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C

二、名词解释

1. 阴离子间隙(AG) 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间的差值,

+--

即AG=UA—UC。该值可根据血浆中常规可测定的阳离子(Na)与常规测定的阴离子(c1和HCO3)的

+--

差算出,即AG=[Na]-{[C1]+[HCO3]},波动范围是12±2 mmol/L。

O

2. 碱剩余(BE) 是指标准条件下(PaCO2为5.32kPa(40mmHg),温度为38C,Hb的氧饱和度为100%),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mmol/L)。如用酸滴定,BE用正值表示;如用碱滴定,BE用负值来表示。正常值范围为-3.O~+3.0mmoL/L。

3. 代谢性酸中毒 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浆原发性[HCO3]减少而导致pH下降为特征的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4. 呼吸性酸中毒 是指因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而引起的原发性PaCO2(或血浆H2CO3)升高而导致pH下降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

5. 代谢性碱中毒 是指因细胞外液H丢失或HCO3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6. 呼吸性碱中毒 是指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或PaC0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7. 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主要见于呕吐、胃液吸引及应用利尿剂时,给予等张或半张的盐水来扩充

—-

细胞外液,补充Cl能促进过多的HCO3经肾排出,使碱中毒得到纠正,此类碱中毒叫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8. 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常见于全身性水肿、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严重低钾血症及Cushing综合

+

征等,维持因素是盐皮质激素的直接作用和低K,这种碱中毒病人给于生理盐水没有治疗效果。

9. 二氧化碳麻醉 是指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超过80mmHg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

三、问答题

1. 试述pH 7.4时有否酸碱平衡紊乱?有哪些类型?为什么? 参考答案: pH 7.4时可以有酸碱平衡紊乱。

?HCO?,pH值主要取决于[HCO]与[HCO]的比值,只要该比值维持在正常值

pH?pKa?lg-?H2CO3?3-

323

20:1,pH值就可维持在7.4。pH值在正常范围时,可能表示:①机体的酸碱平衡是正常的;②机

体发生酸碱平衡紊乱,但处于代偿期,可维持[HCO3]∕[H2CO3]的正常比值;③机体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因其中各型引起pH值变化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

pH 7.4时可以有以下几型酸碱平衡紊乱:①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②代偿性轻度和中度慢性呼吸性酸中毒;③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④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⑤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二型引起pH值变化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⑥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二型引起pH值

变化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⑦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二型引起pH值变化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

2. 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试分析其发生机制。

+

参考答案:剧烈呕吐常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其原因如下:①H丢失:剧烈呕吐,使胃腔内HCI丢失,

-+-+

血浆中HC03得不到H中和,被回吸收入血造成血浆HC03浓度升高;②K丢失:剧烈呕吐,胃液

+++++

中K大量丢失,血[K]降低,导致细胞内K外移、细胞内H内移,使细胞外液[H]降低,同时

++---

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加、重吸收HC03增多;③Cl丢失:剧烈呕吐,胃液中Cl大

-+-

量丢失,血[Cl]降低,造成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泌H增加、重吸收HC03增多,引起缺氯性碱中毒;④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剧烈呕吐可造成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高。

++-

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泌H、泌K、加强HC03重吸收。以上机制共同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

3.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发生什么类型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的指标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HCO3原发性降低, AB、SB、BB值均降低,AB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有:①体内分解代谢加剧,酸性代谢产物形成增多;②肾功能障碍导致酸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③肾小管产氨与排泄氢离子的能力降低。

4. 试述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并说明尿液的变化。

+++

参考答案:高钾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互为因果。各种原因引起细胞外液K增多时,K与细胞内H

+++

交换,引起细胞外H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这种酸中毒时体内H总量并未增加,H从细胞内逸

+++

出,造成细胞内H下降,故细胞内呈碱中毒,在肾远曲小管由于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引起反常性碱性尿。

++

低钾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互为因果。低钾血症时因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引起细胞内K向细胞外

+++

转移,同时细胞外的H向细胞内移动,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此时,细胞内H增多,肾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第四章 发热

一、选择题

1、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病毒感染 C.恶性肿瘤 D.细菌感染 E.变态反应 答案:D

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肌肉 D.尿 E. 粪 答案:B

3、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中脑 C.延脑 D.桥脑 E.脊髓 答案:A

4、炎热环境下皮肤散热主要通过:

A.出汗 B.对流 C.传导 D.辐射 E.血流 答案:A

5、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A.前列腺素和其体内代谢产物 B.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C.IL-1和TNF D.CRH和NOS E.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答案:E

6、内生性致热原是:

A.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具有升高体温作用的内在介质 B.由产热器官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C.由产热原细胞分泌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神经激素

D.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E.由产EP细胞在磷酸激酶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答案:D

7、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C.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答案:D

8、属内生致热原的物质是

A.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B.体内的抗体复合物

C.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D.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得致热原 答案:E

9、关于发热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高于正常值0.5℃ B.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C.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 D.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答案:D

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是

A.外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5-羟色胺 D.前列腺素 E.环磷酸腺苷 答案:B

11、下述哪种体温升高的情况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剧烈运动后 C.先天性无汗腺 D.妇女妊娠期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C

12、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内毒素污染 C.外毒素污染 D.药物的毒性反应 E.霉菌污染 答案:B

13、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D. 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答案:B

14、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脂多糖 B.肽聚糖 C.内毒素 D.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E.全菌体和内毒素 答案:D

15、对人体有明显致热作用的本胆烷醇酮(原胆烷醇酮)来自

A.肾素 B.睾丸酮 C.肾上腺素 D.胆囊素 E.甲状腺素 答案:B

16、下列情况属于传染性发热的是

A.支原体侵入 B.血清病 C.血浆中本胆烷醇酮增高 D.恶性淋巴瘤 E.药物性荨麻疹 答案:A

17、内毒素为

A.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D.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答案:B

18、茶碱使发热反应增强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答案:C

19、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B.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C. 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 扩张血管 答案:A

20、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多数为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D.体温调定点上移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