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述主要乐器为中心的合奏,经常配合宫廷舞蹈和反映水稻田耕作生活的舞蹈而演奏。其中以叫做玛哟(mak yong,或ma’yong)的舞蹈剧最为有趣,在吉兰丹州的东海岸地方,现在也还作为疾病治疗仪式中的一部分而表演。在20世纪初被引入吉兰丹宫廷,盛极一时。 (七)印度尼西亚 1、甘美兰(gamelan)
甘美兰(gamel),印尼语的原意是“用手操作”、“敲击”。所用乐器大多数是青铜制乐器。即:以按吊挂型、水平放置型组合的乳锣类乐器为中心,加上双面鼓“肯坦”、木琴“甘班”、弓奏弦乐器“列巴布”、拨弦乐器“切连朋”、“卡恰皮”、竹笛“苏玲”,以及男女歌手。所用乐器有:锣类乐器大吊锣(Gong ageng)、中吊锣(Gong Sieyem)、小吊锣(Kempul)、大釜锣(Kenong)、小釜锣(Ketuk)、排锣(Bonang),排琴类乐器木琴(Gambang)、金属排琴(Saron)共鸣筒金属排琴(Gender),弓弦乐器列巴布(Rebab)、拨弦乐器切连朋(Celempung)、竹管乐器竖笛(Suling),鼓类乐器双面鼓(Kendang)等。这些乐器如果从功能方面来看的话,有:线的乐器群,主要表现旋律的横向连贯及其装饰,如:竖笛、木琴、排琴、列巴布、切连朋以及歌声等;点的乐器群,主要是强调旋律的骨干音,如锣类乐器的吊锣、釜锣;介于它们之间,掌握节奏和速度的是双面鼓。这些乐器的组合,可以说是构成立体化的乐音组织。 甘美兰如果按地方特色分的话,大致有四种代表性类别,即:西爪哇、中爪哇、东爪哇、巴厘。虽然西爪哇的政治中心在雅加达,但是它的音乐、舞蹈却以万隆附近的巽他为中心。中爪哇是以自古以来的王家所在地日惹、梭罗(苏拉卡尔塔)为中心,但是北海岸的三宝垄又有独特的风格。东爪哇以泗水为中心,但从中爪哇和巴厘两个方面接受影响。 2、其他民俗音乐
除甘美兰音乐之外,在印度尼西亚各个岛屿还有各具特色的民俗音乐。这里主要介绍苏门答腊的民俗音乐。
苏门答腊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岛屿,居住着巴塔克族、亚齐族和莓拉幼族等。 巴塔克族居住于苏门答腊的北部和中部东海岸山地。至20世纪初期还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在他们的传统宗教仪式和日常祭祖、婚礼等活动中都有音乐、舞蹈表演。其乐队有两种组织形式,一叫哥尔当(gordang)一叫贡当(gondang)。都是在婚礼、祝贺新屋落成、葬礼等仪式中演奏的。所用乐器,除了主要的鼓的构造不同之外,其余大致相同。前者所用的鼓叫做哥尔当(gordang),长筒型,单面幪皮,用鼓签演奏。后者所用的鼓叫做贡当(gondang),与哥尔坦相比较,胴较短,双面幪皮。其他乐器有唢呐类乐器萨尔内、挂在框架上的乳锣奥孔(ogung)2个、小钹(sitala sayak)、手提小锣(mong—mongan)3个。在巴塔克族的托巴(Tobo)部落中,还有一种叫做乌宁乌宁甘(unmg—uningan)的合奏形式,是在民俗礼仪中表演的艺能。所用乐器有:称为萨卢内纳每特每特(sarune na met—met)的小型双簧气鸣乐器、叫做哈萨皮(hasapi)的拨弦乐器、叫做嘎兰通(garantung)的木琴、叫做苏利姆(sulim)的横笛,以及敲击啤酒瓶而发响的打击乐器。
莓拉幼(Melayu)族居住于北苏门答腊省的东海岸。其艺能中有一种称为朗肯(ronggeng)的舞蹈。按节奏可分三类:①塞南冬(senandung),节奏缓慢,如《克阿拉底里》;②玛起南(makinang),中等节奏,如《玛克依南普罗堪拜》;③拉古打(lanu dua),轻快的节奏,如《斯兰旁多亚普拉斯》。乐器用阿科底奥、比奥拉(biola,小提琴)、肯当莓拉幼(gendang melayu,单面鼓)2个、达瓦克达瓦克(tawak—tawak,乳锣),加上女声歌唱。其中《玛克依南普罗堪拜》的舞蹈,取自莓拉幼族的《羽衣传说》:有一天,妖精来到山上的湖里洗澡,被—位青年男子看到,迷恋于她,故窃其羽
衣。失去羽衣的妖精因回不了天界而悲叹,青年男子出现,以结为夫妻做交还羽衣的条件。妖精答应其要求。交还羽衣之后,两人共舞。最后,妖精约定来日再相会而复归天界。
