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重点题库 下载本文

其实,人体内都存在朊蛋白,但由于感染了变异的朊蛋白等原因.使得正常的朊蛋白的结构由螺旋型变形为片状。结构发生了变化的朊蛋白聚合起来,逐渐在脑中沉积为蛋白质分解酶不能分解的斑块。

7.戊糖、碱基、磷酸、核苷、核苷酸、核酸、DNA和基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结构上的顺序?

基因是可编码一条肽链的DNA片段。其相互关系为:

8.DNA的结构特征对于遗传信息的传递具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DNA双螺旋结构可以很好地保护内部的脱氧核苷酸,使其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DNA的内部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基本稳定,就保持了生物体性状的稳定性,给生物体的稳定遗传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DNA复制(边解旋边复制)的时候,双螺旋结构又成为了精确的模板,加上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即只能A与T配对.C与G配对),使遗传信息得以稳定的复制传递,再经转录将遗传信息准确地传递给mRNA。

9.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知识创新常常来源于知识的交流、共享和融合。②科学创新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取成功。③正确选择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④创新需要想象力和主动性,需要强烈的兴趣和自由思考的空间,要有内在的紧迫感和自主的动力。⑤失败是成功之母。⑥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10.试分别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叶绿体与线粒体,它们各有什么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1)真核与原核比较 代表生物 细胞大小 细胞核 细胞膜 细胞器 细胞壁 核糖体 染色体

原核细胞 细菌、蓝细菌 1-10μm 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有 真核细胞 原生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 3-100μm 与核膜、核仁和核质组成的细胞核 有 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溶酶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体等细胞器 多数有细胞壁 植物细胞和真菌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有两个以上的染色体,DNA与蛋白5

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80s(由60s和40s两个亚基组成) 仅有一条裸露双链DNA 质结合 DNA 核外DNA 环状,存在于细胞质中 有的细胞有质粒 线状,存在细胞核中 有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 RNA与蛋白RNA没有内含子,DNA转录为RNA与RNA有内含子和外显子,DNA转录质的合成 蛋白质的合成(翻译)都在细胞质中为RNA在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进行 (翻译)都在细胞质中 细胞质 细胞分裂 细胞组织 无细胞骨架 二分裂,无有丝分裂 有细胞骨架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主要是单细胞生物体,不形成细胞组大多数是多细胞生物体并形成细织 胞组织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

相同点:都有细胞质膜、DNA和RNA、核糖体等等,各种细胞都可以通过细胞,使生命得以延续。 不同点:

①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所没有细胞壁,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对植物细胞起到

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⑦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中所没有的质体.其中以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最为重要,它能通过对太

阳能的吸收和转化,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有机物和氧气。

③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含有一个中央大液泡或几个小液泡,它作为植物细胞贮藏和转运的重要

场所也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

④植物细胞中含有动物细胞所没有的乙醛酸循环体、胞间连丝、细胞分裂时的细胞板等

动物细胞中含有植物细胞中所没有的溶酶体、中心体、细胞分裂时的收缩环等。 (3)叶绿体与线粒体比较:

相同点:都是由双层腔包被而成.具有很大的膜面积,内部含有DNA可完成一定量的自主复制,都是能量的转化场所,都具有核糖体和许多反应所需的酶蛋白,都具有电子传递体系。都是细胞即整个生物体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不同点:除两者所包含的酶系及电子传递系统不同外,还有以下区别。 色素 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意义 大小不同 叶绿素 线粒体 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没有 素等 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 1—10μm 内膜折叠成嵴 2—5μm 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能量 进行呼吸作用,分解能量 11.有些植物种子的细胞里有贮存油脂的脂肪颗粒.这些颗粒被一层磷脂膜包被,而不像细胞器那样具有双分子层膜。试描述这种单分子层膜的形态,解释它比双

