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A. 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 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 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 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答案】A 【解析】

铁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采用铁农具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不同,因此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有早晚之分,即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反映冶铸技术的进步情况,没有涉及牛耕的工作方法,排除C、D项。

2.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有利于避免地方割据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应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前部分成书于元末明初,3.罗尔纲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水浒传》

后部分成书于明中叶。有此判断的原因之一,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由“替天行道救生民”转变为“替天行道存忠义”。由此可知

A. 史家对史料的解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B. 只有大量的考证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C. 理性判断与解释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 D. 历史研究的深入唯有依赖丰富的史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尔纲先生依据《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变化来考证《水浒传》前后两部分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这属于对历史的理性判断与解释,有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故选C项;材料中罗尔纲先生的解读属于对历史的理性解释与判断,不能体现其强烈的主观色彩,排除A项;大量考证能证实历史,但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判断也能接近历史真实,排除B项;丰富的史料能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但理性解释也能推动历史研究,排除D项。

4.《孝经》是闸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垮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A.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 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 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 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D选项符合题意。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A选项排除。儒学地位的强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B选项排除。《孝经》

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C选项排除。

【点睛】从汉朝开始,儒学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他的依赖程度也愈大。为了统治帝国,维系王朝的需要,历代君主无不尊崇儒学,以儒学治天下。

5.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如“华商请办铁路,集股以华股获占多数”,“附搭洋股,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洋商请办铁路,无论集股若干,总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随时照原价附股”。由此可知该章程 A. 便利列强资本输出 B. 主张铁路国有 C. 不利民营铁路发展 D. 利于救亡图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清末改革中对于铁路的发展控股要求华商必须占一定股份,从而有利于民营铁路发展,对于外来侵略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救亡图存,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抵制外国侵略,不利于外国资本输出,A错误;材料不是主张铁路国有政策,B错误;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民营铁路发展,C错误。

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中国,胡适是实用主义的主将,他不遗余力地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善中国。李大钊与在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形式,进行直接和彻底的政治社会转型。”二者的争论 A. 使得近代中国社会完成了转型 B. 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C.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条件 D. 消除了救亡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大钊与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形式”实质上学习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争论的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C正确;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完成社会转型,A错误;材料中争论的实质不是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B错误;D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7.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 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 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表明毛泽东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D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时空上不符合,排除C项。

《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8.1956年2月,

《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 A. 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 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C. 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 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强调改造的稳定性,故选D项;“《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无法判断改革的成果,排除A项;“1956年”是三大改造的末期,排除B项;“《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体现了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9.雅典人认为,无视法律的专制政体是坏的政体,因为它剥夺了人民的自治权,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小受制约、不受监督的。这反映出古代雅典主张 A. 法律至上,杜绝人情 B. 平民政体,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