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下载本文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在反复阅读基础上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而后分组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情感。通过对学过的相关内容的复习,以及学生自主积累的补充,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本单元学习专题是爱国情怀。学习本课帮助学生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思乡情,学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质朴平淡感情真挚醇厚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是一个人?一首诗?还是一件事

情?

2.一起走进课文,跟随季羡林看看她眼中的月亮,和他心中对月亮的“明月”情结。

3.走近作者:

季羡林:中国语言文学价、翻译家、作家,国学大师。 作品:《五卷书》《天竺心影》《朗润集》等。2.出示词语“糟糕”和“精彩”,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4.出示课题,交流“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一)默读课文前面的自读提示,把课文读通顺,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感悟作者的思念和牵挂。

(二)认读生字。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

(出示文本信息)

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莱 垠 顷 峨 燕 缀 要求:字正腔圆、一板一眼,试着组词识记生字。 教师指导个别读音。

2.展示词语,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 3.学习多音字“燕”。 三、感知理解 (一)朗读感知。

默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本课的主题吗?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句子: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预设:激起共鸣,层层递进,点明主旨。 (二)活动激趣。

1.活动设计:飞花令——月。 预设: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完成文章的感知。 提示:朗读课文;经历和往事;谈感受和体会。 四、品读月亮 1.小组合作交流: 指导提示: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预设一:故乡的月。 预设二:他乡的月。

(2)月与山相依相伴。

预设:山高月小、三潭映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月与水相映成趣。 提问:水里的月是怎样的? 出示句子: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4)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故乡的月在天水之间澄澈、美丽。 2.默读课文,合作回答问题。 小组交流:

(1)作者到过哪些地方? 预设:济南、欧洲等。

(2)这些地方的月亮是怎样的? 预设:精美绝伦的。

(3)作者最喜欢哪里的月亮啊? 预设?:喜欢家乡的。 (4)说一说你的依据是什么? 五、合作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作者对家乡的月的牵挂。

2.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文章里最打动你的是哪些句子?

3.讨论:为什么作者只挂念故乡的小月亮?

提示预设:故乡养育了他,给了他快乐的童年,是他精神的寄托。 4.思乡诗接龙: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3)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六、课堂拓展

先自己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预设:有没有一种事物能让你联想到故乡?想起它,又有哪些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