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下载本文

▲ ▲ 16.请结合全文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文风琐谈 朱铁志

①所谓文风,大抵是指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是文章和说话的风格和风尚。由文风的演变,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从文风的好坏,能够看出世风的良莠,更能觉察一个时期的思想状况。

②文风体现在语言文字中,是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的表现。思想解放,则文体活泼、文风刚健;精神饱满,则文气酣畅、文章漂亮。相反,思想保守,则文章呆板、言语乏味;观念陈旧,则文风滞涩、面目可憎。毋宁说,是有僵化思想于前,方有死板文风于后的。

③文风的好坏当然离不开学识修养。它本身就是创造力强弱、学识高下的突出表现。一 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鹦鹉学舌,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④其实,文风好坏不仅关乎思想方法和学识修养,更关系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那些把人民的事业放在头等地位的人,肯定不愿整天重复“正确的废话”。因为这样的“废话”和“真理”虽然冠冕堂皇,却从来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只有那些时刻不忘当官做老爷,一心想着固位的可怜虫,才热衷于天天重复别人的话,非圣贤之言不言,非领导指示不语。他们往往表现得谦卑而朴实,就像听话的孩子,总能得到本分家长的赏识。而他们自己心里却明白:要有作为就必然创新,要创新就必然要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就要冒风险,就易于为人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

⑤在文风问题上,总是英雄互敬的。真正的思想者绝对瞧不起“复印机”式的所谓著述,学界泰斗很难容忍自己的学生只会炒冷饭,而一个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领导者,大概也不会欣赏毫无创新意识的部下吧。

⑥看一个人是真心实意干事业,还是稀里糊涂混日子,从其文风或可略见一二。前者新见迭出,不甘平庸,充实自己,服务社会;后者学问没有创见,事业没创造,一辈子平庸,一辈子平安。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既有催人奋进的思想精华,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有使人堕落的文化糟粕,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之类。这种腐朽的思想观念不除,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就会变得举步维艰;而故步自封、保守僵化倒可能游刃有余、很有市场。 ⑦在文风问题上,有一种很恶劣的习气,就是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你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会问“难道鹅就不知吗?鱼就不知吗?”你说“一轮明月照姑苏”,他又会问“难道就不照上海吗?就不照南京吗?”照这样的思想方法想问题、做文章,我们只能把辩证法变成庸俗的戏法;只能把话说成“春江水暖不仅鸭子先知,而且鹅亦先知、鱼亦先知、虾米等类小生物都可能先知”才好。

⑧认为真理只有一种表达,而且模式一旦形成,就带有统治一切文体的天然权利,不许别人说不同的话,也不准别人采用别样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非常荒唐可笑的逻辑,也是马克思早已痛斥过的书报检查制度。他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中说过:“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⑨今天我们当然不会有这样的书报检查令,但类似的思想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很顽固、还有市场。这种观念窒息创新的思想,泯灭创造的灵魂,最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所不齿,早该彻底抛弃了。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有删节) 17.作者为什么说“从文风的好坏,能够看出世风的良莠,更能觉察一个时期的思想状况”?

请简述其理由。(6分)

▲ ▲ 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述层次。(6分) - 5 -

▲ ▲ 19.作者认为应该倡导怎样的文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 ▲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狮子如果能追上羚羊,就能生存;它如果跑不过羚羊,只能饿死。如果羚羊抱怨不公平,那青草——羚羊的“早餐”该向谁抱怨?羚羊还能跑,青草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羚羊要想活下去,只有平时加强训练,提高奔跑的速度,让自己跑得更快,即使跑不过狮子,也要比其他羚羊跑得快,只有这样才能得以生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这里应取“厌恶”义。鄙夷:轻视,看不起。叹为观止: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可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风吹浪打:比喻险恶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风度:人的举止姿态。多指美好的。风华:风采和才华。语段选自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P183张抗抗《商品大潮与文化沙滩》。) 2.C(A成分赘余。“见诸于”应删去“于”。B语序不当。应将“防治排查”改为“排查防治”。D句式杂糅。应删去“的目的”或“为了”。)

3.A(解答此题,主要根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标志性词语来排序。首先综观全段是阐述阅读的本质,先强调是“个人行为”,后面的横线处当选第④句,是具体说明;紧接着选②①,个体感悟和个体经验是相联的,且语言标志“其次”与“首先”呼应;第四处横线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衔接最紧的是⑤,这是由内容和标志性词语“而”所决定;最后是⑥③,这是由标志性词语“尤其”和指代词“那”所决定。) 4.D(表现了侍萍对不公平命运的愤愤不平。) 5.D(A除:授官;B加:更加;C走:逃跑。)

6.C(漫画中的男士,身背大筐,面前是一长串向前延伸的脚印。他小心翼翼地将面前的脚印一一拾入筐中,累得大汗淋漓。画面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这里的脚印象征前人走过的路,亦即前人的经验。男子之举,是不加选择地将他人的经验全盘拿来,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由此,漫画的寓意可概括为:对他人的经验要学会选择,否则就会让其成为一种负担。) 7.A(望:望族。)

8.A(A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B介词,跟/连词,表并列,和;C介词,凭借(形容词,亲,亲近)/介词,通过,经由;D代词,代书/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1)出京(都城)担任永嘉太守,他勤勉体恤(译为“忧悯”、“关心”、“爱护”等皆可)百姓,官吏和百姓认为给他们带来了好处(译为“便利”亦可)。(得分点:“出”、“勤恤”、“便”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如果)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前来归顺了。(得分点:“罪岁”、“斯”各1分)