6

层膜稳定的原因。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具有双重极性的分子。一端是极性的(亲水性的)“头”部,一端是非极性(疏水的)“尾”部。在双层膜组成的细胞器中,细胞器内外均为极性溶液,两层膜的亲水的“头”部分别向着细胞质和细胞器内的极性溶液,疏水的“尾”端则背离水相而相对排列,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在植物种子细胞里的脂肪颗粒中的油脂为非极性溶液,单层磷脂膜的磷脂分子疏水的“尾”端向着内侧脂肪分子排列,而磷脂分子亲水的“头”向着外侧排列,暴露于细胞质的极性溶液中,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结构。 12.构成膜的蛋白质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关系怎样?镶嵌在磷脂分子个的蛋白质有哪些结构特点和功能?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内质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糖类。脂类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脂质双层,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结合在其表面,完成膜的主要功能。膜蛋白分布呈不对称性,有的镶在膜表面,称为外在膜蛋内;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称内在膜蛋白;蛋白质分子在膜内外两层分布位置和数量有很大差异,膜内、外侧面伸出的氨基酸残基的种类和数目也有很大差异。另外,糖脂与糖蛋白上的糖基一般只分布于膜的非细胞质侧,多糖链往往具有分叉,它们对于接受和识别外来受体或信号起重要作用。

膜蛋白的主要作用有:①为运转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输送无机或有机分子跨膜进入膜的另一侧;②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表面的重要代谢反应;③作为细胞表面受体或天线蛋白,敏感地接收膜表面的化学信息;④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所识别;⑤作为细胞表面的附着连接蛋白.与其他细胞相互结合;⑥作为锚蛋白,起固定细胞骨架的作用。

13.试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从生命的层次上看,细胞是具有完整生命力的最简单的物质集合形式;细胞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功能体系,作为一个外放系统,细胞不断与环境交换着物质与能量;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尽管数目众多的各种细脑形态和功能各个相同,它们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和分化而来的;细胞还是生物繁殖和遗传的基础,因为生物的繁殖与遗传离不开细胞分裂;不同组织细胞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表现出分工合作的相互关系,各种精细的分工和巧妙的配合使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有序地进行。

14.举例说明细胞中膜的重要性和各项功能。为什么说生物膜系统是最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场所?

生物膜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界膜和区室化:胞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勾划了细胞的边界,并且在细胞质中划分了许多以膜包被的区室。

(2)信息处理:常用质膜中的受体蛋白从环境中接收化学和电信号。细胞质膜中具有各种不

同的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异的配体,产生一种新的信号激活或抑制细胞内的某些反应。如细胞通过质膜受体接收的信号决定对糖原的合成或分解。膜受体接收的某些信号则与细胞分裂有关。

7

(3)能量转化: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能量转换。例如叶绿体利用类囊体膜

上的结合蛋白进行光能的捕获和转换.最后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糖类中。同样,膜也能够将化学能转换成可以直接利用的高能化合物ATP,这是线粒体的主要功能。

(4)调节运输:膜为两侧的分子交换提供了一个屏障,—方面可以让某些物质“自由通透”.另

一方面又作为某些物质出入细胞的障碍。

(5)功能区室化: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形成膜结合细胞器,使细胞内的功能区室化。例如细胞质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膜结合细胞器的基本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而溶酶体的功能是起消化作用,与分解相关的酶主要集中在溶酶体。又如线粒体的内膜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与该功能有关的两种蛋白复合体集中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另一个细胞器叶绿体的类囊体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所以其类囊体膜中聚集着与光能捕获、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相关的功能蛋白和酶。

(6)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多细胞的生物中,细胞通过质膜进行多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识别、细胞粘着、细胞连接等。如动物细胞可以通过间隙连接,植物细胞则可以通过胞生物膜的这些基本功能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没有膜的这些功能,细胞不能形成,细胞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1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共同点和差别是什么? 共同点是两者都进行一次染色体复制。 不同点是: 有丝分裂

发生在所有正在生长的组织中,从合子阶段开始,继续到个体的整个生活周期,无联会,无交叉和互换;每个周期产生两个子细胞,产物的遗传成分相同,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与 母细胞相同。 减数分裂

只发生在有性繁殖组织中,高等生物限于成熟个体;许多藻类和真菌发生在合子阶段;由联会,可以在有基因交叉和互换;后期Ⅰ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分裂;后期Ⅱ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均等分裂;产生4个细胞产物(配子或孢子),产物的遗传成分不同,是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不同组合,为母细胞的一半。 16.列举出你所知道的细胞器和它们各自的功能。

核糖体(ribosme):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粒状小体细胞器,常散在于细胞质中(游离核糖体)或附着于内质网上,由大小两个亚基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大小亚基结合成完整的核糖体行使翻译功能。

线粒体(mitochondria):细胞中重要而独特的细胞器,是呼吸作用进行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通过Krebs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并进一步将分解获得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ATP中,供给生物生命活动之用,因此线粒体被称为生物体的“动力工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