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5份试卷〗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化学高一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下载本文

1.C 【解析】

CuCO3和Cu2(OH)2CO3的混合物溶于300mL 2mol·L-l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的产物为CuCl2,试题分析:

则其物质的量为0.3mol。设加热分解等量的这种混合物可得CuO固体质量为xg,则可得关系式:0.3×64=x×64/80,解得x=24g。答案选C。 考点:元素守恒 2.B 【解析】 【详解】

A、苯能将溴水中的溴萃取出来,上层呈橙红色,没有发生加成反应,故A错误; B、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故B正确; C、蔗糖中不存在醛基,不能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故C错误; D、乙醇和钠反应比较缓慢,故D错误。 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铝热反应是利用铝的还原性获得高熔点金属单质,氧化物和铝粉(铝热剂)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金属熔化为液态,所以铝能提炼难熔金属和制成铝热剂,是因为铝具有还原性,且生成氧化铝时放出大量热,故选D。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之间不但存在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同样也存在着电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故A项错误;

B项,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依次增强,故B项错误;

C项,第三周期,自左向右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但非最高价含氧酸不符合这一规律,故C项错误;

D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元素性质成周期性变化,这一变化称为元素周期律,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5.A 【解析】 【详解】

A、蛋白质一般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的,有的还有P、S等元素,故A错误; B、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α氨基酸,故B正确; C、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盐都可使蛋白质变性,故C正确;

D、人体不能合成所有的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就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A。 6.D 【解析】 【分析】

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沉淀,一定含有碳酸根或是硫酸根中的至少一种,则该沉淀为BaSO4、BaCO3中的至少一种,沉淀部分溶解于盐酸,所以一定是BaSO4、BaCO3的混合物,一定存在CO32-、SO42-,硫酸钡沉淀是2.33g,物质的量是

2.33g4.3g?2.33g = 0.01 mol,碳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 = 0.01 mol,因

233g/mol197g/mol碳酸根和铁离子不共存,一定不存在Fe3+,所得到的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出现气体,则为氨气,故原溶液中一定含有铵根离子,根据元素守恒可知,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的电中性可判断钠离子与氯离子是否存在。 【详解】

有上述分析可知:

A. 原溶液一定存在CO32-和SO42-,因Fe3+与CO32-不共存,则一定不存在Fe3+,故A项正确;

B. 根据溶液呈现电中性可知,原溶液一定存在Cl-,可能存在Na+,需要进行焰色反应才能确定是否含有Na+,故B项正确;

C. 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物质的量之和:因为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物质的量之和=0.01×2+0.01×2 = 0.04mol,所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氯离子,且c(Cl?)?0.1mol?L?1,故C项正确; D. 若原溶液中不存在Na+,n(Cl?) = 0.05 mol-0.04 mol = 0.01 mol,根据电中性原则可知,则c(Cl?) =0.1mol?L?1,故D错误; 答案选D。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烃是只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故选:C。

1.12L = 0.05 mol,根据溶液

22.4L/mol0.01mol=

0.1L8.B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详解】

A. 非金属性比较:N强于P,Cl强于P,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所以酸性强弱:HClO4>H3PO4 , HNO3 >H3PO4 ,故A错误;

B. 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小,同主族元素,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Na > Mg >S > O,所以Na > Mg > O,故B正确;

C. 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F>O>S,所以热稳定性:HF> H2O> H2S ,故C错误; D. NaCl属于离子晶体,SiO2 属于原子晶体,CO2属于分子晶体,所以熔点高低:SiO2 >NaCl> CO2,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酸性时是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这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 9.C 【解析】 【分析】

煤粉加压气化法是让煤变成以CO和H2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气,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减少了污染,提高了煤的利用率。 【详解】

①煤粉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过程涉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煤粉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过程涉及化学变化,同时发生了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③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燃烧生成水,该技术实现了煤的清洁利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该技术实现了煤的高效利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①③④正确,答案选C。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于主族元素而言,最高正价等于其族序数(O、F除外),R的最高正价为+2价,则该元素位于II A族,故答案选B。 11.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可知,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羧酸脱-OH,醇脱H,也属于取代反应,故选A。 12.B 【解析】

分析:A、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焓变=生成物的能量-反应物的能量;B、当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则反应是放热反应;C、燃烧热必须是1mol物质燃烧生成最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能量;D、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反应A=B △H<0,焓变△H=生成物b的能量-反应物A的能量<0,所以A物质比B物质高,所以B稳定,分子内共价键键能A比B小,故A错误;B、当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则反应是放热反C、H2的燃烧热必须是1mol物质燃烧生成最稳定的化合物液态水时所放出的能量,应,△H<0,故B正确;故C错误;D、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1molNaOH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混合时,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所以导致△H<-57.3kJ?mol-1,故D错误;故选B。 13.D 【解析】 【详解】

A.氨气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NH3易液化是由于含有氢键的原因,故A正确;

B. Cu既能溶于浓硝酸又能溶于稀硝酸,且硝酸的还原产物分别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故B正确; C.Cu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溶于浓硫酸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故C正确;

D.向胆矾晶体中加入浓硫酸,晶体由蓝色变为白色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注意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吸水性是物质中有现成的水分子,浓硫酸作干燥剂是利用其吸水性;脱水性是物质中没有现成的水分子,浓硫酸按水的组成比,夺取某些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形成水分子,浓硫酸使蔗糖炭化体现其脱水性。 14.C

【解析】①在反应Cl2+H2O=HCl+HClO中,水中的氢氧两元素化合价均未变化,所以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②在反应3NO2+H2O=2HNO3+NO中,水中的氢氧两元素化合价均未变化,所以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③在反应2Na+2H2O=2NaOH+H2↑中,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降低为0价,化合价降低,所以水是氧化剂;④Na2O2和H2O反应生成NaOH和O2,水所含的H元素和O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Na2O2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