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评传2 - 图文 下载本文

西,胡必窥,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30】袁乔的观点总结起来大致有四条:第一,相较鲜卑,成汉实力较弱,应由易及难;第二,蜀人自恃地形之利不修攻战之具,若能轻军速进有直接兵临成都的可能,到时蜀地一战可定;第三,守军足以抵御可能趁虚而入的胡人;第四,蜀地富实而且居于长江上游,战略地位重要,取之于国家有大利。袁乔的精到分析增强了桓温的信心,袁乔也被任命为前锋,在灭蜀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正式上书朝廷要求伐蜀,未等朝廷回应就带大军溯江而上。关于桓温北伐所率人数,《晋阳秋》记载:“温率所属七千人伐蜀,拜表辄行。”【31】,再加上益州刺史周抚的兵马总数应在万余人,桓温都督荆梁四州军事不可能只有七千人,由此可见他是把主力留着防备胡人,因此才会有“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的说法。

图2成汉地图

永和三年三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他听取袁乔的意见“合势齐力,以取一战之捷”【32】,留下参军周楚、孙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轻兵直攻成都。巧合的是桓温正好与前来迎战成汉前将军昝坚所部错开,避免了一场恶战,等昝坚发现时桓温已到成都的十里陌,蜀军本来就没有斗志,听到这个消息很快就溃散了。

同月,成汉将领李福袭击彭模,结果被孙盛等人击退;而桓温三战三胜,一直逼近成都。于是在笮桥双方展开最后决战,“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彭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33】, 最终大败蜀军。李势毫无斗志,乘夜弃城逃至葭萌,在邓嵩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投降。桓温接受了李势的投降,并将他送到建康。

桓温讨伐成汉前后不过百日,重要战役不过两场,一是彭模之战,周

楚、孙盛以羸弱之军战胜李福;二是在笮桥的决战。桓温能取得摧枯拉朽的胜利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七点:第一,李势残暴昏聩不得人心,因此蜀军作战没有士气,李势失败一次就再难以翻身。第二,蜀地连年饥馑,再加上国内的叛乱,导致蜀军的实力大打折扣。第三,庾翼在建元元年北伐前曾令周抚、曹据伐李寿,“败其将李恒于江阳”【34】。到桓温伐蜀时,很可能东晋已经控制了江阳及下游的巴郡,因此“瞿唐滟预 又无一夫之守”,桓温才能轻而易举地避开蜀地的险要地势直取成都。第四,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昝坚大军不战而溃,否则就算桓温击败了昝坚,以数千疲惫之师恐怕很难拿下成都。第五,桓温制订了正确的战略,考虑到李势的不得人心,他轻兵疾进一战定胜负,击败李势后其他蜀将自然望风而降。第六,桓温善于用人并且虚心纳谏,他重用的袁乔、孙盛在伐蜀之战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七,桓温在荆州经营得当,颇得人心。这点从伐蜀的幕僚人员中就可以看出,有周抚、司马无忌、袁乔、周楚、毛穆之、孙盛。周抚时为益州刺史,周楚为其子;司马无忌为南郡太守;袁乔为江夏相;毛穆之原为庾翼建武司马、孙盛为庾翼参军,桓温均留为参军。以上几人都是庾翼的旧属,但如今却为桓温所用,可见桓温得到了庾翼旧属的支持。

根据以上七点,桓温的取胜绝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凭借运气,而是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讨伐成汉,充分展示了桓温的军事才能。

3.灭蜀后续

桓温灭成汉之后对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法,一方面他“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35】在蜀地收买人心,另一面又以强硬手段斩杀了叛变

的王誓、王润,更是留下了周抚镇守蜀地。桓温的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之后蜀地的形势又有反复,但还在掌控之中,永和五年蜀地最终安定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桓温在蜀地只停留了三十天就匆匆赶回荆州,从这里可以看出桓温并不满足于灭蜀,在他眼中真正的敌人是鲜卑,灭蜀是为了以后的北伐做准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灭蜀看以看做北伐战争的一部分。

永和四年,桓温因平蜀功“进位征西大将 军、开府,封临贺郡公【36】,这是桓温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转折,是桓氏渡江以来第一次跻身一品,也是桓温专权的发端。这次灭蜀对桓温的影响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政治地位上的,譬如“第三次北伐时,桓温摒弃了郗超的两条稳妥建议,再一次孤军冒进,深入敌境,结果兵败而还,其刚愎自用,或许正与他伐蜀历险而胜的经历有关。”【37】

四、三次北伐

1、永和年间的局面

在桓温之前,庾亮、庾翼都曾经意图北伐,但虎头蛇尾,未取得任何进展。有成汉在后方牵制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朝臣大多不支持北伐。 但到了永和年间情况又有所不同。永和政局,是以中枢司马昱、殷浩为一方,以上游方镇桓温为另一方的实力相持。司马里、殷浩的中枢秉权集团,基本上是一个名士清谈集团,夙有盛名但并无经纶世务的才力。所以中枢的重心是不稳定的,只是靠豫、徐方镇的支撑,才能免于被桓温颠覆的危险。上游桓温继承了庾氏兄弟长期经营的局面,拥有荆、梁等八州广大地区,又有以徐宁为刺史的江州作为与下游豫、扬之间的缓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