋友,缺少缺少志同道合的知音。但人生旅途中,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孤身一人,直面风雨,勇敢上路,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独秀峰》中所云: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后,你对“孤独”是否有了新的看法,“孤独”会让你想起什么样的经历,产生怎样的感想呢?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达的题材,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

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均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吊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在苏轼的眼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境。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

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离情别意多系表达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感叹,颇似唐代的离情诗。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又抒发沦落之感。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还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如《渔夫》四首,写渔民生活;《望江南》(春已老),写春日农忙景象;《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写儋州春日备耕祈求丰收的农村景象等。他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中不难发现,词这一本来内容单一贫弱的领域在此已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无论是咏物言情、记游赠答,还是怀古发论,谈禅说理;无论是感时伤事、送别悼亡,还是田园风光、身世友情,他都能用词来吟唱。他的“以诗为词”的确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正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

(选自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词白是一家,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

B.苏轼将诗的意境和诗的创作方式人词,意在追求更大表现白由,像诗那样抒写怀抱,议论古今。

C.苏轼词的创作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从而实现了“缘情”“言志”双举、“词品”“人品”相融。 D.苏轼在内容、手法和风格上进行的一系列大胆革新,使词全面恢复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用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论断,意在简要诠释第一段所言苏轼“以诗为词”的内涵。 B.本文先明确何为“以诗为词”,然后结合作品逐一阐明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体现及影响, 条分缕析,论而有据。

C.本文最后一段引刘熙载之言,将苏轼词与杜甫诗作比较,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强调了两 者在文学史上的同等地位。 D.“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词的全新认识,更体现在他由此 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词并不回避对歌妓侍妾的描写,而是改变描写的重点,关注人物的品质人格,同情她 们的命运遭际。

B.苏轼词写离情别意,突破了男女情事的局限,更多的是表达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 发人生的感叹。

C.苏轼词写田园,不再单纯去描绘所谓的“风光”,而是将自己当作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去感 受和表现他们的艰难。

D.词至苏轼,描写领域得到拓宽,词境得到拓展,词的格调得到提高,从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 词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将军泪 张爱国

草原骑兵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又一次突袭边疆。军情飞报到京城,皇上不再是往常 那样惊慌失措,而是会心一笑,继而拍案而起,命令飞虎军迎战。

草原骑兵长驱直入。近百年来,每当他们遭遇饥荒,不,每当他们抢来的物资所剩无几时, 他们的铁蹄就踏将过来。最初,他们还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后来,他们懒得找理由,想来就 来,想去就去,而不论怎样,每次不仅能掳去大批人、畜、物,还能收到中原王朝可观的“息战金”。 可是这一次,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将终结在这支他们从未听说过的飞虎军手里。交 战伊始,他们满以为对手会像以前那样不堪一击,因此游戏一般,嬉笑着,冲杀着,抢夺着。等他 们发现了异常,迟了——飞虎军以迅雷之势歼灭了入侵之敌,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原王朝对草原 劲敌的第一次胜利。

飞虎军大帐里,探马来报,敌军主帅恩鲁受伤,正带着残存的数百人马在几十里外休整,战斗力丧失殆尽。将士们一听,纷纷请大将军下令,乘胜追击。大将军不说话。他在想数年前组建飞虎军的情景:那时候,这群人大多还是孩子,但凡是被选中的就立即无条件地被带进冰天雪地里,进行残酷的训练。别说战死的,单是训练中累死、病死、冻死的,就不计其数。大将军曾暗暗发誓,班师回朝后一定让每个人都封官进爵。

“大将军,乘胜追杀恩鲁,彻底歼敌,如此,他们至少三十年不敢南顾!”副将道。大将军还是不说话。他又在想他自己:出身贫苦,父亲早亡。寡母带着他受尽了人间屈辱。参军以来,经历了多少次残酷的战斗,多少次死里逃生,身上多少处伤口愈了又伤伤了又愈。作为军人,杀敌报国是梦想,出将入相不也是梦想? “大将军,恩鲁不灭,不久又会集结人马南侵。恩鲁一死,敌国定然瓦解,我边疆从此就高枕无忧啊!”大将军依然沉默。他在想:现在,仅凭这一仗、这一功,全军上下,将士们达不到封官进爵的条件,自己也没有出将入相的资格。一旦杀了恩鲁,敌国瓦解,则从此再也无仗可打,无功可立,飞虎军也没了存在的必要,所有的梦想更没了实现的可能。

“大将军,机不可失啊……”众将士齐声道。“恩鲁狡诈,不可轻敌,不可盲目追击。”大将军一咬牙,命令道,“飞虎军全线后撤五十里!快马报告皇上,说敌军又集结数万人马,准备与我军决战!”

不久,朝廷从全国各地紧急征集的新兵、筹措的粮草、打造的军械,千里驰援到飞虎军。于是,飞虎军的捷报开始频频传到朝廷:飞虎军又打了胜仗,杀敌多少人,但恩鲁仍然在逃,仍然在纠集人马,伺机再战。皇上又喜又忧,一面一次次嘉奖飞虎军,一面一次次将兵员、粮草、军械送往飞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