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 学霸讨论组工作室 - 图文 下载本文

1地震动的三要素 P11

幅值(常用峰值),频谱,持时,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幅值-地震动强度特性 频谱-地震动周期分布特征

持时-地震动循环作用强度的强弱

2在抗震设防烈度标准中,建筑工程有哪几个类别?P18 分为4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 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 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要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教学用房)。

3标准设防类 除124条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 指是永生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3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0

建筑抗震设计主要内涵包括场地选择,建筑体型,结构布置结构体系,抗震防线,强度刚度均衡,连接与非结构构件等许多方面。

1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2 建筑的平立面设计简单合理,竖向体型应力求规则均匀,避免过大外挑内收,符合一定高宽比要求。

3 结构材料与结构体系的选择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力求对称,竖向布置应使其刚度强度变化均匀,避免出现薄弱层,尽可能降低房屋重心。

4多道抗震防线对抗震结构是必要的。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建被强震破坏后,第二第三道接替抵挡冲击,保证建筑最低安全,免于倒塌。

5 在确定建筑结构时,需要在结构刚度承载力及延性之间寻求一种较好的匹配关系。 6 根据历次地震中的宏观震害经验,妥善处理非结构构件,以减轻震害,提高抗震可靠度。

4 地震波的类型P10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介质内部传播,面波-介质表面附近传播,次声波。 体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夫波。 传播速度:纵>横>面

5求解自振频率和振型的方法P37-38

(具体步骤和公式3.38-3.42,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子内容中,考法不明。) 首先需要知道各个振型及其对应的自振周期,

再根据多自由度弹性体系运动方程求解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动力特征值方程(或体系频率方程):|[K]-ω2[M]|=0 得到n个根,即体系的n个自振频率。

带回([K]-ω2[M]){K}=0 即可求出体系振型。(ω2为未知量自振频率,[K]——体系质量矩阵,[M]——体系刚度矩阵)

6抗震设防烈度: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P14

7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度量。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是固定的。与烈度区别。P3

8、什么是罕遇地震、多遇地震?(P15) 【抗震规范】规定:

多遇地震(小震)为50年超越概率为63.2%的地震影响水平,相当于重现期为50年; 设防烈度地震(中震)为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影响水平,相当于重现期为475年; 罕遇地震(大震)为50年超越概率为2% - 3%的地震影响水平,相当于重现期为1642——2475年。

9、什么是地震影响系数?什么是地震系数?(34)

为了便于计算,我国【抗震规范】采用地震影响系数α与体系自振周期T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α即相当于重力加速度g的单质点绝对加速度。

地震系数是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以K表示,是确定地震烈度的一个定量指标。

10、建筑抗震设防目标是什么?怎么去实现?有哪些设计方法?(P15-16)

我国采取两阶段设计方法实现建筑抗震设防的三水准要求,其目的在于实现三水准的设防目标。

(1)第一阶段设计

基于多遇地震作用进行的强度和变形验算以及抗震措施。设计内容主要有:

① 按多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效应,包括内力及变形;

② 采用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并采取抗震措施;

③ 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性变形验算; ④ 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

其中,第①—③ 旨在实现第一水准和第二水准的设防目标,第4则用于实现第二水准及第三水准的设防目标。 (2)第二阶段设计

基于罕遇地震作用进行的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设计内容为: ① 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塑性变形计算;

② 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鉴于工程经验和第二阶段设计的复杂性等因素,大多数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和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除第一阶段设计外尚需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

11、什么是D值法?(P100)

D值法,柱的抗侧移刚度不但与柱的线刚度和层高有关,而且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另外,柱的反弯点高度也与梁柱线刚度比、上下层横梁的线刚度比,上下层层高的变化等因素有关。日本武藤清教授在分析了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反弯点法中柱的抗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柱的抗侧移刚度以D表示,故此法又称“D值法”,也称为修正反弯点法。

12、什么是砂土液化?(P77)

地震时,饱和松散的疏松粉、细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由于孔隙水压力上升,有效应力减小所导致的砂土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现象。

13、哪些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P87)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① 砌体房屋和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房屋; ② 7度和8度时的下列建筑: a. 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b. 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

c. 基础荷载与b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

14、引起结构扭转振动的原因?(P52)

引起结构扭转振动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地震动本身是多维运动,除了沿两个水平方向的地震动平动分量外,还包括绕地面竖轴扭转分量,但由于目前缺乏地震动扭转分量的强震记录,因而由该原因引起的扭转效应还难于确定;

二是为满足建筑外观多样化和功能上的要求,结构平立面往往复杂、不均匀、不规则、不对称,即结构平面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的不重合(即存在偏心),将导致水平地震下结构的扭转振动,对结构抗震不利。

15、三个地震水准P15

三个地震水准(小震、中震、大震)用以反映同一个地区可能遭受的地震影响的强度和频度水平。《抗震规范》规定:

多遇地震(小震)为50年超越概率为63.2%的地震影响水平,相当于重现期为50年; 设防烈度地震(中震)为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影响水平,相当于重现期为475年;

罕遇地震(大震)为50年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影响水平,相当于重现期为1642年-2475年。

16、抗震设防三水准P13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或称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或称中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或称大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7、设计地震的分组P35

设计地震分组实际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它是一个和场地特征周期与峰值加速度有关的参量(来自百度百科)。书上见表3.5.

18、按照抗震规范所指出来的场地设计类别分为哪4类(根据什么分)P32

我国《抗震规范》根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这两个指标,将建筑场地类别按表划分为I、II、III和IV4类。其中Ⅰ类分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两个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