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wǔ)媚。 .
B.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蒙眬(lóng)。 ..
C.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俯(fǔ)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D.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chā).的绿,然后才见到那两扇红窗。 二、辨字组词。
缀( ) 案( ) 雅( ) 拙( ) 境( ) 按( ) 鸦( ) 茁( )
三、“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立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⑦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联系第⑥节,说说作者的用意:( ) A.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人生处处都是结。
B.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C.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要及时行乐。 D.作者喜欢喧嚣的世界,所以希望每天不平淡。
2.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的作用是( ) A.作者经历的春光完全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有独特的感受。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D.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丁香结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A
二、缀(缀满) 案(答案) 雅(幽雅) 拙(笨拙) 境(环境) 按(按时) 鸦(乌鸦) 茁(茁壮) 三、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四、 1.B 2.C 3.B
五、示例: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课题 教学 目标 古诗词三首
授课 课型 讲读课文 2课时 时间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 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第一课时 1.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教学 目标 2.了解诗词的作者。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设计意图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生情感,导入新课。使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黄河远上白云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导入 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高学习效率。 分钟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 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新课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教学 (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分钟 【出示课件2】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