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棹洛阳人⑷,残钟广陵树⑸。 今朝此为别⑹,何处还相遇⑺? 世事波上舟⑻,沿洄安得住⑼!
【词句注释】
⑴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⑵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⑶泛泛:行船漂浮。 ⑷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⑸“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⑹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⑷还:再。⑻世事:世上的事
⑼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代宗至德宗时期,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他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有《韦苏州集》。 【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
13
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3分)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1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1分) 二: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4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9.【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① 【宋】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②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苏苏州西南。苕溪:指湖州。②吴宫:春秋时吴国宫殿遗址。
(1)一、二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诗的三、四两句和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都写梅花,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清幽、冷寂、迷蒙。(各1分,共2分,答出其中两个给满分,意思相近即给分。)
(2)王诗以“不是雪”和“暗香”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含蓄地写出了梅花的纯净洁白和清香,以“遥知”来表现梅花清香的悠远,其笔下之梅香色俱佳。姜夔笔下之梅深藏在竹林之中,只闻其香不见其形,以“一夜”和“过”表现了梅花清香的悠远绵长,更添朦胧之美。(王诗分析1分,姜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15
二:
(1)赏析首句“细草穿沙雪半销”的妙处。(4分)
(2)全诗重点写了梅花这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4分) 答案:
(1)雪融化了一半,细草从沙土里露出了头。(2分)运用了细节描写,预报早春,点明了时令。(2分)
(2)夜色掩映,竹树掩映,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形态,而是写了梅花的香气。(紧扣题目中的“除夜”这一特定时间,不写梅花形态,只写梅花香气)(2分)以虚写实。(2分) 赏析:
绍熙二年(1191)冬,姜夔告别石湖别墅,除夕之夜乘舟归苕溪。落拓游子漂无定所,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姜夔心中始终怀着深深的落寞和孤寂,表面的热闹消隐后这种心境更无处遁形。 归途中,夜色苍茫,四野幽?,寒气袭人,诗人不禁心绪如潮,写下了这十首七绝。宋陈 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石湖范致能尤爱其诗,杨诚斋亦爱赏之,赏其《岁除舟行十绝 》 ,以为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即谓这十首诗构思精心细密,格调谐婉高秀 。
其一极具萧散简远之神。细草、沙地、吴宫、烟水、梅花、竹丛、石桥,建构出一个幽冷、 萧索 、缥缈的世界,人的灵魂似乎随着迢迢的流水、飘浮的暗香徜徉。写梅花遗貌得神,画图难足。清刘熙载《艺概》云:“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 在花则梅也。”此诗写梅亦如是。结句畅达悠扬。清幽冷寂的氛围中,愈能体味姜夔何以“ 体貌清莹,望之若神仙中人”(张羽《白石道人传》)。
这首诗平易浅显,韵味华美。作者用极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写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时,沿途所见的幽雅景致。当时,作者在除夕的晚上,与好友分手,兴高采烈地乘船归回居地,心情是比较欢快的。因此,所作也比较轻松活泼。首句“细草穿沙雪半消”,点明时在除夕,是冬去春来,雪半消、草发芽的季节。这写是途中所见的近景。二句“吴宫烟冷水迢迢”是写远景。小舟疾驶,那高大华丽的吴宫,被茫茫雾气笼罩,渐渐隐没在远处。三句转写眼前,“梅花竹里无人见”。轻疾的小舟,路过高洁、清雅、傲气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种乐趣。四句以“一夜吹香过石桥”作结,“一夜香”既与上句“梅花”衔接,又启句中“过石桥”。至此,把诗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来。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16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