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第一章练习 下载本文

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辨证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说明了人的认识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地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是思想”。

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辨证统一?

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辨证统一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第一、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 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作用。 总之,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辨证联结、相互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共同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保证实践的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

21

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是辨证统一的。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必须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这一实践的根本要求促使人们形成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实践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促使这一目标在实践结果中得以全面的实现。实践的这一要求升华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进步。其次,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促使科学技术在应用中不会被用于危害人类的重要作用。总之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是时代进步对人类实践提出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P83 其他: 简答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精神意识,认识的客体是精神意识的对象化。旧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认识的客体从可能性上讲是整个物质世界,但从现实性上看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认识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把主体这一对范畴放在实践基础上予以界定,从而批判和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错误。

2.怎么样理解实践检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答: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能丰富它完善它和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某些认识一时还不能由实践做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将终会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做出确定的检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的实践的检验。 论述题:

1.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要点:

22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同旧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哪里?

答:一),1它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把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作为认识论的根本原则.2它主张实践第一的观点,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观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然后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它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升华为理性认识,又能动地用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辩证过程.

二),根本区别表现在:1以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同唯心主义先验论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的根本前提是承认认识对象是在人的意识之外 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2马克思主义以可知论观点同不可知论观点相对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世界是可知的,承认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不能完全认识的.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辩证法观点,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脱离实践和缺乏辩证法的观点相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运用辩证法去考察人的认识,因而是能动 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能辩证地考察人的认识,因面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3、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答: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其具体表现是: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在性质,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方面都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感觉,知觉

23

和表象是感性认识的形式,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形式.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第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条主义片面强调理论,轻视实践经验;经验主义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教条主义否认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主义否认理性认识,片面夸大感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否认感性认识是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所以二者都是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主观主主义的形而上学片面性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表明,这两种形式的主观主义都是有害的, 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危害更大.。

材料分析题

材料1 <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送着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2 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

材料3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在认识路线上存在哪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2)材料1,3表明的基本思想一致吗?试用哲学原理分析他们各自的观点

答:(1)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材料3就是坚持了这条认识路线.而另一条认识线路则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一条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材料1则是这条认识路线的表现.

(2)材料1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它认为心外无物,把花的存在看作是人对花的感觉的结果.第二,认为花的着色是因为有人看,才明白起来,把人的感觉等作为第一性,把客观存在当作第二性,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材料3则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观点.原则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加以认识概括总结的一种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则是第二性的,自然界和历史状况是第一性的,它们决定原则,而原则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第四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