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15套高考模拟】2020届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下载本文

413.3

?14.-2.

32615.13

16.24?

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证明见解析;(2)【解析】 【分析】

(1)推导出PQ⊥平面ABCD,PQ⊥AD,CD∥BQ,从而BQ⊥AD,进而AD⊥平面PBQ,由此能证明平面PQB⊥平面PAD.

(2)连接AC与BQ交于点N,则N为AC中点,则点M到平面PAB的距离是点C到平面PAB的距离的

15. 10113115,求出三棱锥P-ABC的体积V=?,设点M到平面PAB的距离?3?,PAB的面积为23222为d,由VC-PAB=VP-ABC,能求出点M到平面PAB的距离. 【详解】

(1)∵P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Q恰在边AD上, ∴PQ⊥平面ABCD,

∵AD?平面ABCD,∴PQ⊥AD, ∵Q为线段AD中点,

∴CD∥BQ,∴BQ⊥AD,∴AD⊥平面PBQ,AD?平面PAD, ∴平面PQB⊥平面PAD.

(2)连接AC与BQ交于点N,则N为AC中点,

∴点M到平面PAB的距离是点C到平面PAB的距离的

1, 2在三棱锥P-ABC中,高PQ=3,底面积为3, 2∴三棱锥P-ABC的体积V=?1313=, ?322又△PAB中,PA=AB=2,PB=6,

∴△PAB的面积为

15, 2设点M到平面PAB的距离为d, 由VC-PAB=VP-ABC,得?2d?13151=, 22解得d=15, 1015. 10∴点M到平面PAB的距离为【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面面垂直的证明,考查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考查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是中档题. 18.(1)见证明;(2) 【解析】 【分析】

(1)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AM可证

,即可证明

平面SCD,再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AM;

的体积

,只

SC,已知

(2)M是SD的中点,由(1)三知:三棱锥需求解三棱锥【详解】

(1)证明:由已知,得∴∵∴又∵∴∴∴由已知∵

平面平面平面. ,是,又平面

,易得,

平面

.

,又

的中点, ,平面

平面

, ,

,又

的体积.

,平面,

∴.

中,

.

(2)解:由题意可知,在由则∴故三棱锥

的体积

.

【点睛】

,可得

解答空间几何体中垂直关系时,一般要根据已知条件把空间中的线线、线面、面面之间垂直关系进行转化,转化时要正确运用有关的定理,找出足够的条件进行推理;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有:(1)利用判定定理;(2)利用判定定理的推论;(3)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

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当两个平面垂直时,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9. (1)证明见解析. (2) ;(4)

2. 3【解析】

试题分析:(1)取AB的中点F,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得C1O//DF,再根据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结论,(2)根据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根据向量数量积求向量夹角,最后根据线线角与向量夹角相等或互余关系确定结果.

试题解析:(1)证明:取AB的中点F,连接OF,DF, ∵侧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O为AB1的中点, ∴OF//11BB1,又C1D//BB1,∴OF//C1D, 22∴四边形OFDC1为平行四边形,则C1O//DF.

∵C1O?平面ABD,DF?平面ABD,∴C1O//平面ABD. (2)解:过C作CH?AB于H,连接DH, 则?DHC即为二面角D?AB?C的平面角. ∵CH?2,tan?DHC?CD2,∴CD?1. ?CH2B?0,2,0?,D?0,0,1?,A1?2,0,2?, 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如图所示,则C1?0,0,2?,

uuuv1uuuv?222?uuuvuuuvuuuv?242?则O?1,1,1?,BE?BA1??,?,?,CE?BE?BC??,,?.

3?333??333?uuuuvuuuvuuuuvuuuvuuuuvC1O?CEuvuuuv?∵C1O??1,1,?1?,∴cosC1O,CE?uuuC1O?CE423?, 3263?3∴异面直线C1O与CE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 3

20.(1)极大值点,无极小值点.(2)【解析】 【分析】

(1)对函数对分情况求导得到导函数的正负,进而得到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2)由条件可得

恒成立,则当

数的单调性和最值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1)当当所以

时,时,解在

的定义域为

,所以得

上单调递增,在

,在,解

上单调递减,

上单调递增,无极值点,

时,

恒成立,令

,对此函数求导得到函

所以函数有极大值点,无极小值点.

恒成立,

恒成立, ,则

时,

,所以

上为减函数.

(2)由条件可得则当令令则当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