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变化了,基础方言可能更换。
共同语引导各地方言向自己靠拢,靠拢程度大小取决于社会统一趋向力在各地的大小。
·语言融合(语言替代):生活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中(必要条件)的两个民族的语言,其中一种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另一种语言则逐渐失去自己的本质而逐渐死亡。对于失去自己语言的一方来看,发生了语言换用。
哪种语言保留下来成为胜利者,取决于哪一方在经济文化方面处于先进地位,政治地位的高低不起作用。
消亡语言的少数词汇和发音特点保留在胜利者的语言中,这些痕迹称作该语言的“底层” ·语言的混合
洋泾滨(三点水+兵)(英语pidgin,音译“皮钦语”):在某些与外族人接触较多的地区(通商口岸、旅游点等)使用的、夹杂两种语言特点的、简化的、专门用于两族间交际的语言。不作为母语传授 混合语(英语creole,克里奥耳语):混有两种以上语言的特点,已成为某一地区所有人民的共同交际语并作为母语传授的语言。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五屯话,是典型的汉藏混和语,使用者约2000人。
第六节:语言与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表达媒介:作用与视觉的图形;语言的表达媒介:声音
·文字的基本条件:文字书写的语篇能还原为语言的有声话语;能够表达出话语中所出现的语言符号(语素或词)和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
·字符:数量有限的形体最小单元,也就是最小的文字单位。字符是有区别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语素或词)的作用,但不直接表达语言符号的文字单位。
·英文、俄文、阿拉伯文等文字中的字符,传统上叫做字母。字母只与语言中的音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直接与语言的义发生关系。
·汉字不是汉文的最小单位。汉文的字符是信息处理界所说的“字元”或“字根”
声符:汉字中与“音”有联系的部分;形符:汉字中与“义”有关系的部分。声符、形符大多是字符。
·英文中,字母的上一级单位为“文字词”(orthographic word)
汉文字符组成上一级单位——汉字。汉字大多代表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9
英语的文字词和汉文的字的共同特点是即表音又表义,以形体直接代表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共有形、音、义三要素。 ·文字的分类
根据最小文字单位与语言符号的关系,全世界文字可分为表音文字(音位文字、辅音文字、音节文字)和意音文字。 汉文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从较大的文字单位与语言符号的关系看,汉文的基本单位——汉字,又称作“语素-音节文字”。
·记事图画和文字的根本区别:文字通过语言表达意义,图画通过对现实的直接摹画表达意义。
成为文字的必要条件:文字记录的语篇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离散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与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当;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音义不变;小图形做线性排列,图形排列的次序能够表达语流中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
·成熟的、独立产生的古文字系统: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古文字;中国甲骨文;美洲玛雅文。
·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之间可以是完全约定的关系。 1.文字与语言相对独立。
2.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类型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中东地区语言:辅音文字;汉语:语素-音节文字;日语:音节文字
? 第三章:汉语言文字学(22%)
第一节:古代汉语
·汉语语音以音节为单位,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声调
·反切:古代用两个汉字拼切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如:东,德红切。东叫被切字,德叫反切上字,红叫反切下字。
反切上字与被切字有双声关系,反切下字与被切字有叠韵关系。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这样拼出来的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音和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的反切 如:公,古红切 类隔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不同的反切 如,眉,武悲切 古代没有轻唇音和舍上音。
·传统音韵学称声母为字母,又称声纽,纽。字母根据梵文的体文创立的。 ·守温三十字母:唐末和尚守温根据梵文体文创立了一套表示汉字声母的字母,共三十个。
唇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牙音、齿音(齿头音、正齿音)、喉音 ·传统三十六字母:宋代
10
·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传统音韵学把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成为五音。
