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妊娠(12~17)×10/L 131.外周血具有吞噬功能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红细胞
132.关于棒状小体,正确的是 A.是紫红色的杆状物 B.长1~6μm,可1条或数条 C.是因细胞核变性所致 D.正常人骨髓中可有少量 E.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133.属于白细胞异常形态的是 A.卡波环 B.杜勒小体 C.豪焦小体 D.毒性颗粒 E.淀粉小体
134.关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确的是 A.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时称退行性左移 B.表示骨髓造血功能耗竭
C.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 D.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性改变
E.对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有一定价值 135.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包括 A.细胞大小不均 B.卡波环 C.棒状小体 D.空泡形成 E.退行性变
136.嗜酸粒细胞计数稀释液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A.乙醇 B.甘油 C.丙酮 D.碳酸钾 E.冰乙酸
137.核右移主要见于 A.伤寒
B.再生障碍性贫血
9
C.恶性贫血
D.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炎症恢复期
138.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见于 A.日光照射 B.冷热水浴 C.一般脑力劳动 D.剧烈运动 E.情绪激动
139.按形态特征,异型淋巴细胞可分为 A.浆细胞型 B.单核细胞型 C.火焰状浆细胞 D.成熟型 E.幼稚型
140.符合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特点的是 A.速度快 B.不需昂贵仪器 C.影响因素多 D.重复性差 E.精确性较高
141.白细胞总数反应性增多见于 A.急性化脓性感染 B.急性心肌梗死 C.急性中毒
D.急性白血病 E.慢性白血病
142.白细胞总数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 A.狂犬病
B.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C.急性失血 D.急性白血病 E.慢性白血病
143.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增多见于 A.百日咳 B.结核病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E.急性化脓性感染
144.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并伴随毒性变化常见于
A.恶性肿瘤早期 B.大面积烧伤 C.化脓性感染 D.败血症 E.妊娠与分娩
145.关于白细胞,正确的是
A.正常人外周血内白细胞数明显少于红细胞 B.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3类 C.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D.可以消除过敏原 E.可以携带氧气
146.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荨麻疹 C.胃肠炎 D.病毒性肺炎 E.缺铁性贫血
147.关于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错误的是 A.白天较高,夜间较低 B.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较高 C.伤寒病增多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增高 E.肠道寄生虫病增高
148.关于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操作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外周血时注意不要过度挤压
B.计数池内各大方格内的细胞数相差不能超过20% C.白细胞数量过多时,可加大稀释倍数 D.白细胞数量过少时,可扩大计数范围 E.充池后,即可进行计数
149.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正确的是
A.总数为(3.0~15.0)×10/L,分类100个细胞 B.总数大于15.0×10/L,分类200个细胞 C.总数大于15.0×10/L,分类150个细胞 D.总数小于3.0×10/L,分类50个细胞
E.总数小于3.0×10/L,2张血涂片分类50~100个细胞 150.可见于白细胞的有 A.Howell-Jolly Body B.Cabot ring C.Dohel Body D.Auer Body
9999
9
E.Pelger-Hüet anomaly 151.可见于白细胞的有 A.Mott Cell
B.May-Hegglin anomaly C.Chediak-Higashi anomaly D.Cabot ring
E.Pelger-Hüet anomaly 三、简答题
1.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如何消除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2.如何利用血涂片中所见白细胞数量与白细胞总数的关系进行经验控制? 3.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4.白细胞总数、核象变化、毒性改变与患者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之间有何关系? 5.外周血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6.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7.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8.试述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9.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10.试述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白细胞计数时,如何避免技术误差? 11.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计数误差中主要的固有误差是什么?如何避免?
12.采用嗜酸性粒细胞显微镜计数时,除了应该注意引起白细胞计数误差的因素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1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主要有哪几种?试剂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有哪些? 14.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伴有毒性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
2.再生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着,成再生性核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中度改变。
3.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称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功能受抑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
4.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 外周血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这是因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的核右移。在患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提示预后不良。
5.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出现大小不均、毒性颗粒、空泡、杜勒体及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这些形态改变可同时出现。它反映了细胞损伤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