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各章习题集 下载本文

人体解剖生理学 各章练习题

绪 论

一、填空题

1.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分为经过防腐处理的 、 和 三种,但需互相配合, 互相对照。 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3.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4.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有 、 和 ,其中 起主导作用。 5.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了分为 和 两类。

6.神经调节的方式无论多幺复杂,其基本方式都是 ,其结构基础是 ,它都是由以下五部分结构构成的: 、 、 、 和 。

7.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 和 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

A.新陈代谢 B.适应性 C.内环境稳态 D.生殖 E.兴奋性 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反馈 3. 关于反馈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数情况下,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之间为单向信息联系 B.正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

C.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正反馈 D.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负反馈 E.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间为闭环式回路

4.体液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代谢产物 B激素 C.细胞外液 D.血液 5.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反馈调节 6.在生理学的研究中,研究水平最高的是( )。

A.器官系统水平的研究 D.整体水平的研究 C.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D.没有水平高低之分

7.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时,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

A.神经冲动 B.收缩反应 C.电位变化 D.分泌活动 8.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

A.机械变化 B.神经反射 C.肌肉收缩 D.兴奋或抑制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选错或者漏选一项,该题即不得分)

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短暂 B.持久 巳定位准确 D.迅速 E.作用广泛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

A.呼吸运动 B.心脏跳动 C.新陈代谢 D.兴奋性 E.生殖 3.下列实验属于急性生理实验的是( )。

A.切除动物性腺的观察 B.观察影响家兔尿生成因素的实验 C.观察缺碘对蝌蚪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D.蛙心脏灌流实验

E.电刺激迷走神经对消化腺分泌的影响实验

4.关于反射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反射的完成必须有大脑皮质参与 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巳反射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D.反射就是反应 E.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下列不属于稳态范畴的是( )。

A.细胞外液量的相对稳定 B.细胞生理功能的正常 C.血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D.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 E.细胞外液各种离子浓度的正常 6.负反馈调节的特点是( )。

A.比较敏感 B.维持机体的稳态 巳不可逆过程 D.可逆过程 E.可使生理活动不断加强

四、是非判断题

1.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

2.急性实验的研究方法不如慢性实验好。( )

3.生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性科学是从哈维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一书开 始确立的。( )

4.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兴奋或抑制,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 ) 5.一个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以后,必然要产生兴奋。( ) 6.机械压迫了动物延髓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活动属于反射。( ) 7。电刺激动物的传出神经引起的活动不属于反射。( )

8.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以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叫做兴奋。( ) 9.神经调节是生物体中发生最古老、最重要的功能调节方式。( ) 10.胃肠消化腔不属于内环境。( ) 五、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自身调节 3.稳态 六、简答题

1.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有哪些方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什么叫做内环境的稳态?有什么重要意义?试举一例说明其调节过程。 3. 简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七、思考与判断题

1.为什么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2.负反馈在机体生理调节中有什么作用? 3.生理科学的奠基人是谁?

4.生理学是主要研究什么的?

5.机体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属于放能过程。

6.刺激神经—肌标本中的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是反射。 7.对心脏射血活动的研究属于哪个水平的研究? 8.直接刺激肌肉引起的收缩活动叫什么?

9.所谓抑制,就是说细胞受到刺激以后不再活动了。

10.如果刺激迷走神经以后动物心跳停止,这叫做反应吗? 11.局部性的体液调节物质主要是依靠血液运输的。 12.为什么说神经调节在机体调节中起着主导作用? 13.血浆是内环境。

14.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都是激素。

15.所谓稳态,就是指细胞生理活动的稳定不变的状态。 16.稳态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平衡。

17.细胞的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代谢的发生。 18.受控部分传给控制部分的信息叫做反馈信息。 19.为什么说体液调节是一种古老的调节方式?

20.刺激是一种能量,刺激是一种信息。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一、填空题

1.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2.“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是由双层的________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________分子所组成。 3.在电镜下,细胞膜分为内、中、外三层结构。__ ___、 两层深暗、为电子密度大的致密带;__ ___明亮、为电子密度小的疏松带。

4.载体易化扩散具有三个特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散在分布于细胞质中、并且具有特定的形态与功能的结构称____ ___ 。它们主要包括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等。 6.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________。

7.结构与功能特点__ ___的细胞及___ ___构成组织。基本组织分为四类:__ __、__ _ 、__ 、__ __ 。

8.上皮组织包括 上皮、 上皮和 。

9.上皮组织的主要结构特点有 、 和 。

10.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又称为 ,而分布在胸腔、腹膜和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又称为 。

11.根据结构和分泌方式不同,腺体可分为 和 ,如汗腺属于 ,肾上腺属于 。

12.结缔组织是由 和 组成,与上皮组织相比,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特点是 、 、 。

13.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是 、 和 等。 14.在正常情况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细胞主要有 、 、 和

等,纤维种类有 、 和 ,它们均可由 细胞形成。

15.致密结缔组织的形态特点是 致密、 和 少。根据其纤维排列特点可分为 和 两种。

16.处于功能静止时的成纤维细胞又称 ,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转化成为 。

17.根据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可把肌组织分为 、 和 三种,横纹肌是指 ,随意肌是指 。

18.骨骼肌纤维的细胞核位于________,有________个核。

19.在骨骼肌纤维中,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________称肌节,它是________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0.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肌节包括 带+ 带+ 带。

21.心肌纤维呈________,横纹比骨骼肌纤维________,相邻心肌纤维的连接处有颜色深染的________。

22.神经组织是由 和 组成,其中 神经系统的结构个功能单位,又称为 。

23.神经元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4.神经细胞的胞突可分为 和 两种,其中 可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将其传至胞体。 二、选择题

1.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为膜受体 C.膜的脂质分子以糖脂为主 D.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糖 E.细胞膜在电镜下分为四层结构

2.下列哪一项不是上皮组织的特点?( )

A.包括感觉上皮 B.细胞排列紧密 C.具有保护作用D.含有丰富的血管 E.有些能接受刺激 3.关于骨骼肌纤维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呈短柱状、末端分叉 B.一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C.是唯一表面有横纹的肌细胞 D.肌浆中的肌原纤维与骨骼肌纤维长轴垂直。 E.多个细胞核,位于细胞周缘 4.分布于肌腱的是( )

A.致密结缔组织 B.脂肪组织 C.网状组织 D.疏松结缔组织。 5.肌节是由( )

A.1/2A带组成 B.A带+I带组成 C.A带+A带组成 D.1/2I带组成 E.1/2I带+A带+1/2I带组成 6.关于心肌纤维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呈短柱状,末端分叉 B.一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C.表面有横纹,但不如骨骼肌明显 D.具有三联体 E.细胞连接处有闰盘 7.关于神经元结构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细胞均呈星形 B.突起可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类 C.胞质内含有尼氏小体 D.胞质内含有神经原纤维 E.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8.分布于心血管腔面的是( )

A.单层立方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C.内皮 D.间皮 E.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9.疏松结缔组织中,能合成抗体的细胞是( )

A.成纤维细胞 B.巨噬细胞 C.浆细胞 D.肥大细胞 E.脂肪细胞 10.分布于呼吸道的腔面的上皮是( )

A.单层立方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 C.内皮 D.间皮 E.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11.以皮肤为参照的方位术语是( )

A.上和下 B.内和外 C.内侧和外侧 D.浅和深 E.前和后 12.只能用来描述空腔器官的方位术语是( )

A.上和下 B.内和外 C.内侧和外侧 D.浅和深 E.前和后 13. 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 组织 B. 细胞 C. 核糖体 D. 蛋白质 E. 器官 14. 以下不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是 ( )

A.成纤维细胞 B.成软骨细胞 C.成骨细胞 D.肥大细胞 E.腱细胞 15. 对于骨细胞,哪一项错误 ( )

A.是多突形细胞 B.突起多而细长,相邻细胞突起借紧密连接相互连接 C.胞体呈扁平椭圆形,居于细胞间质中,其所占据的空间称骨陷窝 D.细胞突起所占空间称骨小管,各骨陷窝借骨小管彼此相沟通

E.细胞核呈卵圆形,胞质内含少量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散在的粗面内质网等 16. 以下哪一项不是单核细胞的特点 ( )

A.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B.占白细胞总数的20%~25% C. 细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 D.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不规则形或马蹄形 E.有吞噬作用,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17. 骨骼肌纤维的横小管由 ( )

A.滑面内质网形成 B.粗面内质网形成 C.高尔基复合体形成 D.肌浆网形成 E.肌膜向肌纤维内凹陷形成 18. 心肌纤维能成为一个同步舒缩的功能整体,主要依赖于 ( )

A.横小管 B.肌质网 C.闰盘 D.三联体 19. 在神经元结构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

A.神经元为多突起细胞,胞体是营养代谢中心 B.突起分树突和轴突

C.除一般细胞器外还有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 D.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分布于胞体和突起内 E.根据突起多少将神经元分为三类,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假单极神经元 20. 有关神经胶质细胞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

A.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是形成神经组织的网状支架 B. 神经胶质细胞可生成有髓纤维的髓鞘

C.周围神经内的胶质细胞有雪旺细胞与卫星细胞

D.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比神经元多,在脑约占体积的50%

E.神经胶质细胞同神经细胞一样,也是多突起细胞,一般都是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21. 在突触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

A.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特化的细胞连接 B. 突触分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类

C.突触也指神经元与肌细胞、腺细胞等之间的特化的细胞连接 D.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 E.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均具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22.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为( )

A. 内、外各一层脂类分子,中间为一层蛋白质分子 B. 内、外各一层蛋白质分子,中间为一层脂类分子

C. 双层脂类分子和镶嵌其中的蛋白质分子 D. 外侧两层为蛋白质分子,内层脂类分子 E. 外侧两层为脂类分子,内层为蛋白质分子

23. 细胞间质最不发达的组织是( )

A.结缔组织 B.肌组织 C.神经组织 D.上皮组织 E.间充质

24. 变移上皮属于( )

A.复层扁平上皮 B.假复层上皮 C.腺上皮 D.单层立方上皮 E.感觉上皮 25. 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是( )

A.细胞种类多,细胞间质少 B.来源于三个胚层 C.细胞间质多而无纤维 D.细胞种类多,无极性,分散在细胞间质内 E.细胞密集而细胞间质少 26. 有关结缔组织功能的错误说法是( )

A.收缩运动功能 B.营养功能 C.连接功能 D.修复功能 E.保护功能 27. 有关疏松结缔组织的正确描述是( )

A.纤维细胞是功能活跃的细胞 B.胶原纤维排列紧密而规则

C. 细胞间质中的纤维排列疏松,基质丰富 D. 主要组成肌腱、韧带和真皮 28. 对致密结缔组织的错误描述是( )

A. 纤维多而致密 B. 细胞种类多而功能重要 C. 以支持连接作用为主 D. 纤维排列整齐的称致密结缔组织 E. 主要由弹性纤维组成的称为弹性组织 17. 对软骨组织的错误描述是( )

A. 软骨组织富含血管 B.由软骨细胞和纤维和基质组成

C.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 D.软骨基质为均匀的胶状物,呈固体状态 18. 对神经组织的正确描述是( )

A.神经胶质内含有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 B.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 C.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 D. 神经胶质细胞只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19. 对神经元的错误描述是( )

A. 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B. 突起分树突和轴突 C. 胞体由胞核、胞质和胞膜组成 D. 树突内无尼氏体 E. 神经元的突起彼此以突触相互连接,形成神经通路和网络

20. 轴突和树突的主要区别是( )

A.树突将冲动传入胞体,轴突将冲动传离胞体 B.神经元的轴突内含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C.轴突短分支多而树突长分支少 D.树突内无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E.树突主要是将冲动传离胞体 21. 下述不属于载体易化扩散特点的是( )

A.高度特异性 B.饱和现象 C.电压信赖性 D.竟争性抑制 E.与膜通道无关 22. 物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属于( )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单纯扩散 D.易化扩散 E.吞噬作用 23. 葡萄糖通过小肠粘膜吸收属于( )

A.单纯扩散 B.载体易化扩散 C.通道易化扩散 D.继发性主动转运 E.主动转运 24. 主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 )

A.物质均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转运 B.物质均是以结合形式通过细胞膜 C.均为耗能过程 D.均无不耗能过程 E.均依靠膜蛋白帮助 25.下列对细胞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水溶性物质能直接通过细胞膜 B.细胞膜主要有脂质、蛋白质和糖构成

C.细胞膜是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外环境的屏障 D.细胞膜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上的蛋白质 26.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根本区别是( )。

A.主动转运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B.被动转运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C.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 D.被动转运不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 27. 下列哪项不属结缔组织 ( )

A. 血液 B. 软骨 C. 脂肪 D. 组织液 E. 肌腱 28. 下列结构中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发达的是( )

A.表皮 B.骨骼肌 C.肌腱 D.神经组织

29. 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扩散通常取决于 ( )(1)膜两侧该离子的浓度梯度 (2)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

(3)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4)离子的结构特异性

A.(1)(2)(3) B.(1)(3) C.(2)(4) D.(4)

30. 细胞的各种受体可存在于( )①细胞膜 ②细胞质 ③细胞核 ④内质网

A.①②③ B.①③ C.⑦④ D.④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选错或者漏选一项,该题即不得分) 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

A.具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 B.有电压依赖性 C.有饱和现象 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需要消耗能量 2.下列属于主动转运过程的是( )。

A.锋电位过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恢复 B.肌浆中Ca回收到终池 C.静息电位的产生 D.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 E.细胞膜两侧离子的不均衡分布 3. 下列属于结缔组织的是 ( )

A. 血液 B. 软骨 C. 脂肪 D. 组织液 E. 肌腱 4.下列对骨骼肌纤维的叙述正确的是( )

2+

A.为长圆柱状的多核细胞 B.最主要的成分是肌原纤维 C.由粗、细肌丝组成 D.含有丰富的肌红蛋白、肌糖原和线立体 E.细胞质又称为肌浆,细胞膜又称为肌膜 5. 下列对肌原纤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丝 B.由粗、细肌丝组成 C.有明暗相间隔的横纹 D.呈细丝状,沿长轴排列 E.心肌中的含量大于骨骼肌 6.神经元( )

A. 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B. 突起分树突和轴突 C. 轴突内无神经原纤维

D. 轴突内无尼氏体 E.突起彼此以突触相互连接,形成神经通路和网络 7.细胞膜的功能( )

A.维持细胞的完整 B.物质转运 C.受体功能 D.免疫 E.运动

8.心肌纤维( )

A.短圆柱状,有分支,相连成网 B.核为卵圆形,多个,位于中央 C.少数特化为蒲肯野纤维 D.相邻肌膜连接构成闰盘 E.肌管系统比骨骼肌发达 四、是非判断题

1. ( )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一般没有神经血管分布。 2. ( )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排列疏松而种类多,纤维排列紧密而规则。 3. (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纤维主要是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而不含弹性纤维。 4. ( )在所有的致密结缔组织中,只含有胶原纤维而不含有弹性纤维。 5. ( )骨骼肌纤维含有三联体,而在心肌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内常含有二联体。 6. ( )神经元的胞体全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

7. ( )神经元的突起可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每个神经元的树突有1至多个,比轴突细而长,分支少。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向胞体的功能。

8. ( )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是根据神经元的功能进行分类和命名的。

9. ( )变移上皮实质上为单层上皮,分布于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等的腔面。 10.( )肌质网是肌纤维的滑面内质网,称为纵小管,又称T小管。 11.( )肌节是指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2.( )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索与包在它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 13.( )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元分布于骨骼肌内部的神经末梢。 14.( )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的终末装置,可分为感觉和运动两种。

15.( )肌梭是分布于骨骼肌内部的神经末梢外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的被囊,能感受肌纤维长度的变化的本体感受器。 五、名词解释

1.单位膜 2.肌节 3.突触 4.细胞周期 5.神经元 6.闰盘 2.哈弗系统 4.尼氏体 5.三联体 6.易化扩散 7.主动转运 8. 组织 9. 器官 10. 系统 11.神经原纤维 12.郎飞结 六、问答题

1.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2.简述细胞膜的功能。

3.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4.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有几种?K、Na、O2、H2O、葡萄糖、氨基酸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5.简述骨骼肌纤维的基本形态及组成。 6.什么叫做易化扩散? 它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7.骨骼肌与心肌一般组织结构的区别是什幺? 8.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有哪些?