五音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即成七音。 唇音(重唇、轻唇)、舌音(舌头、舍上)、牙音、齿音(齿头、正齿)、喉音,半舌、半齿合为舌齿音,称九音
·音韵学上根据发音方法,把声母分为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两类
·韵母:由韵头(又叫介音)、韵腹(又叫主要元音)、韵尾组成 韵:不包括韵头,而包括声调。凡韵腹、韵尾、声调相同就叫同韵
韵目:韵书中,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用一个汉字标识,这个字叫做韵目 韵类: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表示一韵中的不同韵母。韵类和韵相比,要区分韵头;与韵母相比,要区分声调。
韵部:即不区分韵头,又不区分声调,只要韵腹、韵尾相同就属于一个韵部
·阴声韵:传统音韵学把韵尾是元音或没有韵尾的称为阳声韵 阳声韵:把韵尾是鼻音的称为阳声韵 入声韵:韵尾是塞音的称为入声韵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在语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转入称作阴阳对转,这种转化的前提是主要元音相同;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内部各韵之间的转化叫做旁转。
·宋代朱熹明确提出“叶音”说,认为古今读音相同,只是《诗经》作者用韵随便该读而已。叶音说是违背历史发展的错误说法。 明代学者陈第对叶音说提出批判,认为古今音是不同的,《诗经》本来是押韵的,后来不押韵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为上古音研究指明了方向。 ·清初学者顾炎武建立上古韵部系统, 把上古韵部分为十部。 ·音韵学上把主张阴阳二分者(入声韵不独立),成为考古派,如江永、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张炳麟;主张阴阳入三分者(入声韵独立)称为审音派,如戴震、黄侃。
·王力的上古三十韵部:早年考古派,晚年审音派 王力的上古三十三声母
·建立上古韵部的方法:根据《诗经》等先秦韵文押韵系联归纳出来;根据字的谐声偏旁归纳。而者矛盾时,以前者为准。
·上古声母研究取得较大成绩的有:钱大昕、章炳麟、黄侃、曾运乾 清朝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古代第一部韵书是曹魏时李登的《声类》
隋初陆法言《切韵》→唐人孙愐的《唐韵》→北宋年间《广韵》(大宋重修广韵) ·《广韵》共分206个韵,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
11
《广韵》的性质:《广韵》以隋唐中原音为基础又兼收前代和方言的语音。反映中古时代的语音,可以用它上推上古音,也可以用来考察现代方言,因此是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韵书。(《广韵》是《切韵》系韵书,研究《广韵》的性质,实际上就是研究《切韵》的性质。)
《广韵》的声韵系统:有声类51类,声母35母,韵类293类,韵母142母 ·平水韵:指南宋时期江北平水刘渊编写的一部韵书《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一说是金人王文郁早刘渊25年编成的《平水新刊韵略》(106韵)。
作为诗韵的平水韵是106韵。平水韵一直是作诗用韵的标准。
·近体诗:指在唐代形成的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主要包括绝句、律诗。
绝句每首4句,律诗每首8句,超过8句叫排律。律诗每2句为一联,共4联,其名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或取前两联,或取后两联,或取首尾两联,或取中间两联。每句5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或律诗,每句7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或律诗。
·近体诗用韵要求:1.除首句入韵外,一般都是隔句入韵;2.一般用平声韵;3.不能出韵,韵脚(句尾押韵的字)只能用同一个韵的字,不能用邻韵的字。唐代没有平水韵
·平仄:四声中平声叫平;上、去、入声叫仄。近体诗平仄规律特点:平仄相间
四种句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在平前加两个仄,在仄前加两个平
·黏对:近体诗四种句式根据对的原则组成律联。所谓对,是指一联中平仄要相对,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四字(七言是二四六字)。
每联之间根据黏的规则组成律诗。所谓黏,即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平仄基本相同。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四字(七言则是二四六字)一定要相同。凡不合黏对规则的叫失黏,失对。 ·犯孤平:“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也就是说另一个字用了仄声,叫犯孤平。凡违背了平仄规律的句子叫拗句,拗句可在本句或对句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来补救,叫做救,合称为拗救。 犯了孤平必须救。
·对仗:近体诗对仗一般在颔联、颈联,首联、尾联对仗较少。
宽对:对仗的两个词词性相同,但不严格,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动词与副词等都可以构成对仗。 工对:对仗的两个词除了词性相同外,还要在同一大类中属同一小类。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