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地区发展介绍 下载本文

产业集群。紧紧抓住大项目不放松,坚持每年新上和技改一批项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统筹工业项目的规划布局,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效益,打破行政界线,按客观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最佳的环境效果在全县范围内统一协调,合理布局,杜绝小规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协调县域内部经济发展,取得最大化的整体效益。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产业的内部转移,使经济带内的产业既具有规模,又有竞争力,本着示范、自发自愿的原则,积极促使大企业将其不具有优势的部分项目剥离出来,转移到那些规模小且相关专业化程度高的小企业。

第七节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支撑体系

统筹规划,科学论证,集中力量,政策引导,努力消除瓶颈制约,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

一、基本建成较为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注重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构筑东向发展快速通道,提升沟通、承载能力。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江北高速、合宁高速两条高等级公路在我县过境段的规划建设,抓好苍山公路、省通达工程、砂石路改建工程建设,新建腰埠——张公——陶厂公路含山段,实施“村村通”工程532.7公里,其中乡道234.95公里,村道297.75公里,新建村道砂石路200公里,力争道路铺装率达80.9%;建设仙踪、塔岗、林头、东关、运漕、陶厂、清溪以及含城等客运站;疏导、改建滁河水运航道30公里,航道等级为三级。 二、完善水利支撑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饮水安全为水务首要任务,树立“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水利发展新理念。加强水利建设,提升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引导水利建设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

一是以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污染,确保人民安全饮水为重点,加快建设含城及周边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染源的排放达标管理,确保主要河流、水库的水

源不受污染,“十一五”期间,小流域综合治理比重达到12.2%,解决11.3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是以防洪减灾、服务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快完成万亩大圩综合达标建设,改建田间配套设施,使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十一五”期间,除险加固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23座;综合整治裕溪河、滁河、牛屯河、得胜河等,加大清溪河的治理力度;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改建泵站28座。三是以含城防洪,构建水景观、水文化为重点,加快得胜河治理和沿岸绿化建设,建设水榭楼台,构筑人文景观;加快含城环城公路建设,使得胜河堤岸风光与含城公园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形成风光秀美的休闭长廊。 三、健全电力保障体系

进一步巩固农网和城网改造成果,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科技含量,适时增加供电容量,提高城乡供电保障能力,保障企业生产、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居民生活用电。 “十一五”期间,分别新建500KV变电所1座,220KV塔岗、华阳变电所2座,更换110KV东关变电所主变1台,新建35KV河刘、运漕变电所各一座,架设110KV高压线路29Km,架设改造35KV输电线路34 Km,调整农村10KV配网布局,改造长度为250 Km。县城10KV配网建设,规划为改造10KV主干线和调整电网布局,新增、分容10KV配变17台,新建及改造线路63.8 Km。“十一五”末,含山供电容量达到5.6亿千瓦时,满足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用电需求的需要。 四、加快“信用含山”建设

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以企业信用为重点,以个人信用为基础,全面推行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信贷咨询系统作用,加快建立全县联合征信网络,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健全信用法制,培育信用需求,完善信用监督,打击失信行为,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塑造含山新形象。力争到2010年60%的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9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列入企业联合征信范围;基本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开披露体系、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同业自律维权信用体系、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企业自我内控信用体系。

五、建成“数字含山”基本框架

围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重要产业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行电子商务,在现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领域中基本形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加大电子政务推进力度,建成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公众服务,提高政府行政和为民办事的效率。大力发展广电事业和数字网络建设,依托高速、宽带传输网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建设广播电视网络中心、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人才服务信息系统、社会公众信息系统、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系统等信息工程,构建数字含山。

第八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县域经济新高地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本着“先发展、后规模,先建立、后完善”的原则,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开辟民营经济“绿色通道”,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制定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激发城乡劳动者、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私营业主的创业激情。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全民创业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促使形成铺天盖地的创业局面,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优化政务环境,搞好创业服务。开展创业政策指导,避免创业者走弯路;在土地征用、融资抵押、税收征管、户籍管理等方面,给民营企业以更多的优惠和方便,破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建立健全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人事、劳动、培训、法律等中介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 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民营经济开放。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消除政策壁垒,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和一些基础设施建

设中的某些项目,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完全依赖政府财力投入不足而制约发展的问题,也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力争到2010年,全县民营经济比重达85%以上。

二、全面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一批敢闯敢试的干部带头创业,培育一批能创大业的各类企业家,壮大一批推动发展的骨干企业,新上一批实效显著的农民致富项目,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促进创业的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支持重点地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一是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营造创业氛围,激发本土创业活力,形成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二是发展资源经济,为民营经济找准切入点。县域内石灰石、石膏资源储量丰富,棉花及农副产品生产具有相当的优势,旅游资源独天独厚,全方位加快各种资源的开发,提升利用层次,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发展配套经济,为民营经济理清发展方向。面向长三角,甘当配角,为周边地区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加大建材产品的开发力度,为东部地区提供新型优质建材。加快机械产品的研发,壮大铸造产业,进一步扩大东部市场,为东部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培育塔运路棉花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发展棉花纺织,加强与江浙沪服装加工企业的联系,扩大含山棉花及其产品在东部市场上的影响。

第九节 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社会公众生活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经,全面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继续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做好巩固和提高工作。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对流生的监控力度,依法控制流生,将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十一五”期间,30%的学校实现“校校通”工程,完成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