+

+

第二章 运动系统

一、填空题

1. 运动系统包括 , 和 三部分,对身体起着 的作用。 2.从侧方观察脊柱,可见它有____ _ __、____ ___、___ _ __、____ __4个生理性弯曲。 3.肩关节由_____ __和肩胛骨的____ ___构成,其特点是 大, 小。 4.骨盆是由_____ __、_ ___ ___及左右___ ____连结而成的一个完整骨环。

5.髋关节由___ _ ___和____ ___构成。

6.脊柱位于身体背部中央,成人脊柱由 块椎骨组成,每块椎骨都包括前方 的和后方 的两部分。

7.膈上有3个裂孔,分别称____ ___、____ ___和___ ____。

8.咀嚼肌主要包括_____ __和_ ______,收缩时可实现咀嚼和协调说话的功能。

9.关节的基本构造由 、 和 三部分组成。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 。 10.胸廓由 、 和 构成。人类胸廓的特点是 。 11.一个体重50kg的正常人,骨有 块,肌肉重 kg。

12.椎间盘是由周围部的同心___ ____和中央部柔软而富于弹性的_____ __构成。 13.成人全身骨共有 块。按其所在部位分为 , 和 。 14.根据骨的外形,可将骨分为 , , 和 四类。 15.骨的构造主要由 , , ,血管和神经组成。

16.脊柱是借7块 ,12块 ,5块 ,1块 ,1块 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17.胸廓是由12个 ,12对 ,1个 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18.每块椎骨由位于前方的 和后方的 结合而成,它们共同围成 。 19.胸骨自上而下分为 , 和 三部分。

20.连结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叫 ,其中央部分称 ,周围部分称 。 21.不成对的脑颅骨包括 , , 和 四块。

22.成对的面颅骨有 , , , , 和 六对。 23.骨组织属于 ,是由 、 和 组成。

24.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 、 )和 ,两侧共 块骨。 25.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 )和游离下肢骨,游离下肢骨包括 、 、 以及 ,两侧共 块。

26.肌的辅助装置具有保护肌和辅助肌工作的作用,主要包括 、 和 。 27.骨按形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骨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骨髓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9.在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具有分泌____ ___的功能,破骨细胞具有很强___ ____的能力。

30.透明软骨内无___ ____和_ ______。

31. 软骨是由 和 组成,而软骨组织则是由 、 和 组成,可分为 、 和 。 二、单项选择题

1. 胸骨角平对( )

A.第1肋软骨 B.第2肋软骨C.第3肋软骨 D.第4肋软骨E.第2肋间隙 2. 无椎体的椎骨是:( )

A.枢椎 B.寰椎 3. 胸廓 ( )

C.隆椎

D.第一胸椎

A.上口由锁骨第一胸椎和胸骨柄上缘围成 B.上口由第一肋第一胸椎和胸骨柄上缘围成 C.下口由肋弓第12胸椎组成 D.下口由肋弓第11肋、第12肋 和第12胸椎组 4. 下列面颅骨中,不成对的是( )

A.颧骨 B.上颌骨 C.泪骨 D.犁骨 5. 参与膝关节构成的是( )

A.股骨上端  B.腓骨上端 C.胫骨上端 D.胫骨粗隆 E.腓骨头 6. 属于脑颅骨的是( )

A.颞骨 B.颧骨 C.鼻骨 D.上颌骨 E.下颌骨 7. 椎骨的一般结构包括( )

A.椎体和椎板 B.椎体和突起 C.椎体和椎弓 D.椎弓和突起 8. 背阔肌可使上臂( )

A.屈 B.内收 C.外展 D.旋外 E.前伸 9. 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的关节是 ( )

A.膝关节 B.肩关节 C.髋关节 D.肘关节 10. 使臂外展的肌是( )

A.胸大肌 B.三角肌 C.肱二头肌 D.肱三头肌  E.肱肌 11. 下列哪项不是指骨单位 ( )

A.哈弗氏系统 B.哈弗氏骨板和哈弗氏管 C.哈弗氏管和浮克曼氏管 D.多层同心圆排列 12. 每块椎骨均具有( )

A.横突 B.横突孔 C.末端分叉的棘突 D.上、下关节突 13. 围成椎孔的是( )

A .上、下相邻的椎间弓根 B .椎弓根与椎弓板 C .椎体与椎弓根 D.椎体与椎弓 14. 属于脑颅骨的是( )

A .上颌骨 B.下颌骨 C.筛骨 D.舌骨 15.属于面颅骨的是( )

A.额骨 B.下鼻甲 C.蝶骨 D.颞骨 16.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 )

A. 膝关节 B. 肩关节 C. 髋关节 D. 肘关节 17.横突上有横突孔的是( )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18. 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凸向前方的是( )

A.颈曲和胸曲 B.颈曲和腰曲 C.胸曲和腰曲 D.胸曲和骶曲 19.下列对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 B.为重要的呼吸肌 C.收缩时胸腔容积变小 D.收缩时有助于吸气 20. 下列对骨组织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结缔组织 B.由骨细胞、骨纤维和骨基质组成 C.骨细胞位于骨小管内 D.骨纤维与骨基质构成骨板 21.躯干骨不包括( )

A.尾骨 B.颈椎 C.锁骨 D.肋 E.胸骨 22.骨的化学成分中( )

A.有机质占1/2,无机质占1/2 B.有机质和无机质占2/3,其它物质占1/3

C.有机质占1/3,无机质占2/3 D.无机质占1/3,有机质占2/3 E.有机质占1/5,无机质占4/5

23.关于骨骼肌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在运动系统中骨骼肌是“动力器官” B.骨骼肌既是横纹肌也是随意肌 C.每块骨骼肌都分为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D.骨骼肌的肌腹没有收缩能力 E.骨骼肌的肌腱没有收缩能力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选错或者漏选一项,该题即不得分) 1.不成对的脑颅骨包括( )

A.额骨 B.顶骨 C.枕骨 D.颞骨 E.蝶骨 2. 成对的面颅骨包括( )

A.腭骨 B.鼻骨 C.舌骨 D.犁骨 E.上颌骨 3. 颈椎( )

A.椎体较小 B.有横突孔 C.寰椎有齿突 D.棘突呈迭瓦状 E.都有棘突 4. 椎间盘( )

A.为纤维软骨盘 B.坚韧而无弹性

C.连结相邻两个椎体 D.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E.位于椎弓板之间 5. 肩关节( )

A. 由肱骨头和关节盂构成 B.关节囊厚而坚韧

C.可作屈.伸运动 D.可作环转运动 E.灵活性比稳固性大 6. 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原发性的是( )

A.颈曲 B.腰曲 C.胸曲 D.骶曲

7.胸廓( )

A. 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和1块胸骨构成 B.横径大于矢状径 C.上口小,向前倾斜 D.下口被膈封闭 8.下肢骨( )

A.两侧共64块 B.股骨是人体最长的骨

C.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D.髋骨幼年时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在一起 9.足弓( )

A.分为纵弓和横弓 B.具有弹性可缓冲震荡

C.可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 D.过度劳损、骨折等易形成扁平足 10.骨盆( )

A.男性宽而短,女性狭而长 B.由骶骨、尾骨及髋骨组成 C.能有效传递重力 D.保护内脏器官 四、是非判断题

1.( )长骨的两端又称骺。

2.( )每块骨都是由骨质、骨髓、骨膜和关节软骨构成 3.( )骨髓充满于骨髓腔内,终生具有造血能力。 4.( )躯干骨包括胸骨、锁骨、椎骨和12对肋。 5.( )锥体和椎弓围成椎间孔,其中有脊神经通过。 6.( )颈椎的主要特征是横突上有横突孔。

7.( )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唇和关节囊。

8.( )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其横径大于矢状径。 9.( )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融合于髋臼。

10.( )表情肌多为皮肌,收缩时除了形成各种表情外,还参与语言和咀嚼等活动。

五、名词解释

1.骨单位 2.椎间盘 3.胸骨角 4.骨盆 5.足弓 六、问答题

1. 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哪些?简述关节的辅助结构。 2. 简述骨的基本构造。

3. 简述胸廓的构成及作用,人类的胸廓有何特点? 4. 简述脊柱的整体特征。 5. 骨按形态可分为哪些类型? 6. 骨髓的组成及功能。 7. 简述上肢骨的组成。

第三章 神经系统 神经肌肉一般生理

一、填空题

1.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 、 、 、 。其中______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2.刺激的三要素是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根据_________把刺激分为阈上刺激、阈刺激和阈下刺激。

3.反应的表现是_________ 、 __________。 4.Na+是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进出细胞的。 5.大分子物质是通过__________到达细胞内的。 6.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_______离子有关。 7.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递质是_________。 8.兴奋-收缩偶联的媒介是__________离子。 9.肌肉收缩力随前负荷的增加而__________。

10.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1.排尿反射是__________反馈。

12.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可兴奋组织兴奋以后,兴奋性经历了几个有序的变化,分别是 、 、 、 。

14. 当细胞受刺激时,_______________减小,产生_______________,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就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是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它是导致__ __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 15. 在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可沿着纤维作___ _____传导,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_____________。

16. 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是通过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_____________而实现的。 17.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关受 和 的控制,分别称为 和 。

18.细胞每兴奋一次,总有部分 进入细胞内,部分 移出膜外,这就激活了细胞膜上的 ,以恢复静息状态下的 ,保持细胞的正常。 19.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是 、 和 。 20.动作电位中的超射部分是指 。

21.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结构是 。 22.肌丝中具有ATP酶作用的部位是 。 23.终板电位在性质上属于 。

24.阈电位是指 。

25.单纯从耗能的角度上来看,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形式有以下两种: 和 。 26.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有 和 两种形式。

27.组织的兴奋性可用 来衡量,两者呈 关系。

28.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去极化到 水平时,细胞膜上的 通道大量开放,从而 产生 。

+

29.当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升高时,静息电位 。 30.阈下刺激所引起的细胞膜去极化反应叫做 。

31.无髓纤维传导兴奋的机制是 ;而有髓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是 ,其优点

是 、 。 32.横桥与 的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33.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是呈 扩布的。

34.终板膜表面的离子通道属于 式的通道,该通道的开放与否取决于膜的环境中是否存

在 。

35.分布在骨骼肌肌质网膜上的 ,活动时可使肌浆中的Ca浓度 ,这是诱发肌肉 的关键因素。

36.以最适强度连续刺激肌肉,随着刺激频率 ,肌肉将从单收缩逐渐变为 。

37.收缩前横桥与肌纤蛋白分子接触数目最多时的肌纤维长度,叫做肌肉的 。

38.如果某一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为120mv,其超射电位数值为40mv,它的静息电位则为 mv。 39.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是 次神经冲动引起一次肌膜的动作电位。

40.美洲筒箭毒能够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原因是它能够 。

41.肌肉在安静时,Ca2+主要贮存在肌小节 线附近的肌质网终池内。肌肉收缩时,Ca2+移向肌小节的 带部位。 二、选择题

1.关于刺激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接受刺激后必然引起反应 B.组织一旦发生反应就出现兴奋活动

C.组织的兴奋反应就是它特殊功能的表现 D.反应必须有中枢神经的参与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3.机体活动调节的最主要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调节 4.对调节新陈代谢和保持机体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的调节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负反馈调节

5.关于反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保证调节精确性的重要机制 B.各种调节方式均存在有反馈作用 C.正反馈在机体功能调节中表现较为突出 D.负反馈能使某种生理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6.在实验中,捣毁脊蛙的脑脊髓以后:

A.反射、反应都消失 B.反应存在,反射消失 C.反射存在,反应消失 D.反应、反射都存在 7.不属于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特异性 B.竞争性抑制 C.饱和性 D.无需膜蛋白帮助 8.体内O2和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与胞吐 9.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核酸

10.安静状态下,细胞内K+外流属于:

A.单纯扩散 B.依靠载体转运的易化扩散 C.依靠离子信道转运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11.细胞膜两侧Na+.K+分布不均的原因是:

2+

A.膜对Na、K的通透性不同 B.钠钾泵的作用

C.依靠载体转运的结果 D.依靠离子信道转运的结果 12.静息电位从—90mV变化—110mV到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去极化 D.复极化 13.产生动作电位上升相的离子流是:

A.K外流 B.CI内流 C.Na内流 D.Ca内流 14.需要耗能的生理过程是:

A.静息状态下K外流 B.动作电位上升相 C.动作电位下降相 D.复极后Na、K转运 15.关于肌丝滑行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 B.肌节长度缩短

C.横桥ATP酶活性迅速增高 D.横桥能与肌钙蛋白迅速结合 16.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主要取决于:

A.刺激强度 B.刺激频率 C.刺激时间 D.时间强度变化率 17. 在绝对不应期内,测试刺激的阈强度: ( )

