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实行法治,防止人治 D. 权力平等,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小受制约、不受监督的”可知雅典人主张依据法律对权力进行制约,实行法治,故选C项;雅典人主张实行法制的目的是制约权力,而不是杜绝人情,故排除A项;古代雅典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也没有实行社会契约,B、D项不符合古代雅典的史实,故排除。
10.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
A. 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 B.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 中央行政体系不断调整 D. 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17、18 世纪议会通过的法律逐渐上升,说明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逐渐提高,说明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故A项正确;表格不能说明国王与议会矛盾日益激化,故B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是议会立法增多,不能说明中央行政体系不断增加,故C错误;材料说明议会通过法令的增多,不能说明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故D项错误。
11.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西方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一变化 A.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B.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 C. 体现了科技革命的成就 D.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分析,西方服饰经历了从体现宗教关系到日益突出功能性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了西方服饰的这种变化,故D项正确,AC项错误;宗教改革仍然以宗教为信仰,故B项错误。
点睛:材料“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反映出服饰的改变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12.读下图
1901~199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
(注:图中每组柱状图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从中可以看出 A. 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 B. 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C. 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1901—1925年间的史实,故排除A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926年后,美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数量不断增加,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说明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故选B项;表格内容无法体现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故排除C项;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的说法不符合1926年后的史实,故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
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3)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1)相同: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
不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英国,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
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
(2)作用: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而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启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解析】
(1)第一小问,关于相同之处,根据材料 “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 “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出现以蓄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等信息可从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第二小问,关于不同之处,可从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方面回答中国的农业技术;可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关于原因,中国和英国方面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政府政策等方面思考。
(2)关于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未突破旧体制框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方面回答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可从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关于启示,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回答启示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4月12日,被誉为“永不沉没的轮船”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导致1500余人丧生,这是和平时期最为惨重的的海难。1997年,美国导演詹姆·卡梅隆将其改编成电影上映,引起世界的巨大轰动。电影梗概如下:
1902年,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与美国美国国际海运公司合并,为了在与对手英国卡纳德航运公司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建造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轮船——泰坦尼克号。它耗费巨量钢铁,长269米,宽28米,高32米,以蒸汽机为动力,首航从英国南安普顿至美国纽约。没落的贵族女露丝随其依靠钢铁制造大发横财的新贵未婚夫搭乘该船前往美国。船上还有来自欧洲各国怀着美国梦的各阶层的人们,其中就有穷画家杰克。露丝与杰克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他们亲眼目睹了轮船撞上冰山。在无力回天之时,船长向周边船只发出无线电求救。此时,泰坦尼克号上一片混乱,危急之中,有遵循“妇孺优先”的善良与高贵,也有着“金钱至上”的丑恶与卑劣。最后,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露丝,自己则在冰海中被冻死。
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