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使其身体各部分和内心世界协调发展。
2. 课程编排内容体系:
(1)通过图示、小常识等形式呈现硬笔书法的执笔方法与书写姿势以及运笔、呼吸等要领。
(2)从楷书基本笔画的书写技巧到独体字、合体字的书写方法和规律。
(3)初步介绍隶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律。
(4)结合作品介绍书法家的个性品质、创作意念和思想感情。了解硬笔书法作品的基本构图形式,欣赏书法教师的硬笔书法作品。
3. 教学实施策略:
(1)纠正和传授正确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使学生的体形、视力以及指、腕、肘、臂的骨胳、神经和肌肉各部分得充分活动和健康发育。(可进行“双姿”优秀班评比,专人检查、量化评价)
(2)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硬笔书法教学应从基本笔画入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注重硬笔书法的动态平衡:举止舒展,呼吸均匀,手眼协调,讲究运动节律,静中有动,动中寓静。
(4)强化硬笔书法教学的情绪体验:感受书法作品的人文内涵以及自己书写时的情绪表露和渲泄,从而促进学生调节情绪,释放感情,缓解学习精神疲劳。
(四)审美功能的开发
书法艺术以其优美的形体和精深的内涵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它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
- 9 -
1. 课程编排指导思想:
硬笔书法课程应该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为主线,让学生在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感受美、认识美并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课程编排内容体系:
(1)进行书法理论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2)开设书法欣赏课:通过书法家和学生作品的欣赏,感受书法本身所具有的点画、线条、字形、章法、神韵和风格的美。
(3)书法实践:通过大量有意识的实践,让学生自觉地去俗取雅、去粗取精,逐步探求美、领悟美和表现美。
3.教学实施策略:
(1)硬笔书法教育在讲授知识、传授技法的同时必须以书法艺术的本质用美学原理为底蕴。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古典音乐与硬笔书法艺术相结合的审美化教学,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艺术感染:
①配音解字、了解字形 ②审美欣赏、掌握结构 ③审美比较、理解特点 ④审美求异、形成个性
六、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反思、调整来自实际的关于硬笔书法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采用科学的、行之有
- 10 -
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向前推进。同时课题成员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了解、细致把握、及时反馈,总结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获取真实可靠、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为分析课题成果提供事实依据。
2. 文献研究法:从有关书籍、专著、杂志、报纸上搜集对本课题具有指导意义的有关资料,把握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研究新的生长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3. 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了解学生学习硬笔书法的兴趣和有关书法知识、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
4. 观察研究法:主要通过自然观察这一辅助方法,了解学生在参与硬笔书法活动时的积极程度,以及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身心发展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七、课题研究步骤与预期成果
阶 段 性 成 果 培训人员、论证方案、开题: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成 果 名 称 理论学习、课题申报、方案制定、成 果 形 式 研究计划、理论资料、课题申请书 1 准备阶段:2009年9-10月 开题论证、校本教材。 2 有关制度、规范 2009年11月-12月 专家讲座 - 11 -
调查表、课堂教学、第一阶段研究:2010年1月3 -2010年6月 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改进 教育论文、阶段总结、教案 序号 完 成 时 间 成 果 名 称 成 果 形 式 总结第一阶段研究,成果中最 终 研 究 成 果 结题:2011年7、8月 3 2 -2011年6月 1 期展示:2010年7、8月 第二阶段研究:2010年9月反映研究成果的电视录像、照片获奖统计表及有关论文资料 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改进 对外展示 专家指导 调查表、课堂教学、教育论文、阶段总结、教案 反映研究成果的电视录像、照片及有关论文资料 对外展示 专家指导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樊光合:课题负责人,负责对硬书体系构建的整合与具体实践操作的决策与规划。
副组长邱如松:具体负责从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个维度对硬书体系的构建整合。
组员邓碧海:具体负责从育德角度对硬书体系的构建。 组员肖子洵:具体负责从育德角度的教学实施策略。
- 12 -
组员陆升云:具体负责从启智角度对硬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策略。 组员朱 媚:具体负责从健体角度对硬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施策略。 组员肖子洵:具体负责从硬笔技法、审美角度对硬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
施策略。
深圳市宝安区民治小学
《构建小学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