A. 为无限大 B. 为零 C. 高于正常情况下的阈强度 D. 低于正常情况下的阈强度 18.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

A.阈值 B.动作电位 C.静息电位 D.反应强度 E.刺激强度 19. 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 )

A.极化 B.反极化 C.去极化 D.超极化 E.复极化

20. 静息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安静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B.其大小接近钾平衡电位 C.在不同细胞其大小可以不同 D.它是个稳定的电位 E.其大小接近钠平衡电位

21. 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

A.安静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 B.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C.Na+和K+易化扩散的结果 D.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 E.细胞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22. 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 )

A.物理刺激 B.化学刺激 C.电刺激 D.阈下刺激 E.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3.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错误的是( )

A.局部电流 B.双向传导 C.衰减性传导

D.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有关 E.动作电位幅度与刺激强度无关 24. 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最低的是( )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静息期 25.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主要离子是( )

A.碳酸氢盐和K+ B.硫酸盐和磷酸盐 C.CI-和Na+, D.CI-和K+ 26.钠泵的化学本质是( )。

A.载体蛋白 B.受体蛋山 C. Na+-K+依赖式ATP酶 D.糖蛋白 27.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

A.阈电位的数值 B.静息电位的数值 C.动作电位的幅度 D.刺激阈值 28.递质的释放属于( ),

A.易化扩散 B.主动转运 C.吞噬 D.出胞作用 29.下列关于钠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逆着浓度梯度将Na+从细胞内转运到膜外 B.逆着浓度梯度将K+由细胞外转运到膜内 C.建立和维持钠离子和K+在膜内外的势能贮备 D.将Na+转运到膜外,将K+转运到膜内 30.正后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与( )相当。

+

+

+

+

-+

2+

++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31.人工增加神经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静息电位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32.关于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在传导时随距离的增加传导速度发生衰减 B.动作电位的幅度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 C.不同的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D.刺激强度小于阀值,产生小幅度的动作电位 33.细胞在安静时。K+由膜内移向摸外的方式是通过(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34.关于阈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阈刺激强度下细胞去极化的电位水平 B.对某一细胞来说其数值是永远不变的

C.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大膜电位数值 D.使细胞膜?亡的钠通道正反馈开放的最大膜电位数值 35.神经纤维上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 )。

A.相对不应期 B.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 D.低常期 36.关于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作电位可以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有髓纤维是以跳跃式方式传导的

C.传导的机制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D.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的距离增加而衰减 37.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兴奋时,释放的递质是( )。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多巴胺 D.肾上腺素 38.细胞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 )。 A.极化 B.超极化 C.去极化 D反极化 39.终板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K外流 B.Na内流 C.Ca内流 D.CI内流 40.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

A.肌原纤维 B.肌凝蛋白 C.肌小节 D.肌丝 41.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物质是( )。 A.Ca2+ B.乙酰胆碱 C.Na+ D.神经递质 42.肌肉在收缩后,肌小节的( )。

A.长度不变 B.明带的长度不变

C.细肌丝的长度不变、暗带长度变短 D.粗肌丝的长度不变、暗带的长度不变 43.如果将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拉长,则出现( )。

A.明带长度增加 B.暗带长度增加 C.明带和H带长度增加 D.暗带和H带长度增加 44.将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偶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是( )。 A.横管系统 B.纵管系统 C.纵管终池 D.三联体 45.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质是指( )。

A.肌纤蛋白和肌凝蛋白 B.肌纤蛋白和肌钙蛋白 C.原肌凝蛋白 D.肌钙蛋白 46.在肌肉强直收缩的过程中,动作电位( )。

A.不发生重叠或总和 B.幅度变小 C.幅度变大 D.频率变低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选错或者漏选一项,该题即不得分) 1.下列不属于局部兴奋特点的是( )。

A.呈递减性传导 B.呈电紧张性扩布 C.具有“全或无”现象 D.无不应期 E.可以总和 2.控制神经细胞膜上通道开关的主要因素有( )。

A.温度 B.pH值 C.某些化学物质 D.电压 E.渗透压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包括( )。

A.双向性 B.不衰减性 C.电紧张性扩布 D.相对不疲劳性 E.具有时间延搁

+

+

2+

4.兴奋—收缩偶联的步骤有( )。

A.兴奋通过横管传向细胞深处 B.终池释放Ca

C.Ca2+触发肌丝滑行 D.肌质网收回Ca2+ E.收缩蛋白结构变化 5.单个神经纤维或肌肉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

A.具有“全或无”现象 B.呈不衰减性传导 C.互不融合 D.无不应期 E.可以总和 6.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特点包括( )。

A.单向传递 B有时间延搁 C.需要化学递质参与 D相对不疲劳性 E易受环境变化或药物的影响 7.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同样意义的是( )。

A.神经冲动 B.突触后电位 C.动作电位 D.局部电位 E.锋电位 8. 有关横桥的生理特性,正确的是( )。

A.可与肌浆中的Ca可逆性结合 B.可与肌纤蛋白呈可逆性结合

C.具有ATP酶的活性 D.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E.可与肌钙蛋白发生不可逆结合 9.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

A.无“全或无”现象 B.呈电紧张性扩布 C.有不应期 D.可以总和 E.电位呈等级性 10.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是( )。

A.美洲筒箭毒 E.细胞外液的Ca2+浓度 C.有机磷农药 D.阿托品 E.细胞外液的pH值 四、是非判断题

1.甲细胞的刺激阈值为1.5V,乙组织的刺激阈值为2.0V,所以说乙组织的兴奋性比较高。( ) 2.A肌肉的最大收缩力量为5g,B肌肉的最大收缩力量为8g,所以说B肌肉的兴奋性比较高。( ) 3.如果某一价正离子细胞内外浓度相差100倍,单纯由这种离子扩散造成的跨膜电位差大约为120mV。( )

4.活细胞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兴奋性。( )

5.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基本上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

6.当细胞内的K+浓度增高、细胞外的Na+浓度增高时,细胞膜上的钠泵被激活。 ( ) 7.细胞超极化时兴奋性降低。( )

8.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都是耗能过程。( )

9.阈下刺激强度不引起锋电位发生,但刺激达到阈值以后,锋电位就始终保持固定的波幅。( ) 10.肌肉收缩时长度可以不变,仅张力发生变化。( ) 11.肌肉的收缩力是指肌肉的机械收缩强度。( )

12.随着肌肉前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做功可以不断加大。( )

13.重复刺激坐骨神经,不一定都能引起腓肠肌强直收缩。( )

14.肌小节的长度大约为2.2um左右时,横桥与肌纤蛋白的接触数目最多。 ( )

15.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个刺激都分别落在了前一刺激产生的收缩曲线的舒张期内。( ) 16.肌肉单收缩的持续时间越长,其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最低刺激频率就越高。( ) 17.受体都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 18.静息电位主要是K+内流形成的。( )

19.可兴奋细胞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把受刺激发生的局部兴奋传到整个细胞。 ( ) 20.阈电位就是能够使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 21.单根神经纤维与神经干的动作电位产生都是“全或无”的。( )

22.神经纤维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内电位极性倒转为十30mV的状态,称为超极化状态。( ) 23.所谓兴奋冲动,实质上就是能够沿着细胞膜外表面传导的负电波。( ) 24.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两部分。( )

25.Ca2+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的量没有关系。( ) 26.与无髓纤维相比,有髓纤维因传导速度快,耗能多。( )

2+

2+

27.cAMP是细胞跨膜信号传递的惟一第二信使。( )

28.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后,骨骼肌发生持续收缩。( ) 五、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适应性 3.反射 4.反馈作用 5.受体6.静息电位 7.动作电位 8.阈电位 9.锋电位10.兴奋—收缩耦联11.内环境12.平衡电位 13.阈值 14.等长收缩 15.等张收缩 16.单收缩 17.强直收缩 18.去极化 19.超极化 20.反极化 21.复极化 22.超射 六、问答题:

1.什么是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2.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4.与兴奋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特点? 5.试用肌丝的滑行学说来解释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6.什么叫做兴奋性?常用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7.神经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是如何变化的?

8.谈谈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9.比较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特点。 10.何谓阈电位?它与动作电位的关系如何?

11.举例说明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的因素?

神经解剖

一、填空题

1. 脑干包括 、 和 三部分,其中 有“生命中枢”之称。

2. 连接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的纤维束称 ;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是 ,内含透明的 ;大脑半球的表面被覆一层 称大脑皮质。

3. 大脑半球被 、外侧裂、 分成额叶、顶叶、颞 叶、 、 五个叶。

4. 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共 对,均为 性神经,含有四种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由脑干发出的脑神经共 对,其中第八对脑神经的名称为 。

5.动眼神经由_______和_______两种纤维成分组成,其中_______纤维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发节后纤维至_______和_______。

6.内脏运动神经中,从低级中枢发出的纤维称____ ___;从内脏神经节发出的纤维称 _______

7.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____ ___;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___ ___核和脊髓的____ ___节段的___ ____。

8.锥体束包括___ ____和__ _____。

9.脑神经共 对,分别为 。 10.间脑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11.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 ,是 集中的地方。 12.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位于_______;听觉中枢位于_______。

13.基底核包括_______、_______新纹状体包括_______、_______旧纹状体包括____ _。

14.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突触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5 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 和 。

16.脊髓位于 内,其内部结构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到中央有一蝴蝶形的 , 周围称为 。

17.脊髓的灰质呈“H”形或蝶形,纵贯脊髓全长,中间有 ,内含 ,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 。 19.脊髓的灰质前端膨大,称 ;后端窄细,称 ;在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前后角之间还有向外突出的 。

20.脊髓的白质位于 的周围,每侧白质又被前、后根分为三索。前根的腹侧为 ;后根的背侧为 ;前、后根之间的白质为 。

21. 脑位于 内,由 、 、 、 、 及 组成。其中 、 和 称为脑干。

22.脑干是脊髓向颅腔内延伸的部分,它下端在 处与脊髓相连,上端与 相接,被 所覆盖,它的背侧与 相连。

23.根据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 、 和 三个叶。

24.间脑位于 与 之间,大部分被 掩盖,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并与 紧密连接。两侧间脑之间为一狭小的腔隙,称为 ,此腔隙下通 ,其前上方两侧借 与左右大脑半球内的侧脑室相通。 25.在丘脑的后下方有 ,为听觉的皮层下中枢。其外侧为 ,为视觉的皮层下中枢。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束都在丘脑内 ,才能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所以丘脑是皮层下 。

26.下丘脑的前下方有视神经会合而成的 ,后方有一对小突起,称为 ,之间为灰结节,向下以漏斗与 连接。

27.在大脑半球外侧面的 分化程度较高,共有六层:① (又称带状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 (又称节细胞层);⑥ 。 28.大脑半球的白质也称为 ,位于大脑皮层的 ,由大量 组成,其中包括大脑半球内的回与回之间、叶与叶之间和两半球之间以及皮层与皮层下各级脑之间的上、下联系的 。

29.大脑半球髓质的纤维可分为 、 和 三种。胼胝体属于 纤维。

30.内囊位于 与尾状核及 之间,由上、下行的 集中形成髓质板而构成。内囊是 与下级中枢联系的“交通要道”。

31.侧脑室是 内左右对称的腔隙,形似马蹄铁形,内含透明的 ,通过 与第三脑室相通。 32.侧脑室有三个角, 深入额叶, 深入枕叶, 深入颞叶。 33.侧脑室内有大量 ,可产生 。

34.蛛网膜由很薄的 构成,是一层无 的透明薄膜。位于 深面,蛛网膜与 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脊髓末端的蛛网膜下腔扩大称 。软膜很薄,具有丰富的 ,紧贴脑脊髓的表面,不易分离。

35.在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上的 与脑室管上皮共同突向脑室形成丛,产生 。

36.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其中充满 。脑室包括: ,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第三脑室位于 内; 位于中脑;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背面和 之间。

37.各脑室是互相通连的,侧脑室以室间孔与 相通,第四脑室有三个孔(正中孔与两旁的外侧孔)与 相通。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脑神经中,不是从脑干腹面发出的是( )

A. 外展神经 B. 动眼神经 C. 滑车神经 D. 舌下神经 2. 下列哪项是指交感神经( )

A.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B.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C. 兴奋时瞳孔缩小 D. 神经节是器官旁节和壁内节 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反馈 4. 下列哪项不是指脊髓 ( )

A.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B. 位于椎管内 C. 灰角分前脚和后脚 D. 灰质和白质 5.下列关于脊神经错误的是 ( )

A. 全部为混合神经 B. 由脊髓发出,共31对

C. 按体节排列 D. 各节段互相不重合

6.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A. 下丘脑 B. 丘脑 C. 中脑 D. 脑桥 E. 延髓 7.成人的脊髓下端位于( )

A. 第1腰椎下缘 B. 第3腰椎下缘 C. 第1骶椎下缘

D. 第3骶椎下缘 E. 第12胸椎下缘 8. 摄食中枢位于:( )

A. 下丘脑 B. 丘脑 C. 中脑 D. 脑桥 E. 延髓 9. 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信道是( )

A. 内囊 B. 尾状核 C. 豆状核 D. 纹状体 E. 动脉 10. 四迭体位于( )

A. 间脑 B. 中脑 C. 脑桥 D. 丘脑

11.角膜反射中枢位于( )

A. 下丘脑 B. 丘脑 C. 中脑 D. 脑桥 E. 延髓 12.听觉中枢位于(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颞横回 D.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E.颞上回后部 13.蛛网膜下腔位于( )

A.硬脊膜与骨膜之间 B.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 C.软脊膜与蛛网膜之间 D.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 E.脑室内 14.被称为“生命中枢”的神经部位是(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小脑 E.大脑 15.第X对脑神经是( )

A. 副神经 B. 三叉神经 C. 面神经 D. 动眼神经 E. 迷走神经 16. 丘脑为皮质下感觉中枢,除了( )外,各种感觉均在丘脑内神经元。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内脏感觉 E.痛觉 17.脑不包括( )

A.脑干B.间脑 C.小脑 D.大脑 E.脑神经 18.植物神经是指( )

A.躯体神经B.周围神经C.脑神经 D.内脏感觉神经E.内脏运动神经

19. 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

A 下丘脑 B丘脑 C 中脑 D脑桥 E 延髓 20. 呼吸、心血管运动中枢位于( )

A 下丘脑 B丘脑 C 中脑 D脑桥 E 延髓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选错或者漏选一项,该题即不得分)

1. 下列脑和脊髓的被膜中富含血管的是( )

A.硬脑膜 B.软脑膜 C.珠网膜 D.硬脊膜 E.软脊膜 2.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比较,内脏运动神经( )

A.不受意志支配 B.有两种纤维 C.分布形式为神经干

D.纤维较细 E.由低级中枢到效应器不需换神经元

3. 内囊通过的纤维有( )

A.皮质脊髓柬 B.皮质延髓束 C.丘脑皮质束 D.视辐射 E.听辐射 4.下列组成基底神经核的是( )

A.豆状核 B.尾状核 C.杏仁体 D.乳头体 E.松果体

5.下列属于脑干内的传导中继核的有( )

A.薄束核 B.楔束核 C.红核 D.黑质 E.结节核 四、是非判断题

1.内囊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信道。( ) 2.白交通支含有脊髓侧角发出的有髓节前纤维。( )

3.灰交通支含有脊髓侧角发出的无髓节后纤维。( )

4.内脏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是不随意的,故称植物性神经。( )

5.软膜薄且不含血管,紧贴于脑及脊髓的表面,不易与脑和脊髓分离。( )

6.侧脑室是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腔隙,内含透明的脑脊液,通过室间孔与中脑水管相通。( ) 7.大脑正中有一深裂,称大脑纵裂,裂的底部由胼胝体相连接。( ) 8.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为皮质下感觉中枢。( ) 9.下丘脑位于丘脑前下方,通过漏斗的下端连接脑垂体。( )

10.锥体束是从大脑皮质发出的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下行传导束。( ) 五、名词解释

1.神经核 2.神经节 3.内囊 4脑屏障 5.蛛网膜下腔 6. 脑干 7.灰质与皮质 8.白质与髓质 9.神经 10.纤维束 11.网状结构 12.马尾 13. 蛛网膜颗粒 六、问答题

1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2.简述脊神经的构成和大致分布。 3.试述内囊的位置和分部。

4.简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及功能。

5.简述脑屏障的组成及功能。

6.何谓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可分为哪两部分?副交感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分别位于哪个部位?

