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阅读区间。这三个句子,分别是一段的结尾句和另两段的起始句,要准确理解、解释它们,必须结合相关段落。其次,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如①句要抓住“一起”一词,“人不是一起”的,所以人需要独立天地,有隐秘。人不是马,他有感情。还可以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这三句均是比喻句,从比喻的含意入手,能揭示深层含意。对有的句子还应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案例3]2002年秋季高考全国卷第8题(引文见附录)。
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解题思路]B项说“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对原句中的“因子”一词作了夸大其词的理解,而且也夸大了沙尘暴的作用。因为沙尘暴并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是错误的选项;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文中的原意,是正确的;C项除“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原文的意思;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对原文作了一些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也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B
[评点与探究]本题选用了文中“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领会,才能正确领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
衡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侧重于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与归纳。教师使用时要
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归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所谓“重要的句子”,具体地说,下面几种类型的语句应该视为重要的语句,抓好它们,就能很快地把握文章。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1)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2)位置比较特殊,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3)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和含蓄的句子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句子。
1.复杂句。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只有先理清脉络,才能理解文意。如《〈呐喊〉自序》中有一句:“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这句话句子长,关联词语多,结构不可谓不复杂。要理解其含义,不能不分析其结构。这是个复句,第一层在“于是”前,属因果关系。从而表明,这个结构复杂的语句的中心语意是讲“我”写起文章来的原因。
2.中心句。文章中的语句不是按同等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语句。议论文中标示论点的语句,散文中的“文眼”句,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都可看作文章的中心句,对它们都要认真研读。如《威尼斯》的首句“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下文所写内容都是具体演绎“别致”二字的。
3.警句。警句文字洗练,寓意深刻,具有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作用。如《包身工》最后一段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段话以议论为主,兼有浓烈的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残暴的包身工制度的愤怒斥责和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帮凶的严正警告,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4.含蓄句。这类语句的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有潜台词,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到。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叙述作者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文中只用了“原来如此!??”这样短短的一行字来表达作者愤怒的感情:反动派竟会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革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政府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感叹号表明了作者的震惊和愤怒,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
5.象征句。这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有象征意义的语句,阅读中要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目的等来分析。如《灯》的最后一段:“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寓含象征意义,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6.用典句。对这类语句,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内容,然后再分析作者运用典故的作用。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五部分第二段:“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向子期写《思旧赋》纪念亡友,由于迫于司马昭政权的高压政策,写得短而隐晦。鲁迅运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昭一样:政治黑暗腐朽,人民没有言论自由。
当然,重要语句远不止上述几类。如从文体的角度着眼,记叙文、散文中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说明文中表明说明对象本质特征的语句,议论文中论述精辟的语句,文学作品中最能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往往都是重要语句。总之,抓好这些重要的语句,就不难理解文章了。
高考阅读中,学生在“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方面的失误,主要表现在: 就句论句,不重视句中关键词语的分析理解。
不注意从写作背景、上下文的语意环境中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尤其是关键句子的理解不能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相联系。
不善于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不善于借助修辞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因此,“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弄懂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能够解释词语,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
②要“句不离篇(段)”。所谓句不离篇,一是指不离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句子的表达作用也就有所不同;二是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意环境,在不同的语境里,一个句子的表达内容、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也是不一样的;三是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同样的句子,由于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不同,其含义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
③要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④要借助修辞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句子含义理解的考查方式主要有: 1.辨别、选择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或错误的解释。 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并用简洁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 3.分析划线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或效果。
其中,考查的重点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另一种是内涵较为丰富和含蓄的句子。一些表意较为含蓄的语句,一般会以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一个具体的道理,因此理解时要抓住这一形象语言的特征,再深入下去化形象为具体。理解这类句意要注意三点:第一,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所概括的具体内容;第二,结合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句子的抽象或含蓄之义;第三,通过联想去阐发句子的言外之意。总之,不管解答哪种题型,不能孤立地理解句子本身,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把握句子内在的深刻意义,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按“通过重点词语的释义来理解句意”、“难懂句子的理解”、“文段关键性语句的理解”和“含蓄或概括性句子的理解”等四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归类编排的,其中后三类为训练的重点。
二、备考创新训练
1.阅读下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