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市中考复习--语文一基础运用 下载本文

A.房前屋后,栽桑种柳

B.高山松树核桃沟,溪河两岸栽杨柳 C.柳树不怕淹,松树不怕干

D.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3)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垂柳 ② ,屋后 ③ 落花红。 A.①院落 ②绿枝条 ③疏蕊 C.①庭前 ②飞叶翠 ③疏蕊

B.①院落 ②飞叶翠 ③桃李 D.①庭前 ②绿枝条 ③桃李

(4)结合文段内容,对下面诗句中柳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理解:诗人借杨柳依依的情态,表达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理解:诗句借羌笛吹奏出的哀怨的“折柳”曲,写出了征人对迟来春天的不满。 C.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理解:诗句用细长的柳叶来比喻女子秀美的眉毛,表现了女子容颜的娇美。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理解:柳芽萌发,成双成对的黄鹂在翠绿的枝头上欢唱,诗人借柳赞颂美好的春光。 (5)对下面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第一幅

A.第一幅笔力苍劲有力,笔断意连,错落有致。 B.第二幅布局齐整,字体端庄方正,笔画平直。 C.第一幅运笔潇洒飘逸,线条奔放自如,收放有度。 D.第二幅字体大小相间,笔法富于变化,疏密得当。 【答案】(1)B (2)D (3)C (4)B (5)D 9.下列成语都出自《论语》的一项是( ) A.学而不厌 计日可待 门庭若市 不打不相识 B.见义勇为 因材施教 前呼后应 大意失荆州 C.峰回路转 安贫乐道 望梅止渴 学而时习之 D.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精益求精 一言以蔽之 【答案】D

1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5)题。

第二幅

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是具体的(zào xíng)艺术,通过点画的组合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表现出人们对于平衡和倚侧、协调和矛盾、统一与变化、整齐与(cuò luò)、疏散与.紧密等种种形态美学的认识;它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仅凭着线条的流动而展现作者的情感心绪与

品格修养。这就决定了书法的支撑点有两个:一为技术,二为境界。前者很重要,它保证了法度的确立,而后者则是决定① ,它展示人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它超越于技术之上,是决定书法品质中那一层形而上意义的更加重要的因素。王羲之《兰亭序》书于逸气满怀、兴味酣浓之时,其胸中快意与淡淡的伤感倾泻淋漓;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声泪俱下、② 之时,.其胸中失去亲人之痛与对叛匪逆贼之恨交织奔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于人生失意凄苦、生死难测之时,其胸中孤寂绝望的悲观与难卜未来的抑郁,从深沉低吟到放声倾诉,痛彻心扉。这些墨迹的完成均没有形式设计之反复推敲与深思熟虑,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却成了书法史上的盖世华章,原因何在?只有一个答案:情动难耐之刻,书于必书之时。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 】内的字笔顺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协调(diào) 倾泻(qīng) “万”字的第2画是“丿” ..B.协调(tiáo) 倾泻(qīng) “万”字的第2画是“” ..C.协调(tiáo) 倾泻(qǐng) “万”字的第2画是“丿” ..D.协调(diào) 倾泻(qǐng) “万”字的第2画是“” ..(2)文中根据括号内的拼音书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型 错落 B.造形 错落 C.造形 措落 D.造型 措落 (3)根据语意,分别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因素 撕心裂肺 B.书法艺术高度精神的因素 满腔悲愤 C.书法艺术高度精神的因素 撕心裂肺 D.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因素 满腔悲愤

(4)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墨流笔端,纸上挥洒;情到心间, 。

A.意中 抒发 B.字中 点画 C.字中 抒发 D.意中 点画

(5)上文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多承赞誉。但他更为人称道的还是楷书——颜体。颜真卿的楷书,方正茂密、雄秀端庄、浑厚大气,将盛唐气象展露无遗。颜体的笔画很是独特,横画略细,饶有筋骨;而竖、点则略粗,显得厚重丰腴。下面四幅书法作品中,属于颜真卿楷书的一项( )

【答案】(1)B (2)A (3)D (4)C (5)D 11.阅读下面关于书法知识的语段,回答第(1)~(6)题。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较之楷书更为多姿,又弥补了草书不易.识别的缺陷,写起来十分方便,在现代非常流行。

王羲之自幼跟随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又游历名山名碑,广采众长,将各种书体róng(融 溶)合提炼,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一群友人到兰亭踏青游玩,面对美好的春色,他们即兴赋诗,结成集子。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写了一篇序 这就是流传千年 被称作 天..下第一行书 的《兰亭序》 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说,《兰亭序》是王羲之平生最得意的作品。其文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无雕琢之痕迹,自然天成。最为后人称道的是通篇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变幻出二十几种不同的笔法,确实堪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些文字“ ”,尽显魏晋士人洒脱的神韵。其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相传为王羲之当时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却均无第一幅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