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 下载本文

一、县域发展条件分析

二、评价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况(上轮未开展的,就结合实际),这几年的效益。 1、 统计截止2010年底,通过整治补充的耕地数量(要具体数据),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

分析上轮规划期间(或近几年)补充的耕地质量是否有所提高(这个要求真实的情况)。分析上轮规划期间(或近几年)土地整治对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 分析上轮规划期间(或近几年)土地整治活动对土地利用结构是否起到了优化作用;对

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分析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要数据,截止2010年底)。是否促进了城乡良性互动、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3、 分析上轮规划的实施是否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是否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

发展,分析通过村庄整治后农村的面貌、住房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程度。

4、分析上轮规划期间是否采取了土地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矿山复垦等有效措施(如果采取了措施,有哪些)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三、开展调查分析(每个乡镇,调查每个村的情况,) (一)、基本农田调查:对调查单元内的基本农田数量和分布、耕地质量等级、坡度、基础设施条件、水资源情况等进行调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增加基本农田土地权属、经营方式、农作物种植情况、投入产出、集中连片性等调查)。 乡镇名称: 田块 面村名 积 坡度 农村道路 水利设施 水资源 周边是否有水源地 其他限制备注 条件 平整 配套 完好 配套 完好 保障程度 程度 程度 程度 程度 程度 合计 注:程度分为好/中/差。 (二)土地整治潜力调查 1、农用地整治调查:以乡(镇)为单位,计算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图上不同地貌的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其他农用地等规模,再扣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内的耕地图斑和已实施过农用地整治的区域,即为该乡(镇)农用地整治规模。

乡镇名称: 单位:公顷,% 村名 合计 可整治面积 新增耕地系数 可补充耕地面积 整治意愿 注:表中调查项目可根据需要和可获得性自行调整。 基础设施状况:主要指道路通达度、灌排设施等。

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以乡(镇)为单位,计算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图上特殊地和村庄用地规模,再扣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城镇建设用地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图斑面积和已重建农村居民点面积,即得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 序号 乡镇名称 农村居民点总面积 备注 还应调查乡(镇)各自然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闲置土地面积、户数、人口、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当地宅基地标准及村镇规划对该村的安排,为确定农村建设整治潜力的空间分布服务。 乡镇名称:

人口自然人口数序号 村名 增长率(人) (‰) 户数 户均用地 人均用地 闲置土地面整治意愿 22(户) (m/户) (m/人) 积(公顷) 注:此项调查目的是为选择农村建设整治项目提供依据。因此,调查应该具有针对性,如选 择规模和人均、户均用地面积较大,集聚程度较低的村庄。 3、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危旧房区、工业用地区、“城中村”)。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通常选择典型调查方式,重点调查现状及规划的人口、人均用地、容积率等信息,调查规划布局设想、闲置低效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分布,以及中心城区的“旧城镇”、“城中村”规模和分布。 乡镇/中心城区 城镇人口 现状 规划 人均用地 现状 规划 容积率 现状 规划 闲置低效规划布用地面积 局设想 (注:调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潜力时注重参考建设部门的拆迁计划) 3、 土地复垦潜力调查:(全面调查)

调查对象:露天采矿、挖沙取土、烧制砖瓦、工程建设等挖损地,地下采矿、工程建设挖空后形成的地表塌陷地,排放废石、废渣、矸石、尾矿、粉煤灰和垃圾等压占地,自然灾害损毁地及其他可复垦的废弃地。 乡镇名称:

图图序面积 坡有效土层厚土壤 幅斑号 (公顷) 度 度(厘米) 质地 号 号 复垦补充耕新增水源保适宜复垦面地面积 耕地系障情况 积(公顷) (公顷) 数 注:对已编制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专项规划的地区,调查时注意与该规划的衔接。

5、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析(全面调查):

以乡(镇)为单位,计算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图上自然保留地规模,再扣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内的未利用地图斑面积和已开发的未利用地面积,即得出未利用地开发规模。 乡镇名称: 图图面积有效土层序坡土壤幅斑(公厚度 号 度 质地 号 号 顷) (厘米) 水源保障情况 适宜开发面积(公顷) 开发增加耕地面积 (公顷) 增加耕地系数 注:表中调查项目可根据需要和可获得性自行调整。 (三)、经济社会条件调查:

经济社会条件分析应充分利用各类调查、统计资料,以乡(镇)为单元,重点分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地方政府和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群众的整治意愿等。 乡镇名称 人口 农村人口 城镇人口 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 基础设施状况 公共服务整治意愿 设施状况 四、土地整治潜力测算 (1)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①数量潜力测算 ②质量潜力测算 ③潜力分级

(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①潜力测算 ②潜力分级

(3)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①潜力测算 ②潜力汇总

(4)土地复垦潜力测算 ①适应性评价 ②潜力测算 ③潜力分级

(5)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测算 ①适应性评价 ②潜力测算 ③潜力分级

五、重点课题研究

(一)土地整治潜力测算研究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研究主要包括土地整治现状分析、整治潜力测算、测算结果分析、确定土地整治近期规划目标、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和整治项目安排、土地整治措施的建议等内容。

(1) 土地整治现状分析

对近几年区域内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各整治类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

根据各地区收集的资料及地区特点选择不同的测算方法对区域内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土地开发潜力分别进行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汇总。 (3) 测算结果分析

根据潜力测算结果,对区域内的各类型土地整治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建立潜力等级综合评价指标,以乡(镇)行政单元为单位,划分土地整治潜力等级。 (4) 确定土地整治近期规划目标

根据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各区域土地整治目标,结合潜力测算结果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目标,确定高标基本农田整治规模及各种土地整治类型补充耕地规模等。

(5) 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和整治项目安排

依据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各市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按照土地整治基础条件好并具备一定规模、分布相对集中、 因地制宜、综合整治、 预期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等原则,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依据市级整治规划分解的整治任务和各县(市、区)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按照土地整治基础条件好并具备一定规模、分布相对集中、预期效益明显且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 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等原则,落实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6)土地整治措施的建议

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等,从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方面提出各地土地整治措施的建议。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编制阶段性建设计划或年度建设计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分析、基本农田现状分析、明确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明确基本农田建设内容、建设资金估算及保障措施的制定等。 (1)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分析 ①应用年度卫星遥感影像、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等基础数据,查明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耕地质量等级等。

②开展建设区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调查,全面查清建设区内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农业种植结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③开展权属调查,查清建设区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与数量,明确区内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或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数量、位置和界线,为开展权属调整提供依据。 (2)基本农田现状分析

①对区域内耕地与基本农田比例、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质量等级及区域分布情况进行说明,并对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状况进行评估。对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的基本农田状况应重点进行说明。

②对截止2011 年底各区域的土地整治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已竣工验收项目的总个数、整治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投资金额及信息报备等进行说明。 ③在开展调查统计、将2011 年底前的已验收整治规模进行扣除的基础上,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改造”和“需要全面整治”等三类不同情况,说明各类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潜力和区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