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场名称 ★成因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 秘鲁渔场 沿岸的上升补偿流把底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形成条件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②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
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课本P69~70)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①水平运动(为主):形成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垂直运动(为辅):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分布 普遍 能 量 来 源 侵 蚀 作 用 搬运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柱、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柱 流水搬运 泥石流 风力搬运 沙尘暴 13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滨海地带 太湿润、半湿润地区 阳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
作用 堆积作用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洪积沉积物颗粒平原、河漫滩平原、大的先沉三角洲) 积,颗粒小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沙丘 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海浪堆积 海滨沙滩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辐射 滨海地带 ★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滨海地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④ 岩浆 ④①岩冷却凝固
① ④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岩浆岩 变质岩 ③变质作用 ③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② ③ ②沉积岩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褶皱山和断块山 地质构造 背斜 判 断 方 法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图示 岩层上拱 中心老两翼新 褶皱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断层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水平位移:形成裂谷; 垂直位移: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地 貌 类 型 未侵蚀地貌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易被侵蚀成谷地 坚硬不易被侵蚀 14
图示 河平原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碰 撞 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裂谷、海洋和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 巨大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海沟、海岸山脉、岛弧 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 消亡边界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 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5.火山 岩浆活动与地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平衡功能 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③物种平衡 15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 定义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 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 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 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 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主要成因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 ★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 低纬的高山地区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