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吴敬梓的讽刺艺术 下载本文

浅论吴敬梓的讽刺艺术

姓名:胡龙兴 学号:0934001259351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吴敬梓的生平,以其代表作《儒林外史》为例,具体分析了科举制下儒生、官绅、名士等几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描摹形形色色儒林文士的性格与命运,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儒林外史》的讽刺主要是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和准确的、透入人物深层心理的刻画,大量采用对比手法来完成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吴敬梓的精湛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

讽刺 对比 夸张 细节描写

正文

吴敬梓(公元1701-1754年),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出生于曾经鼎盛一时的名门望族中。他出生时,其家庭已开始衰落,尤其是其父死后,族人们争相侵夺吴敬梓的家产。目睹封建家庭中冷酷势利的人际关系,吴敬梓对人生的看法大变,再加上科举考试中很不得意,使他对科考从向往到怀疑,直至激烈反对。因为生活日益困窘,吴敬梓对社会黑暗,人情冷暖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他甚至认为这一切全同科举制度败坏人心世俗造成了。于是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写成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儒林外史》,对此加以讽刺。成书不久,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以反映封建文人生活的长篇小说,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对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

2

从揭露科举制度 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微,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都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灵魂不得已被歪曲。作者借这些丑恶的人物及其关系揭露了造成这些人物的社会制度,因而其讽刺给了封建制度以有力的打击。

小说围绕以上思想内容刻画了这几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儒生形象,官绅形象,名士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揭露了科举制是造成人性扭曲和世风颓败的根源。这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另外,作者还通过带有叛逆精神的形象,真儒名贤形象,市井奇人形象这三类人物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其中被否定的人物,最能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以下以《儒林外史》中儒生与名士、叛逆与名贤人物形象为例,探讨这部名作的讽刺艺术。 一、人物形象刻画 (一)可悲可叹的儒生

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是写得最为成功的。最典型的是热衷功名利禄的腐儒周进、范进,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知识贫乏,一生匍匐于科举制度这下,精神受到严重残害。

周进十多岁时就取过头名,但一直没有进过学,只好给人做先生。正月开学时穿着极寒酸,受到周围人挤兑,最后连先生也做不成,即使是这种惨况,却依然对科考寄予着极大的希望。周进参观贡院,一进号,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醒人事,苏醒过来后,又是一头撞了去,放声大哭,连劝都劝不住,哭到满地打滚,口吐鲜血,而其原因是,“苦读了几十年的书,连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在金有余等人的帮助下,捐了一个监,得到一个进考场的机会,终于实现了当时读书人最大的愿望—进了官场(第二、三回)。

范进五十四岁还是童生, 考了二十余次,都没有进学,却仍不死心,象周进一样,也是穷困不堪,赶考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着破毡帽,只穿着麻布自缀,十二月天里冻得乞乞缩缩;家里穷得经常揭不来锅,乡试回来时家里已饿了三天。这些依然不能消除他对科举的向往,但屡次失败,也给他精神巨大的打击,他已对前途几近绝望,故邻居说他中举,他只装听不见,而一旦确认中

3

举,突如其来的欣喜让他无法承受。请看: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又:

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水灌了,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街上去了。

一连三个“笑”,深动地揭示出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对封建儒生灵魂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第三回)。

马二先生、王玉辉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又是受害者,这二个是自害害人,中毒毒人的迂腐典型。更可悲的是匡超人、牛浦郎等人,匡超人考取了一个什么教习,便在景兰江处海吹,说什么中堂有病,“满朝文武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与大人物套近乎;牛浦郎乳臭未干,冒充牛布衣去闯荡江湖。这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一个个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全无廉耻,欺世盗名,招摇撞骗,都是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为腐儒。 (二)庸俗无聊的名士

以蘧公孙、牛布衣、权高士、杨执中等人为代表的名士,实为科举制的派生物,他们考场失意,却都在苦苦谋求“异路功名”。如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 湖,侠客虚设人头会 》所写的二娄邀集众“名士”集会,表面上可谓是轰轰烈烈,风雅之极,但实际上是:

当下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关,伴着两公子的温言尔雅,蘧公子的俊俏风流、杨执中的古貌古心、权勿用的怪模怪样,真乃一时胜会。 真是庸俗、无聊、不伦不类!这些所谓的名士,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质上不过是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他们装腔作势、攀龙附凤,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仍念念不忘。正如闲斋老人序所说:“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深刻地揭露了这些名士肮脏灵魂的根源所在。比如,蘧公孙不学无术,“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也不看”;权勿用自父亲死后,吃光了家当,靠骗人过日子,动不动就说:

4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张铁臂拿个猪头谎称是仇人的首级骗银五百两;??这就是名士的真面目。 (三)惊世骇俗的叛逆

这些人带有某种叛逆精神,以杜少卿和沈琼枝为代表。

杜少卿是一个即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在他身上,洋溢着一股飘然物外、恬静旷达的气息,他身上有许多珍贵的美好品质。

第一,仗义疏财,倾力帮助亲友。他一出场就让读者看到一张慈善的面孔。“听见人向他诉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杜慎卿语,第三十回),家中钱用完了就卖田。凡是有求,一定满足别人的要求。

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大胆挑战封建礼俗。李巡抚力荐杜少卿去京里做官,他装病不去,认为留在南京与妻子看花吃酒才“好不快活”,李大人调了福建巡抚,却心里欢喜,“将来乡试也不应,科举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第三十回)

第三、重性情,主张重内在而忘形骸。季苇萧说:“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他回答:“苇兄,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第三十回)即显而易见。

第四、宽厚待人,至仁至义。这是可以从他真挚帮助管家娄老太爷一家可知,娄太爷生病,他亲自看望,病情加重,换医生来看,病重而故,在柩前恸哭,并出钱办理丧事。这在追名逐利的时代的确难能可贵。

第五、恣情任性,不受拘束。“这日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杯,大笑着,在清际山岗上走了一里多路”,让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第三十三回)更显出离经叛道的味道。

沈琼枝则是敢于反抗封建婚姻,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争,把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沈琼枝不满于做宋盐商的小妾,将盐商房里的金银首饰打了一个包袱,逃往南京利涉桥,写扇作诗为生。这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 (四)淡泊名利的名贤

以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为代表的人物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持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林外史精神。同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