神经生理 一、填空题

1.植物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有 和 。 2. 突触按其递质不同可分为: 和 。 3. 突触是__ _____之间的一种特化的_ ________。

4. 化学性突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

3. 外周神经递质包括 、 和 。

4. 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主要有四种,即: 、 、 和 。 5. 突触后抑制按其神经元联系形式不同,分为 和 两种。

6. 丘脑的神经核团,从机能上可分为 、 和 等三个部分。 7. 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按其特征和作用不同,可分为 和 等两大系统。 8. 小脑功能有 、 和 。

9. .牵张反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快速牵拉肌肉所引起的牵张反射,称为 ;另一种是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肉而引起的牵张反射,称为 。

10. 基底神经节损伤主要表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 的综合征,实例为 ,另一类具有 的综合征。

12.内脏感觉和内脏反射的传入冲动绝大部分是通过 传入中枢,而内脏痛觉则主要是由 传入中枢的。

13. 不出现脊髓休克现象,而是出现全身肌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僵直、角弓反张的现象,这种现象称 。

14.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 、 、 和 。

15.交感神经对血管的主要作用是: ;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是 ;舒张对胃肠道括约肌的作用是 。

16. 觉醒状态只能进入 睡眠, 而不能直接进入 状态。 17. 人类记忆过程可以细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 即 、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 。 18. 中枢抑制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抑制两类,而前者又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 ____。 19. 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传导的双向性、_________和相对不疲劳性。 20. 条件反射是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接连单独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会出现条件反射的 。

21.丘脑各核团到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类。 22.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发生 极化的结果。 23.一个α神经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称为 。 24.膝跳反射的感受器为 。

25.切断动物的非特异性神经系统后,动物处于 状态。

26.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非常复杂,但其活动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_。 27.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8.突触传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胆碱能受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毒蕈碱型受体(M型受体),另一种是__________受体。 30.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型突触。

31.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激发大脑皮层发放传出冲动。 32.体表感觉定位于皮层的________________。

33.第二信号系统是随个体的发育过程,并随着____ 的建立和强化而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是____特有的。 二、单项选择题

1.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兴奋和抑制 B.反射 C.感受处理信息 D.反馈 E.记忆与思维 2.下列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叙述中, 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总和

D.兴奋节律不变 E.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3.下列对电突触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电突触发生在缝隙连接处 B.缝隙连接处电阻低 C.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快 D.单向传递 E.突触间隙大约为2~3nm 4.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A.潜伏期长,抑制时间短 B.多见于感觉传出途径中 C.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D.突触后膜为去极化 E.突触前膜为超极化 5.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与哪种离子内流有关( )

A.Na+ B.K+ C.Cl- D.H+ E.Ca2+ 6.下列哪种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不是乙酰胆碱( )

A.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B.副交感节后纤维 C.躯体运动神经 D.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 E.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 7. 内侧丘系传导( )

A.痛温觉 B.浅感觉和精细的触觉 C.本体感觉和精细的触觉

D.本体感觉和粗触觉 E.味觉

8. 反射活动“后放”作用的结构基础是中枢神经元之间的哪种联系方式( )

A.单纯式 B.聚合式 C.辐散式 D.环式 E.链锁式

9.神经冲动向肌肉传递时( )

A.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加 B.无时间延搁 C.双向传递 D.递质与M受体结合 E.阿托品可阻断此效应

10.下列关于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向大脑皮层投射 B.由丘脑联络核向大脑皮层投射

C.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D.产生特定感觉 E.特异性感觉通路切断,动物出现昏睡

11.下列关于递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 B.贮存于突触小泡内 C.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D.阻断剂可阻断其效应 E.能被酶灭活,但不能被重新摄取 1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 )

A.由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弥散向皮质投射 B.向皮层投射区域狭窄 C.能单独激发大脑皮层放电 D.能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E.能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13.关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

A.经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B.为多突触传递 C.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D.维持大脑的兴奋状态 E.电刺激时,出现同步脑电波 14.关于躯体感觉代表区,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

A.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

B.第一感觉区的投射具有交叉性,但头面部投射为双侧性 C. 第二感觉代表区位于边缘叶

D. 第一感觉区投射为倒置安排,但头面部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E.第二感觉区感觉分析功能精细 15.视觉代表区( )

A.在颞叶皮层 B.接受同侧眼睛视网膜的投射

C.接受对侧眼睛视网膜的投射 D.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投射 E.接受对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同侧眼鼻侧视网膜投射 16. 可以不通过丘脑传递而形成的感觉是 ( )

A.嗅觉 B.味觉 C.视觉 D.听觉 E.痛觉

17.痛觉感受器是( )

A.化学感受器 B.机械感受器 C.温度感受器 D.压力感受器 E.牵张感受器 18. 下列关于反射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是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B.可以通过体液调节进行

C.同一刺激引起的反射效应应该相同

D.是通过闭合回路完成的 E.完成反射所需要的结构称为反射弧 19.α运动神经元兴奋时,可引起( )

A.梭内肌收缩 B.梭外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D.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以上均非

20.运动单位是( )

A.一束肌纤维 B.一个运动神经元 C.一组功能类似的运动神经元 D.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其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E.一个γ运动神经元和其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21.γ运动神经元兴奋时,可使( )

+

+

+

A.梭内肌和梭外肌同时舒张 B.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C.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D.肌牵张反射加强 E.以上均非 22.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时( )

A.兴奋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B.抑制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C.兴奋同一肌肉的γ运动神经元 D.抑制同一肌肉的γ运动神经元 E.兴奋其它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23.肌牵张反射主要使( )

A.受牵拉的肌肉收缩 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肉收缩 C.同一关节的拮抗肌收缩 D.其它关节的肌肉也收缩 E.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 24.腱反射的特点是( )

A.多突触反射 B.受重力作用可以引起

C.感受器为腱器官 D.肌肉收缩是快速同步收缩 E.主要为屈肌收缩 25.快速敲击跟腱时,刺激哪种结构引起与该肌腱相连的肌肉发生收缩( )

A.腱器官 B.肌梭 C.压力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 E.以上都不是 26.维持躯体姿势的基本反射是( )

A.肌紧张 B.腱反射 C.屈反射 D.交叉伸肌反射 E.翻正反射

27.脊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原因为( )

A.脊髓的反射中枢破坏 B.横断对脊髓造成的损伤 C.动脉血压下降,脊髓缺血 D.突然失去高级中枢对脊髓的易化调节 E.以上均非 28.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快波睡眠时的活动( )。

A.做梦 B.眼球快速运动 C.部分肢体抽动 D.生长素分泌增多 29.下列关于脑干网状结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可以加强或抑制肌紧张 B.易化区平常具有紧张性活动 C.抑制作用通过减弱γ环路完成

D.抑制作用的完成必须有高级中枢存在 E.切断去大脑动物的背根,僵直仍存在 30.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包括( )

A.脑干网状易化结构 B.延髓前庭核 C.小脑前叶两侧

D.延髓前庭核和脑干网状易化结构 E.脑干网状易化结构、小脑前叶两侧 31.在动物中脑上、下迭体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 )

A.脊休克 B.屈反射 C.肢体麻痹 D.去大脑僵直腱反射加强 E.交叉伸肌反射 32.小脑损伤后,哪些症状不会出现( )

A.步履不稳 B.指物不准 C.肌紧张降低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33.震颤麻痹主要症状是( )

A.肌紧张降低 B.意向性震颤 C.静止性震颤 D.手足徐动 E.感觉迟钝 34.交感神经兴奋引起( )

A.瞳孔缩小 B.糖原分解 C.分泌稀薄唾液 D.妊娠子宫舒张 E.泪腺分泌 35.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 )

A.瞳孔扩大 B.心率加快 C.汗腺分泌 D.逼尿肌收缩 E.胃肠活动减弱 36.下列哪一项不是交感神经系统的特点( )

A.几乎支配所有脏器 B.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C.具有紧张性活动 D.刺激节前纤维时,效应局限 E.参与应急反应

37.下列哪一项不是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特点( )

A.支配脏器有限 B.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C.具有紧张性活动 D.刺激节前纤维时,效应局限 E.参与应急反应

38.下列哪种生理活动的中枢不在延髓( )

A.呼吸 B.心血管 C.呕吐 D.水平衡 E.消化 39.脑电波的形成机制是( )

A.皮质诱发电位 B.突触后电位总和 C.皮质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总和 40.关于皮层诱发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一定潜伏期 B.有局限性空间分布 C.分为主反应和后发放 D.刺激感觉传入系统时出现 E.主反应为先负后正的电位变化

4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突触后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提高( )

A.Na+、K+、Cl-,尤其是K+ B.Na+、K+、Cl-,尤其是Na+ C.K+、Cl-,尤其是K+ D.K、Cl,尤其是Cl

+

+

-+

--

E.Na、K ,尤其是Na

+

+

-+

+++

4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突触后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提高( )

A.Na、K、Cl,尤其是KB.Na、K、Cl,尤其是NaD.K+、Cl-,尤其是Cl- E.Na+、K+ ,尤其是Na+

+

C.K、Cl,尤其是K

+-+

43.终板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终板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高( )

A.Na+、K+、Cl-,尤其是K+ B.Na+、K+、Cl-,尤其是Na+ C.K+、Cl-,尤其是K+ D.K、Cl,尤其是ClE.Na、K ,尤其是Na4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属于(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感受器电位 D.去极化局部电位 E.超极化局部电位 4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属于(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感受器电位 D.去极化局部电位 E.超极化局部电位 46.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的递质是( )

A.乙酰胆碱 B.多巴胺 C.5-羟色胺 D.去甲肾上腺素 E.甘氨酸 47. 反馈的结构基础是( )

A.单线式 B.分布式 C.会聚式 D.环路式 E.链锁式

48. 交互抑制又称做( )

A.传入侧枝性抑制 B.返回抑制 C.去极化抑制 D.反馈性抑制 E.轴-轴的抑制 49. 与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有关的核团是( )

A.感觉接替核 B.联络核 C.非特异性核群 D.接替核和联络核 E.接替核与非特异性核群

50.躯体运动神经释放的递质是(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促胃液素 D.生长抑素 E.ATP

51. 躯体运动代表区在( )躯体感觉代表区在( )视觉代表区在( )

A.中央后回 B.中央前回 C.枕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岛叶皮层 52. 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 )心血管中枢位于( )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下丘脑 E.大脑边缘叶 53. 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目时的脑电图波形主要是( )

A.α波 B.β波 C.δ波 D.θ波 E.γ波

54. 绒球小结叶的主要功能是( )小脑前叶的主要功能是( )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 A.维持身体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 D.调节内脏活动 E.调节情绪

55. 人在思考问题时的脑电图波形是( )人在困倦时脑电图波形出现( )人在深睡时脑电图波形出现( )

A.α波 B.β波 C.δ波 D.θ波 E.γ波

56.失写症症状是( )失读症症状是( )运动失语症症状是( )感觉失语症症状是( )

+

--

+

+

+

A.能看懂文字,发音器官正常,但不能讲话 B.可听到别人发声,却不懂讲话含义 C.手活动功能正常,丧失书写绘画能力 D.视觉良好,却不能理解文字意义 E.听、说、写、读能力均丧失

57.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

A.可避免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意义 B.具有维持姿势的生理意义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8. 腱器官属于( )肌梭属于( )

A.张力感受器 B.长度感受器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9. 异相睡眠时出现( )慢波睡眠时出现( )

A.脑电出现去同步化 B.肌紧张减弱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60. 与学习和记忆最直接相关的部位( )

A.海马 B.隔区 C.下丘脑 D.杏仁核

6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 B.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C.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D.神经元的功能就是传导信息 62.神经冲动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后电位 D.局部电位 63.下列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有相应受体能与递质结合 C.Ca2+在突触传递中有重要作用 D.突触传递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6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一般是通过( )

A.电信息直接传递 B.化学递质传递 C.局部电流传递 D.轴浆的直接沟通 65.下列关于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递质分为外周递质和中枢递质两大类

B.外周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C.中枢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相同的递质 D.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

66.突触的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主要使后膜( ) A.对Ca2+通透性增高 B.对K+通透性增高 C.对Na+通透性增高 D.对Cl-通透性增高 67.以下哪项不是中枢信息传递的特征( )

A.单向传导 B.总和 C.中枢延搁 D.相对不疲劳性 68.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

A.突触前膜超极化 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突触后膜超极化 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69.关于中枢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抑制必须由抑制性神经元引起 B.中枢抑制不需要刺激 C.抑制过程不能扩散 D.突触后抑制是超极化抑制 70.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

A.产生特定的感觉 B.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C.产生内脏感觉 D.使大脑皮质维持觉醒

