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下载本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人民在从事民族生活生产中产生的,是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的体现,基本依靠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到现在,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人类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创造力。因此,从各个方面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介绍 精神价值的体现 独特性 活态性 民族性 正文:非物质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劳动、智慧的结晶,它以一种非物质的形式使祖先文明得以保护和传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尤其在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风格类型多种多样,分布与发展也各具特色,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侗族的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这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而有些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至,也使得这些民族文化以原生态的形式保存下来,每次接触它们,都能让人产生返璞归真的感觉。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五大类: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人类一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的代表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发展的活化石。它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每两年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为了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我国设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同时,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庞朴说: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的大厦。在我看来,这些文化遗产正是这既定的稳固的地基,正待我们去好好勘察,从而建立更加稳固的文化大厦。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和民族性。下面我将就这几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

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例如,剪纸艺术既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特有的一种艺术样式,也是民间流行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其独特性足以令世人叹为观止。就民间剪纸艺术来说,剪纸艺术有很普遍的用途,或用于日常的装饰,或用于节日的庆贺。但剪纸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充满了丰富的意义,是中国人特有的祈福和祝福的方式,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独特的传统的因素、某种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如果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了特定民族的独特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得以延续到命脉和源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强调了文化记忆的重要性:“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同时,民族记忆又是同传统深刻地联系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独特的民族记忆,而记忆却又是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极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因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此外,这种独特性还必须与独一无二的创造力相联系。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

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其价值并非主要通过物质形态体现出来,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有的需要借助于行动才能展示出来;有点需要通过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创造和传承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传承都需要语言和行为,都是动态的过程。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说,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类型都是在动态的表现中完成的;图腾崇拜、巫术、民俗、节庆等仪式的表现也都是动态的过程;器物、器具的制作技艺也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表现的。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还表现中如有的学者所说的“灵魂”,即“创生并传承她的那个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它表现中非物质遗产的价值、存在形态和特性等方面:“非物质文化作为民族(社群)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主体(社群民众)的实际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活动;如果离开这种活动,其生命便无法实现。发展地看,还指它的变化。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总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性。”

2.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

每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都会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所保留和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团结、巩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是民族凝聚力、社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鲜活体现,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的寄托;不同民族所创造、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渗透在这些民族广大民众的骨肉血脉之中,融化到他们日常衣食住行之中的民族共有共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量的民族文化传统,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发挥其强大的民族共识、社会认同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对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

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我们欣然接受现代各种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是当代的青年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