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小国寡民,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求。

——《老子》第八十章

3、给《鲁少儒(王先谦集解)》加上标点。

无所欲

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

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

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庄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先谦集解。参考标点:

庄子见鲁哀公。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鲜庄子‘无为’之学。”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方也。”

李云:“句,

成云:“方,术也。鲁地

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

缓佩玦者事至而断。穿玉玦也。玦,决也,”君子有其

成云:“缓者,五色绦绳

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令于其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之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庄子·田子方》

第六章练习题答疑

一、解释下列术语:

1、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2、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3、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4、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5、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 7、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意思相当于现代的“是指、是说、指的是、说的是”等。

8、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41 / 84

9、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以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往往不尽相同,只是近似。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10、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这两个术语主要是声训术语,一定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声训”。

11、读为、读曰: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两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12、读若、读如:注解术语,这两术语主要用来给被释词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二、选择题:

1、B、谓 2、A、之言 3、B、读为 4、B、貌 5、D、曰 6、D、犹 7、B、谓 8、D、曰 9、B、读如 10、D、犹 三、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

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反。篇内同。}[疏]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

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

○{相,息亮

《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

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

“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

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

俟,待

体,支

《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

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

而无止,不死何俟?也。相鼠有体,[疏]体也。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

为支

体。○

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市专反。}

遄,速也。○

四、阅读本章文选,翻译下列句子。

1、上古的时候,人民很少而禽兽很多,人民抵挡不了禽兽虫蛇的侵扰。有圣人兴起,构木为巢来躲避各种祸害,因而民众喜欢他,使他拥有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2、宋国有耕田的人,田地中有一棵树,一只兔子跑动时头撞在树干上,折断脖子死掉了;于是这个人放下自己的农具守在树旁,希望再次得的兔子,兔子不能够再次得到,而自身被宋国人嘲笑。

3、古代的时候男子不耕种,但草木的果食足够吃;妇人不纺织,但禽兽的皮足够穿。不从事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民很少而财物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重大的奖赏不需施行,严重的刑罚不需使用,但是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4、那些居住在山里到山谷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相互以水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雇佣佣工来开挖沟渠。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客人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42 / 84

5、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拥有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施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那么做事方式也就不同。

第七章练习题答疑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

2、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3、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4、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5、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6、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

7、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

8、借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构成对仗。借对分借音和借义两种。借义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用甲意义,而借用其它意义构成对仗;借音是利用同音字的现象,在诗句中用本字的读音,而在对仗中使用读音相同的其它字构成对仗。

9、流水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所谓“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在字面上是对仗的,在意义上却是相承的,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意义就像流水一样不断)。

10、联:从对仗的角度对近体诗做出的句子分析。将一首律诗的八句每两句分为一联,共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如果一首五言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

43 / 84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不”字拗,“吹”字救;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拗救情况:“故”字拗,“乡”字救;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3、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断、死”字拗,“长”字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4、○

平仄仄平平。拗救情况:“小”字拗,“儿”字救;“倚”字拗,“虚”字平平仄△平*仄,○

救;

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答: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字数(句)数固定;

近体诗对字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句数一般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字数上有的每句五字,称五言;有的是七字,称七言。

2、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押韵有以下几个要求:1、偶数句必须押韵(有时首句也可以押韵);2、必须押平声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

3、讲究平仄;

平仄上的要求是近体诗的灵魂。主要是四种基本句式按照“粘”和“对”的要求组合而成。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所谓“黏”,是指下联出句第二字和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应当相同。

4、要求对仗。

对仗是近体诗的一个要求,有的诗歌的对仗不一定在哪一联。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一首诗中必须有至少一联是对仗的。

古代汉语试题(11)

一、解釋術語(20分)

古無舌上音 三十六字母 入聲韻 說文解字 二、分析下面黑體詞在句中的詞性,並說明它所表示的意義(10分)。

1.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山海經·北山經》) 2.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山海經、海外北經》) 3.於是乃使專諸之倫手格此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4.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同上)

5.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戰國策、燕策一)) 三、比較下列句子,說明上古漢語否定句賓語前置的條件(10分)。 1.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史

記·孔子世家》)

2.旁無介紹,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見也。(袁枚《徐靈胎先生傳》)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王符《潛夫論》)

5.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6.毋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44 /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