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 含答案 下载本文

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的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的兄长的。

材料二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五、1.参考答案出尔反尔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2.老百姓对当官的见死不救固然不对,但当老百姓陷入困境时,当官的见死不救也不对。当官不为民做主,要他们干什么呢?只有当官的关心民众的疾苦,才会出现官民和谐的社会状况。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六、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

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

评析示例1: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进。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躲避责任的表现。

评析示例2: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已经无法改变。从材料一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

七、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困境,在穷困时仍应当坚守道义。

2.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君子即使处境艰难也应当保持自己的本性。君子依自己的本性做事,不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在困境中仍应坚守道义。

参考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孟子说:“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普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

八、1.参考答案①积极入世,为人所用;②若道不行,避居海外;③修道立德,坚守节操。 解析从(1)可看出孔子积极入世,相信自己,只要有机会就去施展抱负。从(2)可看出孔子主张在不为人用时就洁身自好。从(3)(4)可看出孔子主张立身修德。

2.参考答案①孔子的这些思想倾向并不矛盾。②孔子对政治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积极入世,渴望为人所用。虽说乱邦不入,但是要能为人所用,他坚信自己能坚守君子之道,涅而不缁。③孔子隐居海外的想法,不是主要的。只是在实在不得已、大道不行的情况下,思考自己向何处去的问题。他亦坚信自己即使被迫乘桴浮于海,亦不失为君子,修道立德,不忘君子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④孔子最终没有去隐居海外,说明他最终也没有走到实在

无路可走的地步,虽说思想一直未能实现,但是自比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弃执着。

解析注意阅读材料,全面理解。孔子说话讲究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不要离开具体语境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想,就会发现孔子谈自己的主张不是一次性谈完的,而是在特定情况下谈自己一方面的主张。综合起来看,并不矛盾。

参考译文(1)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2)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3)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4)遇不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贤还是不贤,是才能的事。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开放、播散芬芳。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