71.关于丘脑感觉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有关 B.是感觉传入的换元站 C.是人类感觉的高级中枢 D.能对感觉作粗糙分析

72.有关内脏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内脏痛定位不精确 B.对缺血、牵拉、痉挛等敏感

C.对切割、烧灼不敏感 D.牵涉痛的部位与内脏疾病无固定关系 73.有关大脑皮质感觉机能定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皮质感觉区主要在中央后回 B.所有感觉传入纤维都交叉投射到对侧皮质 C.投射区的整体空间分布呈倒立位 D.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的灵敏度呈正相关 74.有关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牵张反射可分为肌紧张和腱反射 B.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上

C.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D.正常肌紧张维持只决定于重力的作用 75.有关膝反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 B.中枢在脊髓

C.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是股神经 D.感受器是股四头肌

76.在动物的上、下丘脑之间横切脑干出现反射性伸肌肌紧张亢进,其原因( ) A.疼痛刺激所引起 B.切断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C.控制区失去始动作用 D.易化区的兴奋性明显增高 77.小脑不具有的功能是( )

A.维持身体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 D.发动随意运动 78.左侧中央前回受损,将导致( )

A.左侧躯体运动障碍 B.右侧躯体运动障碍 C.左侧感觉障碍 D.右侧感觉障碍 79.有关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统结构、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锥体外系统的功能是发动肌肉运动,完成精细动作 B.锥体外系统不经过延髓锥体

C.锥体外系统的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D.锥体系统控制r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敏感性 80.关于躯体运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本中枢在脑干

B.脑干网状结构具有易化和抑制肌紧张的作用 C. 小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作用很小 D. 锥体外系发动随意运动

81.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 )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汗腺的纤维和骨骼肌的舒血管纤维 D.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82.不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83.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正确的是( ) A.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B.胃肠平滑肌舒张 C.胰岛素分泌减少 D.心肌收缩力增强 84.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85.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后天获得,有个体差异 B.反射弧是暂时联系的 C.具有预见性、易变性 D.在皮质下中枢即可实现 86.人类区别动物,主要是( )

A.有第1信号系统 B.有第2信号系统 C.有条件反射 D.有非条件反射

87. 兴奋在中枢N系统内,N元间化学传递的下列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 单向传递 B 不衰减 C 时间延搁 D 电化学反应 E 易疲劳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选错或者漏选一项,该题即不得分) 1. 特异性投射系统 ( )

A.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B. 引起特定的感觉 C. 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D. 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E. 只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相应感觉区 2. 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有( )

A.维持大脑的兴奋状态 B.引起特定感觉 C.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D. 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E. 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3. 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相比,前者的特点是

A.主要分布于传入通路 B. 潜伏期长 C. 作用持续时间长 D. 轴突-轴突型突触是其结构基础 E. 产生IPSP 4.受下丘脑调节的功能活动有( )

A.体温 B.摄食行为和水平衡 C.内分泌 D.情绪反应 E.生物节律 5.条件反射的特点有( )

A.后天形成 B.有极大的易变性 C.数量无限

D.由条件刺激引起 E.有预见性,有高度精确的适应能力 6. 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是( )

A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作用减弱 B. 脊髓α神经元发放的冲动增多

C. 脊髓γ神经元发放的冲动增多 D.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兴奋性升高 E.肌梭传人冲动减少

7. 皮质诱发电位( )

A. 由刺激感觉传入系统所引起 B.出现于皮质某一局限区域 C. 由主反应和后发放构成 D. 可用于皮质的感觉功能定位 E.是大脑皮质感觉功能的客观指标 8. 目前认为外周神经递质有(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嘌呤类物质 E.γ—氨基丁酸

9. 下列哪种情况下肌梭的传人冲动增加?( )

A.骨骼肌因收缩而变短 B.骨骼肌因受牵拉而伸长 C.a纤维传出冲动增加 D.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 E.梭外肌收缩

10. 关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经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 B.可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C.损伤后可导致昏迷 D.为多突触上行传递,易受药物影响 E.可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11.快波睡眠的生理意义是( )。

A.促进神经系统成熟B.促进体力恢复

C.促进食欲和消化D.促进学习和记忆E.促进条件反射的建立 12.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后( )。

A.肌张力消失 B.肌张力增强 C.腱反射增强

D.肌肉明显萎缩 E.巴彬斯基征阳性 13.腱反射亢进常提示( )。

A.反射弧传人通路损害或中断 B.反射弧传出通路损害或中断

C.脊髓反射中枢损害或中断 D.高位中枢病损 E.锥体系或锥体外系受损 14.剧烈活动时,除心血管功能增强以外,还将出现( )。

A.支气管扩张 B.胃肠运动减弱 C.瞳孔扩大 D.内脏血管收缩E.汗腺分泌增加 15.异相睡眠的表现包括( )。

A.持续时间较长 B.唤醒阈值较高 C.可出现眼球的快速运动 D.生长素分泌增多 E.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 16.成年人脑电α波的特点是( )。

A.在清醒安静闭目出现 B.频率较p波低

C.睁眼或思考问题时消失 D.在枕叶记录出的波幅最大 E.是频率最快的脑电波 17.条件反射的特点有( )。

A.后天形成 B.有极大的易变性

C.数量无限 D.由条件刺激引起 E.有预见性,有高度精确的适应能力 18.受下丘脑调节的功能活动有( )。

A.体温 B.摄食行为和水平衡

C.腺垂体激素的分泌 D.情绪反应 E.生物节律

19.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具有以下的特征( )。

A.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 B.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C.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 D.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较敏感 E.内脏病变往往可引起牵涉痛 20.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是( )。

A.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作用减弱 B.脊髓支配伸肌的。神经元发放的冲动增多 C.脊髓支配伸肌的丁神经元发放的冲动增多

D.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兴奋性增高 E.肌梭传人冲动减少 21.外周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的有( )。

A.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B.所有的植物性神经节前纤维末梢 C.小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22.皮质诱发电位( )。

A.刺激感觉传人系统所引起 B.出现于皮质某一局限区域

C.由主反应和后发放两部分构成 D.可用于皮质的感觉功能定位 E.是大脑皮质感觉功能的客观指标

23.关于大脑皮质第一运动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中央前回B.交叉支配 C.倒置支配

D.代表区面积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E.其下行纤维为锥体系的——部分 24.下列关于小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占小脑与调节机体的平衡有关 B.旧小脑调节肌肉的紧张度 C.旧小脑参与协调随意运动 D.新小脑参与协调随意运动的设计 E.小脑损伤后机体的平衡、肌张力和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可出现障碍 25.突触前抑制是由于( )。

A.突触前膜部分超极化 B.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减小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幅度减小 E.突触后膜产生的IPSP幅度增大 四、是非判断题

1.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只可沿纤维向一端传导。( )

2.在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作用下,感受器冲动发放的频率逐渐减少,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适应。( ) 3.对单条神经纤维而言,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幅度也增加一倍。( ) 4.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与传入神经元有关,但两者的冲动频率不同。( ) 5.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突触联系,称为辐散。( ) 6.交感神经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肾上腺素,因此得名。( ) 7.兴奋通过突触时速度减慢,出现时间延搁。( ) 8.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必须经过化学突触。( )

9.所有胆碱能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都是完全相同的。( )

10.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所有的神经纤维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 ( )

11.以使用右手劳动为主的成年人,当左侧大脑半球功能损害以后,往往不能恢复语言功能。( ) 12.副交感神经的分布比交感神经广泛。( )

13.脊髓高位离断的患者,是可以恢复非意识控制下的排尿能力的。( ) 14.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

15.在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元和传人神经元的冲动频率可以不同。( )

16.每个动作电位使突触前膜释放的囊泡数量,可因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降低而减少。( ) 17.突触疲劳通常是由于突触中递质供给的衰竭。( )

18.交互抑制的本质是回返性抑制。( )

19.进入脊髓的感觉信息都是通过脊神经的背根传人的。( )

20.大脑皮质上躯体感觉代表区的大小与其所管理的躯体部位大小是一致的。 ( ) 21.叩击股四头肌腱使股四头肌发生一次短促的收缩,这种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 ( ) 22.在体骨骼肌是可以单根纤维独立收缩的。( )

23.语言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 24.快速眼球运动与慢波睡眠时期做梦有关。( )

25.记忆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它包括信息的贮存和信息的加工过程。( ) 26.逆行性遗忘是指脑功能发生障碍之前的几乎所有记忆信息都丧失。( ) 27.大脑皮质上的诱发电位波形是先正后负。( )

28.脑电图上的α波节律是大脑皮质本身固有的节律。( )

29.刺激视上核可直接引起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 30.交感神经系统是维持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神经系统。( )

31.副交感神经纤维是由脑神经中枢和骶神经中枢发出来的,所以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其作用范围广泛。( )

三、名词解释

1.突触 2.神经递质 3.牵涉痛 4.肌紧张 5.锥体系 6.脊休克 7.第二信号系统 8.牵张反射 9. 反射中枢 10. 腱反射 11. 肌紧张

12. 特异投射系统 13. 非特异投射系统 14. 去大脑僵直 15. 皮层诱发电位 16. 条件反射 六、问答题

1.什幺是特异投射系统?什幺是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的作用是什幺? 2.牵张反射可分哪两种类型?其意义如何?

3.胆碱能受体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的分布部位和受体阻断剂各是什幺? 4.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5.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末梢主要释放哪两种递质?它们作用于哪些受体?

6.简述突触传递的特点。

7.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8.简述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9.简述中枢内兴奋传导的特征。

10. 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11. 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原理。 12. 试述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机能特点。 13. 小脑有何生理机能。

14. 基底神经节有何生理机能。

15. 试述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分布部位和机能特征。 16. 何谓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它们个有何生理特征。 17. 正常脑电图各波的波形,意义。

18. 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与生理意义是什幺。 七、论述题

1. 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播和突触传递的区别。

2. 机体躯体运动神经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上各有何特点?它们又是怎样联系和协调的? 3. 试述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4. 论述条件反射的形成、分化及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5. 何谓牵张反射其类型与产生原理如何。其意义如何?

第四章 感觉器官

一、填空题:

1. 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器(眼)、位听器(前庭蜗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眼球壁的三层由内向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折光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4. 近视眼以__________________镜矫正。

5. 视近物时晶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外耳和中耳担负着传导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这些部位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内耳及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病变所致的听力减退则称为神经性耳聋。

7. 前庭器是感受人体运动状态以及所处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器。

8. 眼球内容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正常的眼看清近物是由于眼的调节功能,包括 、 、 。 10. 视杆细胞外段含有 是由 和 组成。 11.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应为 ,最敏感的频率是 。

12. 声音传入内耳,可引起一系列的电位变化,其中包括 和 两部分。

13. 球囊和椭圆囊的囊斑适宜刺激是 和 ,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 。 14. 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入神经为_____ __,传出神经为___ ____。

15. 骨迷路分三部分,沿颞骨岩部长轴自前内向后外依次为 、 和 。

16. 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由外向内依次为 、 和 听小骨通过关节相连,形成听骨链,具有放大外来声波压力的作用。

17. 感觉器是 及其 的总称。

18. 鼓室是颞骨内形态不规则的含气小腔,内有三块听小骨,由外向内依次为 、

和 。 19. 膜迷路是由 、 、 构成的。

20. 进入人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要通过四个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即 、

、 、 。

21. 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是 的适宜刺激。

22. 人眼的最大调节能力可以用它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叫做 23. 由于晶状体的弹性降低,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这种现象称为 眼,需要配戴

镜来矫正。

24. 在视网膜上的 这个特殊部位,100%的都是视锥细胞,它们与双极细胞和神 经节细胞的数量比例是 的。

25. 人眼的盲点位于视野的 侧。在双眼同时看东西时,一侧眼视野的盲点部分 被对侧眼看到。

26. 人眼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存在着分别对 、 和红光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 27. 当物体的两个光点进入眼的夹角为 时,规定视力为1.0。

28. 暗适应的过程是视杆细胞对光刺激的感受阈值 的过程,是视杆细胞内的

合成积累逐渐增多的过程。

29. 耳对声源方位的判断依据,一是声音到达两耳的 ,二是声音对两耳刺激

的 。 30. 声音在中耳传递过程中强度进行了放大,放大的机制一是听骨链中形成交角杠杆的锤

骨与砧骨的 比,二是鼓膜和卵圆窗之间的 比。 二、单项选择题:

1. 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内含有 ( )

A.组织液 B.外淋巴 C.脑脊液 D.血清 E.内淋巴 2. 下列哪个是听觉感受器( )

A.椭圆囊斑 B.球囊斑 C.壶腹嵴 D.螺旋器

3. 属于眼球外膜的结构是 ( )

A.虹膜 B.脉络膜 C.巩膜 D.视网膜 E.睫状体 4. 角膜( )

A. 占外膜前1/3 B. 占外膜2/3 C. 富含血液 D. 富含神经末梢 E.对温度刺激特别敏感 5. 能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是 ( )

A. 柱细胞 B. 指细胞 C. 螺旋器的毛细胞 D. 螺旋神经节细胞 E. 盖膜 6. 感觉器官是指 ( )

A 体表的感受器 B 感觉神经末梢

C 体内化学感受器 D 带非神经性附属结构的感受器

7. 组成视神经的是( )

A 感光细胞的轴突 B.双极细胞的轴突 C.节细胞的轴突 D.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和苗勒细胞的突起 E. 节细胞和双极细胞的轴突 8. 眼前房与眼后房的分界是 ( )

A. 睫状体 B. 虹膜 C .巩膜 D. 晶状体 E. 玻璃体 9. 关于感受器的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相同的 B.各种感受器都起着换能作用

C.感受器电位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 D.感觉适宜刺激因感受器种类不同而不同 E.适应不是疲劳

10. 下列哪一项不是眼睛的折光界面( )

A.空气-角膜前表面 B.角膜后表面-房水

C.房水-晶状体前表面D.晶状体-玻璃体 E.虹膜-晶状体

11. 人眼做充分调节时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 A.近点 B.远点 C.焦点 D.节点 E.主点 12. 睫状肌收缩可使( )

A.睫状小带拉紧 B.晶状体曲度减小

C.晶状体曲度增大 D.晶状体曲度不变 E.瞳孔缩小 13. 关于瞳孔对光反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感受器是视网膜B.反射中枢在脑桥

C.强光时瞳孔缩小 D.弱光时瞳孔扩大E.主要是副交感神经作用 14. 视锥细胞在何处最密集( )

