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的诊治 下载本文

Ⅰ度:滑囊及皮肤红肿充血,可抽出黄色或血色炎性滑液,但皮肤无明显溃破。 Ⅱ 度:局部皮肤坏死溃破,外口小,内腔太,渗出感染重。 Ⅲ 度:皮肤溃破外口增大,深层组织坏死,累及骨组织及附近深部组织,形成窦道。

(四)并发症

有感染、骨髓炎及关节炎、皮肤恶性变。早期治疗压疮是防止以上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五)预防

1. 定时翻身,更换体位,解除压迫是压疮预防的主要方法。

正确翻身的方法:第一,一般早期翻身应每 2 小时一次,轮椅对坐位病人应每半小时双手支撑抬臀部。第二,翻身防止皮肤与床面摩擦,翻身后体位合适,枕垫位置适当。第三,翻身同时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第四,翻身时应有表格记录。

(六)治疗

首先是要解除对压疮区域的压迫。其次是要全面处理可能的压疮诱发因素。同时要积极控制,治疗病人的原发疾病,开展适度的康复功能训练。

1. 保守疗法

Ⅰ度、 Ⅱ 度压疮原则上应采用保守疗法,局部处理的原则是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解除局部压迫促进组织愈合。具体采取增加翻身次数,换药,清创和抗感染等措施。

( 1 )换药:一般要少用抗菌素软膏和其它外用药,重要的是清沽伤口。换药的次数因患者分泌物的多少而定。

( 2 )清创:如果压疮创面如有坏死组织,易发生感染且阻碍愈合过程。一般可用剪除的方法或化学腐蚀或纤维酶溶解的方法。

( 3 )抗感染:约 70 %的压疮合并感染,细菌种类多。控制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局部换药,伤口引流要好;根据全身症状可考虑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Ⅲ 度、 Ⅳ 度压疮可先行保守治疗,对经长期保守治疗不愈,创面肉芽老化创缘疤痕组织形成,合并有骨髓炎或关节感染,深部窦道形成者,在经过适当时间保守治疗清洁伤口准备后,应考虑手术治疗。

2. 手术治疗

原则是:在改善全身状况及清洁局部创面的基础上,彻底切除全部压疮,利用血运良好的皮瓣或肌皮辨覆盖创面。

三、痉挛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是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期后颈、胸髓损伤常表现为痉挛性瘫,腰骶髓损伤时表现为弛缓性瘫。

(一)病理生理

痉挛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对患者的影响包括: 1. 增加运动的阻力,使随意运动难以完成;

2. 由于阻力增加,运动迟缓,难以控制,难以完成精巧的动作; 3. 由于反应迟钝,动作协调困难,容易摔倒; 4. 强直痉挛,不便护理,容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 5. 影响步态和日常生活活动。 (二)发生机制

痉挛是对肢体被动屈伸的一种抵抗,是由于肌肉的牵张反射引起的。目前认为,肌痉挛主要源于反射过程中中枢抑制作用的减弱,同时也存在中枢兴奋作用的增强。

(三)造成痉挛加重的因素 1. 关节挛缩; 2. 压疮等皮肤病灶; 3. 泌尿系并发症; 4. 痔疮等肛门疾患;

5. 骨折、脱位、异位骨化等骨骼外伤或疾病; 6. 外界气温剧烈变化; 7. 精神过度紧张; 8. 膀胱、直肠充盈; 9. 紧而挤的衣服和鞋。

(四)痉挛程度的评估

改良 Ashworth 分级法是临床上评定痉挛的主要方法。

0 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1 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1+ 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 1 / 2 ROM 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 1 / 2 ROM 中有轻微的阻力;

2 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 ROM 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3 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 ROM 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4 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五)诊断

痉挛性瘫痪的体征: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或阵挛、被动伸屈四肢时出现折刀现象、刺激皮肤可诱发肌群屈曲反射、肌肉萎缩少见。

(六)治疗 1. 治疗目的

缓解肌痉挛,提高或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 治疗方法

( 1 )去除促使痉挛恶化的因素。在治疗痉挛之前,尽量解除增加痉挛的各种诱因,如:尿路感染、发热、结石、褥疮、骨折、嵌甲、疼痛、便秘和加重肌痉挛的药物等。解除诱因后,痉挛往往会明显减轻。

( 2 )姿势和体位:采用适当的体位,避免肌紧张发生。采用适当的体位,避免肌紧张发生。如:仰卧位时,尽量使髋、膝关节保持接近伸展的状态,膝关节下方置一枕头以避免过伸位。早期采取床上或轮椅上适当体位,是控制痉挛的重要措施。脊髓损伤患者利用斜板床站立,也可减轻下肢肌痉挛。

( 3 )物理治疗,主要是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和站立训练。

①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这是处理痉挛最基本的方法。每日最少应进行 2 次,每次 20 min 左右。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都可防止发生关节挛缩及活动受限。活动过程应轻柔、缓慢、稳定,并达关节全范围。

②站立训练:站立可对髋关节屈肌、膝关节屈肌及踝关节跖屈肌产生良好的静态牵张,可使早期的挛缩逆转并降低牵张反射的兴奋性,从而缓解肌痉挛。站立训练每日最少进行 2 次,每次 30 ~ 45 min 。

③水疗法:水疗法是 SCI 患者最有价值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包括全身电动浴缸、 Hubbard 槽浴、步行浴、水中运动训练、水中步行训练等。室温保持在 25 度,水温宜在 30 ℃左右。

④冷疗法:冷疗可以降低肌梭的敏感性,从而缓解肌肉痉挛。根据治疗的部位不同,可以选择应用冷水、冰袋等方法。

⑤热疗:热疗法通过各种传导热、红外线及超短波,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减缓了 γ 纤维神经传导速度,从而降低肌梭的兴奋性,可短时间地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

⑥功能性电刺激 (FES) :对屈肌痉挛者电刺激其伸肌群,有利于痉挛肌放松。常用的 FES 有治疗性电刺激、脊髓电刺激、低周波、间动电及各种低频脉冲电流。

⑦直肠电刺激 (RPES) : RPES 适用于服用抗痉挛药物无效或不能长期坚持服药的患者。

⑧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是将波宽和频率相同,但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的两组方波,分别刺激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使两者交替收缩,利用交互抑制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起的抑制,以对抗痉挛。

⑨肌电生物反馈:利用松弛性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静止时肌痉挛及其相关反应,也可抑制被动牵伸时痉挛肌的不自主活动,可以有助于放松痉挛肌。利用肌电生物反馈再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也能起到交替抑制的作用。

( 4 )运动治疗: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按摩等手法治疗。 ( 5 )矫形器的应用:可利用上肢或下肢矫形器矫正痉挛。

( 6 )药物治疗:临床上可用于抗痉挛的药物很多,可分为如下几类: ①神经递质抑制剂,如巴氯芬。 ②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安定。

③影响离子流的药物,如丹曲林钠、大仑丁等。 ④作用于单胺的药物,如替扎尼定、可乐定等。

⑤其他,如妙纳等。临床上常用的有骨骼肌松弛药妙纳及神经递质抑制剂巴氯芬。

目前有效的药物是巴氯芬。是 γ - 氨基丁酸( GABA )的衍生物,是突触前抑制的神经递质 GABA 的 β 型受体的激动剂。替扎尼定是中枢性 α 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乙哌立松:一种中枢性骨骼肌松驰剂,具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