在亚齐(Aeeh)族的艺能中,《萨满姆塞卡特》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舞蹈。这是把东南亚齐的称作萨满(saman)的舞蹈和西亚齐、南亚齐的叫做拉提普姆塞卡特(ratib meusekat)的舞蹈合而为一的舞蹈。舞蹈者并排坐在一起,在复杂的动作中,一边互相拍手,一边用手拍打自己的身体和椅子。全体成员一丝不乱地动作着,蔚为壮观。以坐在中间的舞者为指挥,边歌边舞。有各种各样内容的歌词,但多数是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内容。这一舞蹈与伊斯兰教的紧密相关,还表现在萨满是来源于伊斯兰的传教者人物的名字。
(八)菲律宾
菲律宾音乐如果从音乐风格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区:①以吕宋岛低地为中心的城市地区,②南部棉兰老岛及其附近岛屿和苏禄群岛,③吕宋岛北部及其附近岛屿。 1、以吕宋岛低地为中心的城市地区音乐
这是外国殖民统治的中心地带,受西班牙、美国的影响较大。居住在这里的他加禄人和米沙雅人绝大多数信仰天主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因此,西方教会音乐在这一带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典型性乐队形式的朗德拉亚,是以西班牙乐队为基础而菲律宾化的。全部由弹拨乐器组成,有相当于曼多林声部的班都里阿、相当于大提琴声部的拉德、外形类似于吉他的俄克塔维纳、低音弹拨乐器曼都拉、四弦低音吉他的班卓德乌那斯,以及木琴、大鼓、铃鼓、定音鼓、钹等。在西方化的城市地区,西班牙和其他欧洲音乐如霍塔、华尔兹、玛祖卡、凡丹戈等舞曲,得以广泛传播。然而,经过与马来文化的长期接触,交流、融合,这些源自欧洲的音乐形式,已和农村的民俗音乐结下了亲缘,在西方乐器的乐队中,融进了传统的乐器,在旋律进行方面产生了变化,而具菲律宾的风格特色。在西方音乐影响下,还创造了一些菲律宾的歌曲体裁,如昆地曼和巴里套。昆地曼是 一种抒情歌曲,节奏缓慢,多用3拍子,旋律悲愁哀怨,表现了菲律宾人民对悲惨命运的衰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巴里套是采用民歌因素创作的流行于米沙鄢地区的一种歌曲,常用明快轻盈的快3拍子节奏,情绪诙谐幽默。西班牙的轻歌剧萨尔斯委拉自19世纪末叶传人菲律宾以来,广受马尼拉观众的欢迎,并由当地作家和作曲家创作了大量菲律宾化的萨尔斯委拉。
2、南部棉兰老岛及其附近岛屿和苏禄群岛音乐
棉兰老岛南部的各岛屿和苏禄群岛上居住着数量众多的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文化影响很深。除了以阿拉伯语歌词来唱的宗教歌曲之外,还有在婚礼、葬礼等礼仪中唱的仪式歌和娱乐歌。其歌唱的嗓音较紧,音区高,装饰音多而复杂。有时也采用松弛自然而类似说话的唱法。
器乐中,以库林当为中心的库林当合奏是重要的形式。库林当乐器是8个一组的釜锣,平置于一个木架上,用两根木棍敲击,右手演奏旋律,左手作伴奏,常有各种技巧的即兴表演。库林当合奏还加—上边框向内弯曲的大锣巴班底尔、吊在木梁上的阿贡锣、两对边框很宽的大锣甘顶甘、圆柱形的鼓巴甘等。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用作舞蹈伴奏。 此外,还有与马来西亚的萨贝、爪哇的卡恰比相类似的二弦船型琉特库恰比(kudyapi),以及叫做奥纳特(onnat)的金属或竹制口弦、叫做库宾(kubin)的竹制口弦、称为库利比特(kulibit)的竹筒琴、称为帕尔冬(paldong)的竖笛等。 3、吕宋岛北部及其附近岛屿的音乐
在吕宋岛北部山岳地区,经常用的是由中央没有鼓起部分的大小不同的平面锣组合为主的合奏。用“套匣式”的由几位演奏者交替连接结合演奏,形成具有统一协调感的整
体,这种形式不只在菲律宾,就是在东南亚到美拉尼西亚的广大地区都是具有关联性的音乐形式。这种平面锣的组合演奏,常用在婚礼、房屋落成、部落间缔结条约等场合,并为舞蹈伴奏。
竹皮弦琴和鼻笛是很有特点的两件乐器。竹皮弦琴,是从竹筒表面挑出几条竹皮作弦,在竹皮和竹筒间依次安放琴码,用双手弹弦,或用棍子敲弦,一把竹皮弦琴最多可发10个不同的音高。鼻笛是用竹子制的,在其一端的竹节上钻一个小孔作吹口,正面有3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演奏时用一个鼻孔吹气。音量小,常在青年男女恋爱场合吹奏。
常见的歌唱形式是领唱和齐唱的呼应歌,以滑音和半说半唱为特点。用于婚礼、葬礼和喜庆场合。以类型性旋律配上即兴性歌词。齐唱者重复领唱者的最后一行,然后领唱者再开始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