A.视网膜的外周 B.中央凹 C.视网膜中心 D.视盘 E.视盘周围 15. 临床上最常见的色盲是( )

A.全色盲 B.全色盲 C.绿色盲 D.绿蓝色盲 E.红绿色盲 16. 下列对视野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颞侧视野比较大 B.鼻侧视野比较小 C.下侧视野大于上侧视野 D.白视野最大 E.蓝视野最小 17. 夜盲发生的原因是( )

A.视紫红质过多 B.视紫红质过少 C.视紫蓝质过多 D.视紫蓝质过少 E.视网膜红敏细胞缺乏 18. 视黄醛的来源是(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19. 下列关于双眼视觉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扩大视野 B.弥补视野盲点 C.产生立体视觉 D.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E.增强颜色的辨别能力

20. 下列关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视锥细胞分为红敏、绿敏和蓝敏三种 B.视锥细胞多分布在视网膜外周

C.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高,司暗视觉 D.视锥细胞感受强光 E.视杆细胞的视色素是视紫红质

21. 人耳朵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哪一项是错误的( )

A.500Hz~1000Hz B.1000Hz~2000Hz

C.1000Hz~4000Hz D.2000Hz~4000Hz E.3000Hz~5000Hz

22. 令受试者头部前倾30度,围绕身体垂直轴右转,开始眼震颤的方向是( )

A.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左 B.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右 C.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左 D.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右 E.以上均非 23. 下列关于前庭器官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B.感受人体在空间的位置 C.毛细胞是共同的感受结构

D.囊斑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匀速运动 E.对维持身体平衡有重要意义

24. 对耳蜗微音电位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潜伏期极短 B.无不应期 C.容易疲劳 D.对低氧和深度麻醉不敏感 E.对低氧和深度麻醉不敏感,其产生与毛细胞活动有关 25. 声音传人内耳的主要途径为( )。

A.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内耳 B.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C.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D.颅骨→耳蜗内淋巴 26. 耳蜗内淋巴在( )

A.鼓阶 B.蜗管 C.前庭阶 D.鼓室 E.卵圆窗

27. 刺激感受器时,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冲动的频率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 )

A.疲劳 B.抑制 C.适应 D.衰减传导 E.以上均非 28. 眼折光系统的作用是( )

A.产生形象视觉 B.感受光刺激 C.使物体成相在视网膜上 D.以上都是 29. 当视近物时,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主要通过调节:( )

A.晶状体曲率半径 B.房水折光率 C.眼球前后径 D.玻璃体折光率 30. 眼注视近物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这种屈光不正称为:( )

A.近视 B.远视 C.老视 D.散光 31. 正常时,强光照射一侧瞳孔的反应是:( )

A.两侧瞳孔扩大 B.该侧瞳孔缩小 C.该侧瞳孔扩大 D.两侧瞳孔缩小 32. 眼调节力大小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取决于睫状肌的收缩力 B.与屈光度呈正比 C.与近点呈正比 D.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33. 正常人声波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 )

A.外耳道→鼓膜→蜗窗→内耳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蜗窗→内耳 C.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 D.颅骨→内耳 34. 鼓膜穿孔或听骨链破坏可引起:( )

A.全聋 B.感音功能部分降低 C.骨导功能降低 D.气导功能降低

35. 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受试者前额正中发际处,右耳听到的声音较响,可能是:( )

A.右耳神经性耳聋 B.左耳传导性耳聋 C.左耳神经性耳聋 D.右耳传导性耳聋

36. 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原因是( )。

A. 视杆细胞多,单线联系 B.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聚合联系 D.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大,单线联系37. 按照行波学说,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主要取决于( )。

A.声波振幅 B.声波频率 C.听小骨的振动 D.内淋巴的振动 38. 正常人耳所能感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 )。

A.0~16Hz B.16~20 000Hz C.3000~4000Hz D.30 000~40 000Hz 39.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

A. 旋转运动 B.匀速运动

C.头部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 D.各个方向的直线匀速运动 40. 感受机体旋转变速运动的是( )。

A.螺旋器 D.壶腹嵴 C.囊斑 D.柯蒂器 41. 前庭一植物性神经反应的主要表现是( )。

A. 恶心、呕吐、呼吸困难 B.高热、畏寒、恶心

C.眩晕、恶心、呕吐、皮肤苍白 D.畏寒、呕吐、心跳减弱 42. 关于咽鼓管主要生理作用的描述,最正确的是( )。 A.传导声波 B.平衡鼓室与外界的气压 C.供给中耳组织代谢的空气 D.以上都不是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选错或者漏选一项,该题即不得分) 1.看近物时眼的调节活动包括( )。

A. 晶状体前凸 B. 双眼球会聚 C. 瞳孔散大

D.瞳孔缩小 E.副交感神经兴奋

2.可用凸透镜矫正的屈光不正是( )。

A. 近视 B.远视 C.散光 D. 色盲 E.老视 3.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 )。

A. 昼光觉 B.色觉 C.视物精度高 D. 含感光色素视紫红质

E.在中央凹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呈1:1:1单线联系 4.视杆细胞的特征是( ),

A.暗光觉 B. 有判断紫色与红色的能力 C.视物精确度低 D. 含感光色素视紫红质 E.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位 5.关于瞳孔对光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感受器足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B.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 C.效应器为瞳孔括约肌 D. 反射中枢为中脑 E.为双侧性反射 6.视紫红质( )。

A.受强光照射可以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

B.分解过程中可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

C.缺乏视紫红质可以产生夜盲症 D. 在强光照下,合成过程大于分解过程 E.暗适应与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加有关

7.双眼视觉的生理学意义是( )。

A.增加深度觉 B.扩大平面视野 C.加强视觉立体感

D.补偿单眼视野存在的盲点 E.增强对物体的距离、大小判断的准确性 8.鼓膜-听骨链装置的功能有( ),,

A.为中耳传音的重要结构 B.使声波的振动力量增大

C.使声波的振动幅度减小 D.对内耳的感音装置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E.有部分感音功能 9.耳蜗的行波为( )。

A.被声波所引起的基底膜振动 B. 行波所到达的部位取决于声音频率

C.由耳蜗的底部向蜗顶方向传播

D. 低频率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在耳蜗的顶部

E.高频率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在耳蜗的底部 10.耳蜗微音器电位( )。

A.潜伏期极短 B.其波形与刺激声波有关 C.为交流性质的电变化 D.对缺氧相对不敏感 E.为听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 11.前庭器官包括( )。

A.椭圆囊 B.球囊 C.耳蜗 D. 3个膜半规管 E.柯蒂器 12.当人乘车,车子突然向左转弯时( )。

A.刺激半规管 B.躯干屈肌与下肢伸肌紧张增强,躯干向前倾斜

C.左侧上下肢伸肌紧张增强,躯干向右偏移 D.刺激囊斑 E.刺激椭圆囊 13.房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参与折光成像作用B.维持眼内压 C.湿润和保护角膜的前表面 D.对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 E.无折光成像作用

14.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是指( )。

A. 视黄醛在光照下发生变构 B.视黄醛由11-顺型变为全反型

C.全反型视黄醛可变为11-顺型视黄醛 D.全反型视黄醛可以与视蛋白合成视紫红质 E.血液中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视紫红质的合成

四、是非判断题

1.任何感受器都是换能器,都是将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 2.并非所有的感受器都表现出适应现象。( )

3.正视眼在看6m以内的物体时是不需要做任何调节活动的。( )

4.中央凹的视锥细胞分布密集,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又是单线联系,这是该处分辨物体最精细的基础。( )

5.近视眼的远点比正常眼近,远视眼的近点比正常眼远。( )

6.视杆细胞虽然不能分辨物体的颜色,但是它对光的敏感度较高。( ) 7.光线照射到哪一侧眼内,只引起哪一侧眼的瞳孔缩小。( )

8.耳蜗底部的基底膜受损主要影响对低频音的感受,顶部的基底膜受损主要影响对高频音的感受。( ) 9.cGMP是光感受细胞光电换能的信使。( )

10.当某只眼左下1/4的视网膜受损以后,可以使该眼的右上l/4的视野缺失。 ( )

11.双眼视物可有立体感。( )

12.视觉的二元学说是指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色光,产生明视觉和色觉,视杆细胞感受弱光产生暗视觉。( )

13.嗅觉是极容易产生适应的,当对某一种气味产生适应以后,对其它气味也产生适应。( ) 14.眼球震颤的方向与身体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 ) 15.耳的膜迷路分为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 ) 16. 耳的骨迷路分为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 )

五、名词解释

1.瞳孔对光反射 2.视力 3.色盲 4.色弱 5.耳蜗微音电位 6.感觉器官 7.近视 8.远视 9.视野 10.暗适应 11.听阈 12.视觉调节 六、问答题

1.眼看近物时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2.阐述行波学说的主要内容。

3.阐述声波传人内耳的途径和听觉的产生过程。

4.什幺是视觉的二元学说?比较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主要特点。 5.简述眼的折光缺陷、产生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

第五章 血液

一、填空题

1.血液包括血细胞与_________两部分、其中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____________。 2.血浆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液的pH值为_______________。

4.血浆渗透压由_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

5.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正常值为________、白细胞正常值为________、血小板_________。 6.造血原料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血小板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

8.血凝三大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__________外源性凝血是___________。 10.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_________。

11.A型血的人可以为______型血的病人供血,O型血的人可以为______型血的病人供少量血。 12.红细胞放入0.35%的NaCl中会出现____________。

13.白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类。

14.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 、 和 。

15.为保持离体生物组织的正常生理活性,生理溶液的渗透压应与 一致,化学成分应与 一致。 16.血液样品经抗凝剂处理后离心,离心管底部的红色部分是 ,顶部的淡黄色液体是 ,二者之间很薄的白色部分是 。

17.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蛋白成分有关, 增多时红细胞沉降率降低,而 增多时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18.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 ,低于 为酸中毒,高于 为碱中毒。

19.机体内挥发性酸增加而不能及时排出时,将出现 ;非挥发性酸增多而不能及时排出时,将出现 。

20.长期居住在高原者的红细胞数量 居住在平原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分压降低,刺激肾产生 。

21.在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 ,其次是 。

22.临床输血时常用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其抗凝原理是 ;在血液化验时常用苹酸胺和草酸钾作为抗凝剂,其作用是———。

23.存在于体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有3类,分别是 、 、 、 。 24.补体的活化主要有两条途径,即 和 ,其中由抗原—体复合物激活的是 。 25.交叉配血试验中,主侧指的是 ,次侧指的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男)120~160mg/L B.白细胞总数(4.0~10.0)×10/ml C.血小板数(10~30)×109/ml D.血液pH值7.4±0.5 2.血浆蛋白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C.调节血浆酸碱度 D.参与血液凝固 3.血浆渗透压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与0.09%NaCl相当 B.胶体渗透压占大部分

C.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 D.与溶质颗粒数呈反比

4.血红蛋白(Hb)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

A.正常成年男性Hb量为120~160mg/L B.Hb有运输O2与CO2的功能 C.红细胞破坏后,Hb就丧失作用 D.Hb与CO结合后不易分离 5.红细胞在0.45%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血,说明红细胞的

A.脆性正常 B.脆性小,抵抗力大 C.脆性大,抵抗力小 D.脆性小,抵抗力小 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

A.小肠吸收维生素B12 B.睾丸分泌雄激素 C.血库释放红细胞 D.骨髓造血 7.临床常用的抗凝血物质是:

A.纤溶酶 B.草酸钙 C.柠檬酸钠 D.维生素K

8.子宫、甲状腺、肺等手术后易渗血,主要因为这些组织中含有较多的: A.纤溶抑制物 B.组织激活物 C.抗凝血酶 D.纤溶酶 9.外科手术时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是使:

A.组织释放激活物增多 B.血小板解体、加速酶促反应 C.血浆中抗凝血物质减少 D.凝血因子增多 10.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含:

9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纤溶酶原

11.某人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无Rh抗原,其血型属于:

A.AB型、Rh阴性 B.O型、Rh阳性 C.AB型、Rh阳性 D.O型、Rh阴性 12.在急需输血而无同型血液时,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它血型的人,是因为O型血液的:

A.血清含抗A、抗B凝集素 B.红细胞膜含有A、B凝集原 C.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 D.红细胞膜无A、B凝集原 1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A.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 B.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 C.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 D.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 14.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血液 B.细胞内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15.健康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

A.7%-8% B.5% C.12% D.20% 16.参与血液凝固的成分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凝集素A和凝集素B 17.血浆总渗透压( )。

A.近似0.9%NaCI溶液的渗透压 B.近似0.9%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 C.近似0.9%尿素溶液的渗透压 D.近似血浆胶体渗透压 18.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常具有相同的( )。

A.Na+浓度 B.K+浓度 C.总渗透压 D.胶体渗透压 19.维持血浆pH值稳定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

A.NaHC03/H2C03 B.Na2HP04/NaH2P04 C.KHC03/H2C03 D.K2HP04/KH2P04 20.红细胞不具备的特性是( )。

A.在血浆内的悬浮稳定性 B.趋化性 C.可变形性 D.对低渗溶液的抵抗性 21.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是( )。 A.骨髓 B.肺 C.肾 D.肝

22.影响红细胞生成的最直接因素是( )。

A.铁的供给 B.雄激素 C.促红细胞生成素 D.组织内02分压降低 23.与维生素B12缺乏无关的项目是( )。

A.内因子分泌不足 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红细胞发育障碍 D.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 24.具有强吞噬能力的细胞是( )。

A.B细胞 B.T细胞 C.单核细胞 D.网织红细胞 25.对抵抗寄生虫感染有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26.能释放肝素和组织胺的白细胞是( )。

A.嗜碱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27.可延缓或防止体外血液凝固的是( )。

A.维生素K B.血管舒缓素 C.肝素 D.香豆素 28.外源性凝血( )。

A.由出血激活凝血因子Ⅻ开始 B.由损伤组织释放因子Ⅲ引发

C.不需要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D.凝血时间较长 29.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 )。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在体外 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在血管外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需外加因子 D.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30.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成分是( )。

A.前激肽释放酶 B.尿激酶 C.抗凝血酶Ⅲ D.纤溶酶原 30.对纤溶酶和凝血酶均有抑制作用的是( )。

A.纤维蛋白原 B.蛋白质S C.蛋白质C D.α-巨球蛋白 32.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的( )。

A.造血干细胞 B.淋巴干细胞 C.髓系干细胞 D.定向祖细胞 33.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抗体是( )。 A.IgA B.IgG C.IgM D.IgD 34.ABO血型的分类依据是( )。

A.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类型 C.血清中特异性凝集素的种类 D.血清中的特殊免疫抗体种类 35.在接受输血时不易找到合适血液的是( )。

A.Rh阳性个体 B.曾多次接受输血者 C.肝炎患者; D.曾注射抗破伤风血清者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选错或者漏选一项,该题即不得分) 1.血浆胶体渗透压( )。

A.由血浆蛋白产生 B.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的交换 C.对维持正常血量有重要作用 D.降低时易造成水肿 E.在血浆总渗透压中占比例较大

2.血清与血浆不同的是( )。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含大量纤维蛋白 C.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 D.血小板释放物增多 E.抗体增多 3.红细胞运载O2的能力取决于( )。

A.红细胞的大小 B.血红蛋白含量 C.血红蛋白中的Fe2+ D.红细胞的耗牦氧量 E.红细胞脆性

4.成熟红细胞的特征是( )。

A.呈双凹圆盘形,但有—定变形能力 B.比重大于血浆,但可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C.对低渗盐溶液有—定的抵抗力 D.具有趋化性 E.含有血红蛋白

5.红细胞所需要的能量( )。

A.通过厌氧代谢产生 B.用于结合和运输O2 C.保证细胞膜上离子泵的正常活动 D.使血红蛋白中的Fe2+不被氧化成Fe3+ E.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离子水平 6.单核细胞能够( )。

A.吞噬并消化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 B.处理和递呈抗原 C.杀伤肿瘤细胞 D.进入其它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E.分泌白细胞介素 7.血小板( )。 .