(3)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员,天下这么大,能有几个人呢?(得分点:“之”取独、定语后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各1分) 10.(1)处世简朴;(2)恭谨自省;(3)体恤百姓。(3分,一点1分)

11.(1)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由远到近,多感官(视觉和心理感觉)描写,融情于景(写“借景抒情”不给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2)金兵入侵、中原沦陷之愁,辞乡去国、漂泊江南之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1)夙兴夜寐(2)申之以孝悌之义(3)无以至千里(4)虽九死其犹未悔(5)砯崖转 石万壑雷(6)万里悲秋常作客(7)舞幽壑之潜蛟(8)烽火扬州路

13.环境描写,渲染悲伤压抑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凄凉悲苦的情感基调;点题;引出下文

- 6 -

白发人的故事。(每点1分)

14.(1)动作描写(在花丛里徘徊奔走),(1分)对比(白发人“吮吸殆尽的身子”与“肥硕的花”形成对比),(1分)表现白发人内心孤独痛苦、无所依靠(或“突出白发人饱受残酷现实的折磨”也可)。(1分)

(2)语言描写,(1分)比拟(张翼飞起来),写出了我对白发人的劝慰(或“表现我对白发的同情与关切”也可)。(1分)

15.一个失去儿子而精神恍惚,(1分)但内心无法接受现实,(1分)仍然心怀期待(1分)的失独老人的形象。(1分)

16.从白发人的角度:表现白发人对儿子坚决而无尽的期待。 从“我”的角度:表现同为母亲的“我”对白发人的同情。

从作品主旨的角度:以伤感的结局,突出文章关注同情失独老人的主旨。

从作品情节的角度:预示白发人未来的命运(陷于永不放弃的无尽的等待与期盼)。(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17.①文风是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的表现;②文风的好坏是学识修养高下的突出表现;③文风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点,每点2分)

18.①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从文风可见一个人是否真心实意干事业;②接着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③最后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自甘平庸思想的根源及其危害。(三点,每点2分)

19.①英雄互敬的文风;②宽容而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文风;③真理表达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文风。(三点,每点2分)

20.参考立意:关键词“抱怨”、“改变自己”和“超越对手(他人)”。

(1)一味抱怨徒劳无益,正视现实才是正道;抱怨会使自己陷入一种负面的生活。 (2)人生在于拼搏;不断强大自己,超越他人,才是生存之道。 (3)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4)面对人生的困境,不抱怨,不放弃,不断努力,才可能成功。 【参考译文】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父亲裴珪,做过正员外郎。松之八岁时就学习并通晓了《论语》、《毛诗》。他博览古书,立身处世简朴。二十岁时被授予殿中将军,此官是直接保护皇帝安全的。晋孝武帝在太元年间挑选名人来作参谋顾问,开始选用的琅邪人王茂之和会稽人谢輶都是南方和北方的望族。松之的舅舅庾楷在江陵,打算带着松之西行,作新野太守,因为事情难办而中止。义熙初年,松之作了吴兴故鄣县令。因为在县里政绩显著,于是被调入京城作尚书祠部郎。

宋高祖北伐,兼任司州刺史,让松之作了州主簿,后又调松之为治中从事史。攻克洛阳后,高祖下诏说:“裴松之是朝廷人才,不应该长久主持边务,现召他为世子洗马,与殷景仁相同,可派人去告诉他。”在商议建立五庙乐的时候,松之认为妃子臧氏的庙乐也应该与其他四庙相同。松之被任命为零陵内史,召为国子博士。

裴松之出使返回朝廷后,上奏说:“臣听说过上天之道用以增益世间的光明,君王的德行以广大深远为最高标准。古代圣明的帝王,凭借仁义之心,恩德覆盖整个天下(亲善仁爱之心,普遍覆盖天下)。因此帝王的功业和道德虽在自身,而太平的时世自然和谐;礼教虽然仅施行于长江汉水,而纯美的教化传播遥远。所以能够流传下“伟大啊”的美好赞咏,发扬光大《周礼》中规定的光辉准则。臣误受选择任用,惭愧地置身于显达的行列之中,承蒙用我这才能浅陋的人,去考察纯一四方的国家大事,却没有能够宣明畅达圣旨,整肃修明风化,罢免升迁未能恰当,举荐贤能也很少,因此心中惭愧恐惧,惶怕不已,不知如何措置。臣谨奉二十四条考绩圣命,恭敬地按照事实写成文牒。臣敬伏地见到癸卯年下的诏书,一切礼仪教化的得失都以周代的典章制度为准,并要求各地写成文书,回来后分条陈述上奏。臣恭谨地依据事实,写成文书附在后面。”

皇上叫他注解陈寿的《三国志》,松之把传记聚集一起,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内容,完成后奉给皇上。皇上很高兴,说:“这是不朽之作啊。”松之出京任永嘉太守,他勤勉体恤百姓,官吏和百姓认为给他们带来了好处。后又入补通直,并做了常侍,仍兼任司、冀两州的大中正。不久又出京任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松之辞去琅邪太守一职,不久任国子博士,又提升为太中大夫,国子博士如旧。接替何承天撰写国史,还没有来得及写,在元嘉二十八年,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