A.由单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碎片形成 B.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C.数量过多时将有出血倾向

D.可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E.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8.凝血酶的作用包括( )。

A.将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 B.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C.激活凝血因子XⅢ D.增强因子V和因子Ⅷ的活性 E.激活蛋白质C 9.存在于体内的抗凝血物质有( )。

A.Ca B.抗凝血酶Ⅲ C.蛋白质C C.肝素 E.枸橼酸钠 10.血液在血管内一般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是( )。

A.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 B.血管内皮细胞完整、光滑 C.纤溶系统的活动 D.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E.血液的不断流动 11.于Rh血型的正确描述是( )。

A.Rh阳性是指红细胞上存在D抗原 D.血浆中没有抗Rh因子的天然抗体 C.Rh阳性个体的血浆中可含有抗Rh因子的免疫抗体

D.母体内的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E.我国汉族人绝大多数为Rh阴性 四、是非判断题

1.血液是体液的组成部分。( )

2.血量相对稳定是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因此血量的轻微变化就会导致严重的身体不适。( ) 3.婴儿的需氧量少,所以其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成年人。( ) 4.贫血病人的血液黏滞性将降低。( )

5.红细胞脆性大,表示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 )

6.红细胞的生成速度很快,所以每天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大量的铁。( ) 7.循环血液中有1%~2%的有核红细胞。( ) 8.血小板由骨髓内的巨核细胞转化而来。( ) 9.所有血细胞都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 )

10.抽出的血液在试管内凝固属于外源性凝血。( ) 1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血液凝固的限速步骤。( ) 12.纤溶作用过强,将产生出血倾向。( )

13未接受过输血的Rh阴性个体在输入Rh阳性血液后将引起红细胞凝集。( ) 五、名词解释

 1.血细胞比容 2.红细胞脆性 3.红细胞沉降率 4.等渗溶液 5.血浆与血清 6.生理止血 7.血液凝固 8.纤维蛋白溶解 六、问答题:

1.什幺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简述影响血量相对稳定的因素。 4.简述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5.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6.血液有哪些生理功能?

7.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各如何? 8.简述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9.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如何?

10.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幺?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如何? 11.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之间有何关系? 12.简述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基本过程。

13.在一个人群中知道其中一人的血型为A型,如何鉴定其它人的血型? 14.在输血时,为什幺首先考虑ABO血型是否相符?

第六章 循环系统

一、填空题

1.血循环的管道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主要功能是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2+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时程长是由_______离子携带的_________电流引起的。 4.特殊心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5.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6.心肌特殊传导组织中,_______自律性最高;_________自律性最低。 7.心动期缩短主要以__________缩短明显。

8.衡量心功能的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心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微循环的途径有三个,即 、 、 。

11.心室收缩过程中包括三个时期,即 、 和 。 12.心室舒张过程中包括四个时期,即 、 、 和 。 13.每分钟心输出量= × 。

14.心力储备包括两类,即 和 ,后者又分为 和 。

15.第一心音标志着 的开始;第二心音标志着 的开始。

16.第一心音产生的各种机制中最主要的是源于 的关闭。第二心音产生的各种机制中最主要的是源于 的关闭。

17.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 、 、 、 、 。 18.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 、 。

19.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四,即 、 、 、 。

20.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对心肌的调节作用。

21.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对心肌的调节作用。

22.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 受体和 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对血管舒缩的调节作用。

23.舒血管神经包括两类,即 和 ,二者的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均是 。与之相结合得受体均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

24.调节冠脉血流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此外还受 和 双重调节。

25.心电图各波形中代表心房去极化过程电位改变的是 心电图各波形中代表心室去极化过程电位改变的是 代表心室复极化过程电位改变的是 。 26.动脉血压形成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物质交换的场所在微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

30.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当动脉血压升高时____________感受性反射兴奋。

32.心脏的传导系包括 、 、结间束、房室束及 等,其中 是心脏正常起搏点。 二、选择题

1.关于心动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动周期长短与心率快慢成反比 B.心房与心室先后收缩

C.心室的收缩期比舒张期长 D.心房和心室可同时处于舒张状态 2.在射血初期,心腔内压力变化是: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小于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心动周期中,从房室瓣开始关闭到半月半开放之前的时间相当于: A.等容收缩期 B.射血期 C.等容舒张期 D.充盈期 4.心肌的前负荷是指:

A.射血后心室剩余血量 B.静脉回心血量C.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D.等容舒张期血量 5.心肌的后负荷是指:

A.循环血量 B.动脉血压 C.外周阻力 D.血液粘滞性 6.有关心输出量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每分钟从两心室射出的血量 B.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C.安静时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D.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 7.关于心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B.第2心音是由于房室瓣关闭而产生 C.第3心音在健壮青少年有时可听到 D.第4心音只在心音图上可见到 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A.去极化过程快 B.复极化过程缓慢 C.形成2期平台 D.4期膜内电位稳定 9.心肌自律性高低取决于:

A.0期去极化速度 B.复极化速度 C.4期去极化速度 D.阈电位水平 10.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 C.浦肯野纤维 D.房室束及其分支 1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中最长的时间是:

A.有效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 12.血钾浓度降低时,可降低心肌的

A.自律性 B.传导性 C.兴奋性 D.收缩性 13.有关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错误的是:

A.温度升高时,心率加快 B.pH值降低时,心缩力增强 C.血K+过高时,心率加快 D.血Ca2+增多时,心缩力增强

14.心电图上代表兴奋由窦房结传至心室肌兴奋开始所需的时间是:

A.P—Q间期 B.PR段 C.Q—T间期 D.ST段 15.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增强心肌收缩力;B.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C.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D.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E.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16.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B.动作电位1期复极速度;C.动作电位2期复极速度 D.动作电位3期复极速度;E.动作电位4期复极速度

17.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室性期前收缩有效不应期特别长;D.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E.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 18.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 心脏是机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C.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

E.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贮量少 ,会自动节律收缩

19.心肌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的顺序是

A.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局部兴奋期-超常期;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局部兴奋期

C.绝对不应期-超常期-局部兴奋期-相对不应期;D.绝对不应期-局部兴奋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E.绝对不应期-局部兴奋期-超常期-相对不应期

20.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容积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是

A. 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B.快速射血期和快速充盈期; C.减慢射血期和减慢充盈期 D.减慢射血期和等容舒张期;E.减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 2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是

A. 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B.快速射血期和快速充盈期; C.减慢射血期和减慢充盈期

D.减慢射血期和等容舒张期;E.减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 22.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等容收缩期缩短;B.射血期缩短;C.等容舒张期缩短; D.充盈期缩短;E.以上都不是

23.下列有关促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哪一项是错误的

A.心率加快(40~180次/分范围内);B.静脉血流量增加;C.大动脉血压升高 D.增强心肌收缩力;E.细胞外液Ca2+增加

24.肺循环和体循环相同的是

A.收缩压;B.舒张压;C.脉压;D.外周阻力;E.心输出量 25.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C.(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D.(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6.下列有关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因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毛细血管血压;B.毛细血管血压壁通透性;

C.血浆晶体渗透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淋巴回流

27.下列有关淋巴回流生理意义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运输脂肪;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C.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D.清除组织液中的细菌和红细胞;E.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28.下列关于心交感神经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末梢释放肾上腺素;B.增强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C.使心率加快; D.使心缩力加强;E.使心肌传导性增强 29.心血管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中脑;D.下丘脑;E.大脑边缘系统

30.下列有关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又称为降压反射;B.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C.可反射性使动脉血压下降; D.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E.通常动脉血压降低时该反射不发挥作用 31.影响血流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

A.毛细血管口径 B.小动脉和微动脉口径

C.血液粘滞性 D.动脉管壁弹性

32.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环流不息的动力是( ):

A.动脉、毛细血管、静脉间的压力剃度 B.心脏有节律地射血和充盈 C.大动脉管壁弹性的扩张和回缩 D.血液重力和胸内负压的抽吸作用

33.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

A.心输出量 B.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适应

C.外周阻力 D.大动脉管壁弹性 34.下列因素变化中主要影响收缩压的是:( )

A.搏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大动脉管壁弹性 35.可使脉压减小的是:( )

A.搏出量减少时 B.心率减慢时

C.外周阻力减小时 D.大动脉管壁弹性减退时

36.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退伴有小动脉硬化时,血压的变化是:( )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 D.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 37.有关中心静脉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指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的血压 B.正常值约为4~12kPa

C.可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D.可作为临床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的观察指标

38.药物过敏或细菌毒素的作用引起血压下降的最初原因是:( )

A.心输出量减少 B.外周阻力降低 C.血管容积增大 D.循环血量减少 39.靠血液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的是:( )

A.心脏收缩力 B.体位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呼吸运动 40.脉搏的强弱可反映:( )

A.脉压大小 B.动脉管壁弹性大小 C.收缩压高低 D.脉压大小和血管内血液充盈度 41.微循环的最主要功能是:( )

A.参与维持动脉血压 B.影响血管内外体液分布 C.实现物质交换 D.调节体温 42.正常情况决定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静水压 43.造成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原因是:( )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静水压升高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44.右心衰竭引起下肢浮肿的直接原因是:( ) A.右心收缩力减弱 B.中心静脉压升高 C.静脉系统淤血 D.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45.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主要是:( )

A.主动脉血压升高 B.血液粘滞性大小

C.心舒期长短和舒张压高低 D.心舒期长短和收缩压高低

46.心迷走中枢兴奋使血压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A.回心血量减少 B.心输出量减少 C.搏出量减少 D.外周阻力降低 47.关于心交感神经兴奋时的作用,错误的是:( )

A.节后纤维末梢释放肾上腺素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窦性心率加快 D.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48.有关心房钠尿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心房肌细胞产生分泌的一种活性多肽 B.有利钠、利尿、收缩血管、调节血压的作用

C.参与水盐平衡和血容量的调节D.应用人工合成心房钠尿肽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名词解释

1.心率 2.心动周期 3.全心舒张期 4.心输出量5.心肌前负荷 6.心肌后负荷 7.心音 8.自动节律性

9.正常起搏点 10.窦性节律 11.有效不应期 12.体表心电图13.外周阻力 14.动脉血压

15.收缩压 16.舒张压 17.脉压 18.平均动脉压 19.减压反射 20.中心静脉压21.微循环 22.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 23.心力储备 24.动脉脉搏 25.射血分数 26.心指数 四、问答题

1.在心脏的泵血过程中,心腔压力、瓣膜开关、血流方向、心室容积的是如何变化的?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幺作用? 3.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如何?有何特点和意义? 4.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对血压产生影响的? 6.简述降压反射的过程及意义。

7.心脏主要受哪些神经支配?它们对心脏的作用是什幺? 8.简述冠状循环的特点。

9.简述心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 10.简述心肌收缩的特点。 11.简述心力贮备。

12.简述微循环三条途径的生理意义。

13.简述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14.简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15.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五、论述题

1. 试述心脏的泵血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心腔压力、瓣膜开关、血流方向、心室容积的是如何变化的。 2.试述心肌的生理特性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第七章 呼吸系统

一、填空

1.呼吸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呼吸包括 3.吸气肌包括 4.肺活量= + + 5.呼吸系统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6.左肺分____________叶,右肺分____________叶。

7.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和______________ 两 种。

8. 肺位于胸腔内, 两侧,左右各一。肺上部为肺尖,下部为肺底,贴于胸壁肋内面的阔圆隆部,称 。

9.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___________原动力是___________。 10.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11.胸内压在_________可达最大,__________可达最小。 12.气道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 13.气体交换的动力是___________。

14.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_____________。

15.当CO2浓度升高时,呼吸变化为___________。

16.正常呼吸节律是________和__________维持的。

17.呼吸的基本中枢是________________。

18.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更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最正确或最佳答案,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下列哪些肌肉是吸气肌。 ( )

A. 膈肌 B. 腹肌 C. 肋间外肌 D. 肋间内肌 2.胸内负压的生理作用有。 ( )

A.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B. 降低气道阻力

C. 使肺叶保持扩张状态 D. 减少呼吸时胸膜腔容积的变化 3.吸气时 ( )

A. 胸内负压增大 B. 肺内压增大 C.肺泡单位面积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减少 D. 静脉回流量减少 4.能引起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的物质有( ) A.组织胺 B. 5-羟色胺 C. 缓激肽 D. 慢反应物质 5.成对的喉软骨是

A.甲状软骨 B.环状软骨 C.杓状软骨 D.会状软骨 6.气管

A.位于食管的左后方 B.以环状软骨为支架 C.于胸廓上口处分为左、右支气管 D.分为颈部和胸部 7.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

8.对肺扩张反射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E )

A.感受器位于肺泡壁 B.接受肺泡极度缩小时的刺激

C.反射中枢在下丘脑 D.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 E.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9.平静呼唤时,肺内压在下列哪一个时相中低于大气压。 ( C)

A.呼气初 B.呼气末 C.吸气初 D.吸气末 E.停止呼吸时 10.肺内压在下列哪一个时相中等于大气压。 ( E)

A.吸气初和呼气初 B.吸气末和呼气初 C.吸气初和呼气末 D.呼气末和呼气初 E.吸气末和呼气末

11.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 B)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密闭 C.呼气肌收缩 D.吸气肌收缩 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1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B)

A.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B.使肺顺应性增加

C.由肺泡Ⅰ型细胞分泌 D.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 E.覆盖在肺泡内层液泡与肺泡上皮间

13.对气体分压起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 ( E)

A.补吸气量 B.补呼气量 C.深吸气量 D.残气量 E.机能残气量

14.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 ( E)

A.肺通气量增加 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胞通气量不变 D.肺通气量减少 E.肺泡通气量减少

15.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2次/分,则肺泡通气量约为。 ( B) A.3升 B.4升 C.5升 D.6升 E.7升 16.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E)

A.气体的溶解度 B.呼吸膜的面积 C.呼吸膜的通透性 D.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E.气体的分压差

17.体内CO2分压最高的是。 ( E)

A.静脉血液 B.毛细血管血液 C.动脉血液 D.组织液 E.细胞内液 18.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氧解离曲线右移。 ( A)

A.CO张力增高 B.CO张力降低 C.pH值增高 D.温度降低 E.N张力增高

2

2

2

19.呼吸基本节律产生于。 (B)

A.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B.延髓呼吸神经元 C.脑桥呼吸中枢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

20.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感受器接受肺扩张的刺激 B.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

C.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此反射对控制呼吸节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D.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干中 E.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

21. 呼吸道包括( )

A.鼻、咽、喉 B.鼻、咽、喉、气管 C.鼻、咽、喉、气管、食管 D.鼻、咽、喉、支气管 E.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22.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吸气量 B.潮气量+补呼气量 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D.潮气量+余气量 E.潮气量减补吸气量 23.分布于呼吸道内表面的上皮是( )

A.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B. 单层立方上皮

C. 单层柱状上皮 D. 移行上皮 E. 复层扁平上皮

24.CO2在血液中的主要形式是( )

A. H2CO3 B.物理溶解 C.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 NaHCO3 E.以上都不是

25.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的刺激物是( )

+ +

A.血液中的CO2 B.脑脊液中的C C.血液中的HD.脑脊液中的HE.动脉血O2分压降低 26.决定肺内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气体的分压差 B.气体的溶解度 C.气体的分子量 D.气体扩散距离 E.气体扩散面积

27.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

A.呼吸运动 B.肺的扩大和缩小 C.肺内压与大气间压力差 D.胸内负压变化 28.下列因素与胸内负压大小关系不大的是:( )

A.密闭的胸膜腔 B.呼吸运动 C.肺回缩力 D.大气压 29.平静吸气和平静呼气时比较,正确的是:( )

A.肺内压相等 B.胸膜腔内压相等 C.潮气量相等 D.呼吸道阻力相等 30.不参与正常肺回缩力形成的因素是:( ) A.肺的弹性纤维 B.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C.肺泡表面张力 D.胸内负压 31.平静呼气末肺的容量是:( ) A.残气量 B.补吸气量与残气量之和 C.功能残气量 D.补呼气量与潮气量之和 32.肺活量的算式,错误的是:( )

A.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B.肺总量与残气量之差

C.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及潮气量之和 D.补吸气量与功能残气量之和

33.浅快呼吸的肺泡通气量减少是由于:( )

A.潮气量减小 B.无效腔气量增大 C.无效腔气量与潮气量比值增大 D.呼吸频率快 34.决定肺泡和血液间气体交换方向的因素是:( )

A.呼吸膜的通透性 B.膜两侧气体的溶解度 C.肺毛细血管血流方向 D.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35.正常人体内二氧化碳分压最高的是在:( )

A.肺泡气 B.静脉血 C.动脉血 D.组织中

36.下列血中化学因素变化可兴奋呼吸的是:( )

+

A.CO2降低 B.O2轻度降低 C.H浓度降低 D.CO2过高 37.下列变化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的是:( )

A.血中H浓度增加 B.血中CO2分压升高 C.血中O2分压降低 D.脑脊液中H浓度减少

+

+

三 多项选择

1.关于肺通气动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体进出肺是由于大气与肺泡气之间存在着气体分压差的缘故 B.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产生于肺的张缩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 C.肺本身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 D.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E.肺的张缩是由于胸廓的扩大与缩小所引起 2.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吸气时胸锁乳突肌收缩 D.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E.吸气时肋间内肌收缩 3.关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位于延髓内 B.对脑脊液中的O2分压变化敏感

C.对脑脊液中的氢离子变化敏感 D.对血液中的氢离子变化敏感 E.对血液中的氧分压变化敏感

4.呼吸的弹性阻力是指( )。

A.膈肌的弹性回缩力 B,肺的弹性回缩力

C.胸廓的弹性回缩力 D.胸膜的弹性回缩力 E.肋间肌的弹性回缩力 5.下列关于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错误的是( )。 A.推动气体进出肺 B.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C.加速胸腔动脉血流的速度 D.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E.促进肺部的气体交换 6.下列各项哪些属于肺的非呼吸功能( )。

A.防御功能 B.贮血功能 C.分泌功能 D.气体交换功能 E.排泄功能 7. 使通气/血流比值减小的因素是( )。

A.快速深呼吸时 B.屏气时 C.功能余气量增加

D.部分肺泡血流阻塞 E.肺泡更新率减小 8.影响肺部气体交换速率的因素有( )。

A.气体的分压差 B.气体的溶解度 C.气体的分子质量 D.呼吸膜的通透性 E.温度 9.能够增强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因素是( )。

A.02分压增高 B.C02浓度降低 C.温度降低 D.氢离子浓度降低 E.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

10.下列关于呼吸道口径变小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道周围压力下降 B.迷走神经兴奋 C.呼气时 D.胸内压升高 E.吸气时 11.关于血液运输C02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要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B.主要形成碳酸氢钠在红细胞内存在 C. 有少部分的物理溶解形式 D.形成碳酸时不需要任何酶参与 E.在血浆中主要以碳酸氢钾的形式运输 12.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感受器位于肺泡壁上 D.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C.使呼气转为吸气 D.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 E.其生理学意义是防止吸气过度 13.胸内负压的生理作用有:( A C )

A.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B.降低气道阻力

C.使肺叶保持扩张状态 D.减少呼吸时胸膜腔容积的变化 E.是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 14.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正确的是:( A B D E )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 四、是非判断题

1.肺换气指的是外界大气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

2.肺的弹性回缩力主要来源于肺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

3.肺的功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未被呼出的气量。它等于补呼气量减去潮气量。( ) - 4.由于O2和CO2在血液中都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运输,因此二者存在着竞争性抑制现象。( ) 5.呼吸道的通气阻力在呼气时要比吸气时大。( ) 6.肺的顺应性越大,说明肺的弹性阻力减小。( )

7.肺的支气管口径越扩张,吸气的阻力就越小,肺换气的效率就越高。( ) 8. 缺氧刺激对于呼吸中枢产生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

9.当呼吸发生障碍时,由于通气量不足,所以机体首先表现为体内CO2积蓄、排出困难。( ) 10.肺的总容量等于肺活量与功能余气量两者之和。( ) 11.CO2在血液中化学结合运输时,CL转移的意义在于促进红细胞内的碳酸氢根向血浆中扩散。( ) 12.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通气阻力减小。( )

13.机体缺氧可以使呼吸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因此使呼吸运动增强。( ) 14.吸气时,肺内压降低,胸膜腔内负压增大。( )

15.血液的氧容量越大,血液的氧饱和度就越高。( ) 五、名词解释

1.呼吸 2.呼吸运动 3.肺通气 4.肺换气 5.弹性阻力 6.呼吸道阻力 7.无效腔 8.功能余气量 9.肺活量 10.时间肺活量 11.每分通气量 12.最大通气量 13.肺泡通气量 14.氧饱和度 六、问答题

1.红细胞在运输O2和CO2中的作用是什幺?

2.简述O2化学结合过程并说明CO中毒致死的原因。 3.说出CO2、H+浓度升高对呼吸的影响及作用途径。 4. 简述平静呼吸。

5. 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学意义。

6. 简述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7. 比较 PCO升高、[H+]升高和PO下降对呼吸影响的异同点。

2

2

第八章 消化系统

一、填空题

1. 消化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 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小肠平滑肌特有的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 3. 不同性质的食物胃排空的速度是糖________于蛋白质___________于脂肪。 4. 排便反射基本中枢在_______________。

5.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胰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吸收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9. 胃肠激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交感神经系统对胃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1.胃的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和 是消化蛋白质的主要消化酶。

13.消化管壁的组织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肝主要位于________及________,小部分位于________。 15.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二、选择题(在下述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或最佳答案并把其序号填在括号中) 1. 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 A.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 2.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 ) A.Cl B.K C.Na D.HCl 3.下列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唾液 B.胆汁 C.胃液 D.胰液 4.下列无直接消化作用的酶是:( )

A.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脂肪酶 D.肠激酶 5.关于促胃液素作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促进胃液分泌 B.促进胰岛素释放C.促进胆囊收缩 D.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 6.小肠特有的运动方式是:( ) A.紧张性收缩 B.蠕动 C.分节运动 D.集团运动 7.以毛细淋巴管为主要吸收途径的物质是:( ) A.单糖 B.氨基酸 C.脂肪微粒 D.无机盐

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胃液中缺乏 ( )

A.盐酸有关 B.胃蛋白酶有关 C.粘液有关 D.内因子有关 9.关于胃蛋白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壁细胞以酶原的形式分泌 B.由HCl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 C.必须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 D.能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 10.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能够使:( ) A.唾液分泌增多 B.胃液分泌增多 C.胃肠蠕动减弱 D.吞咽困难 11.不属于胃防御功能的是:( )

A.HCl的杀菌作用 B.胃粘膜屏障作用 C.胃排空作用 D.胃粘液屏障作用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呕吐会失酸 B.患肝炎时脂肪消化吸收不良C.腹泻会失碱 D.大肠内的细菌能制造维生素D 13.营养物质被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 ( )

A.十二指肠B.胃C.小肠D.盲肠E.大肠 14.迷走神经兴奋可以引起 ( )

-+

+

A.胃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分泌增多B.消化管的活动减弱 C.胃泌素的分泌减少D.奥迪括约肌收缩 E.促进唾液腺分泌含粘蛋白多的粘稠唾液 15.消化管内含有消化酶最多的部位是:( )

A.口腔 B.胃 C.十二脂肠 D.空肠和回肠

16.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B

A. 结肠 B. 大肠 C. 直肠 D. 阑尾 E. 以上皆不存在 17.进肝门的结构是:( )

A. 肝动脉、肝管

D. 肝动脉、门静脉 18.不属于消化腺的是:C A.舌下腺

B.肝

C.舌扁桃体 D.胰 19.关于牙的描述哪一个是错的 B A.人一生有乳牙与恒牙两套 C.牙颈周围包有牙龈

B.牙可分为牙体、牙颈、牙根三部

D.牙可分三类,即切牙、尖牙、磨牙

B. 门静脉、肝静脉 E. 门静脉、肝管

C. 肝动脉、肝总管

20.小肠分节运动的主要作用是( )

A.快速推进食糜从小肠上段向下段运行 B.使食糜存留时间延长,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C.将食糜从十二指肠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 D.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消化的进行 E.减少食糜与肠粘膜接触的机会,以加强食糜的推进 21.合成、分泌盐酸的是( )

A.主细胞 B.壁细胞 C.上皮细胞 D.颈粘液细胞 22.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 肝细胞 B. 肝索 C. 肝小叶 D. 肝门管区 E. 肝血窦 23.小肠的分节运动主要发生在( )

A.十二指肠 B.空肠 C.有食糜的肠管 D.无食糜的肠管 E.小肠末端 24.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关系密切的成分是( )

A.胆固醇 B.卵磷脂 C.胆色素 D.胆盐 E.脂肪酸 三、多项选择题(其中一个答案选错或者是漏选,该题即不得分)

1.位于消化管外的消化腺是( )。

A. 肝 B.胰腺 C.大肠腺 D.大唾液腺 E.小肠腺 2,机械消化的作用是( )。

A. 磨碎食物 B.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C.将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D.使食物在消化管内移动 E.以上均对

3.关于平滑肌的生理学特性,正确的是( )。

A. 对电刺激很敏感 B.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C. 比骨骼肌的兴奋性低、收缩速度慢 D.有自发的节律性运动 E.具有紧张性 4.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细胞静息电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内正、外负的跨膜电位 B.为K+的平衡电位 C. 少量Cl-向外扩散对静息电位有一定的影响

D.少量Na+向内扩散也对静息电位产生影响 E.静息电位数值常处于变化之中 5.关于平滑肌细胞的慢波和动作电位,正确的是( )。 A.慢波是消化道纵行肌细胞产生的

B.慢波的形成可能与生电钠泵周期性活动有关 C.慢波电位可在平滑肌细胞间传播 D.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的

E.动作电位形成中,内向流动的正离子主要是h2’ 6.消化液的功能是( )。

A. 分解食物 B.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 C.稀释食物、使其变成等渗,利于吸收 D.保护消化道黏膜免受物理性损伤 E.能杀灭食物中的微生物

7.关于支配消化器官的交感神经,正确的是( )。 A. 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 B.在腹腔中的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

C.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D.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胃肠运动 E.交感神经兴奋,唾液腺分泌增加

8.有关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正确的是( )。 A. 促进唾液腺分泌 B.是胃容受性舒张的传出神经 C.促进小肠的运动 D.促进胰腺的分泌

E.刺激迷走神经,胆汁分泌增加 9.有关壁内神经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包括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

B.从功能上可将神经丛神经元分为感觉、运动和中间神经元 C.黏膜下神经丛可调节腺细胞的分泌 D.肌间神经丛主要影响消化管的运动

E.壁内神经丛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10.有关消化腺细胞的分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血液中摄取原料 B.在细胞内合成分泌物

C. 所有分泌物都是消化酶 D.酶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 E.消化腺细胞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11.胃肠激素的作用是( )。

A.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B.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

C. 调节消化道的运动 D.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 E.以上均对

12.关于胃液分泌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对头面部感受器的刺激引起大量的胃液分泌 B.条件反射是引起头期胃液分泌的惟一机制 C.胃期胃液分泌是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调节的 D.食糜进入小肠后可抑制胃液的分泌

E.胃泌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一

13.有关胃黏膜的自身防御机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胃黏膜分泌的黏液和HCO3—防止H+和酶的侵蚀 B.胃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阻止离子渗透 C.胃黏膜血流丰富可及时带走渗入的有害物质

D.体内细胞合成的前列腺素等物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