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分局襄河农场小学

课题负责人:韩玉成

一、 课题提出

1、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

当前,世界主要教育先进国家,如美、英、法等,都积极推荐课程改革,而综观各国课程发展,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尽一致,但强调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做法则相同。即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教学”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立的基本学习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

2、国内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长期以来,在传统教研模式的制约下,广大教育者过分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相对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得我们的教师俨然

1

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而我们的学生在教师和知识面前成了名副其实的“接受者”。为此,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此拉开了我们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大幕。而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反映我国义务教育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臵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臵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重。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合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状况,进行“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既顺应了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与必需。

2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科研工作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解决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作出探索,积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功案例,为深化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二、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两个“全面”,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包含以下内容: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体系综合性、开放性;教材资源多样性、趣味性、科学实用性;教学过程体现学习者的参与性;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性;评价体系的发展性等五个方面。

3

学习方式:美国学者纽曼从学生的生活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从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方向来看,有接受和发现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程度来看,有自主和他主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来看,有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分。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分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而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在这样是社会背景下,可以说几乎很难有一件事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能完成的。因此,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在学生达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争辩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未来学生的学习中,接受性学习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却并排除接受学习;同样,倡导合作学习,也不排除独立学习;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与合作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

为此,我们选择“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特

4

征和形式,为新课改提供可行性的研究空间和具体范例,并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教学法单调,教学评价片面问题。

(2)如何实施新课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 (3)如何构建优化学习方式的教学基本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知识、技能、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得到主动的、和谐发展的问题。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表述。

(二)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等。布鲁纳的发现法指出,教学法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景,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它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注重反馈,注重直觉,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影响。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以同化新材料的相应知识,其二是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本质在于

5

学生乐于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材料或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策略是充分展开思维活动和强化心灵交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这与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统一的。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理论思考

学习方式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个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是学习方式的前提,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

6

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

2、探究性的原则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后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研究时要注重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生活化的原则

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的话题。

4、过程性原则

淡化知识目标,注重过程。 5、实践性原则

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6、开放性原则

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加以思考,加以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的结构的开放系统。我们研究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指自主学习、合作

7

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的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臵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应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本课题重点研究两项内容:

l、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

(1)自主学习,培养主体意识。 (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3)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态度。

2、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选择社会生活中与学习密切相关的课题,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进行小课题研究。

(1)选择课题

8

选择课题是进行 “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准“课题”或称之为“专题”。选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的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实验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选择课题”的指导。

①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专题。 ②帮助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研究专题。 ③努力拓展学生自主选题的空间。 (2)设计方案。

指导策略(1):引发智力风暴,在反复争论中孵化小组研究方案。

指导策略(2):在多次协商中形成班级研究方案。 指导策略(3):寻求多方援助,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完善个体研究方案。

(3)实施方案。

研究方案制订出来以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学生要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搞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研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与本课题有关的新问题,或与原先设想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要回头重新修订研究方案,使之完善。这是小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各小组实

9

施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控,确保小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成果展示。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小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并非研究方法,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即使研究成果十分幼稚,甚至未获成果,只要经历独立研究,对探究的态度和方法、乐趣和艰辛有所感悟、体验,这种学习就有价值。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国内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研究的现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学习方式的研究历史;问卷调查,了解教与学现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奠定基础。

2、文献资料法。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信息,研究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3、行动研究法。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三维方式的学习,之后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反思,逐步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尤其注重提炼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研究对象 襄河农场小学1-5年级学生

10

六、研究策略

1、转变学习方式,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分数的多少。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的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这轮课程改革首先要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怎么教”。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11

结论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论(概念原理的体系)。过程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方法。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鉴于上述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种要求:第一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第三要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

(4)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学生的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关注人的结果,会使教学过程成为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会使知识学习过程成

12

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且是一个生存、发展的大问题。若一个学生学习生活中,从未对课本和教师提出过质疑,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或教师的独立见解,从未认真思索过一个问题,那么这个学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生活去生存,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除了解教材外,还须弄清学习方式的5个基本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新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分别表现为“我要学”与“要我学”。“要我学”是外在诱因和强制的,只有外动力,缺乏内动力。“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负有一份责任,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内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才能使外动力向内动力转化,也成为持久性动力。打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你会发现这些新变化:教科书图文并茂,文字叙述减少了老教材中的深厚的学术味,语言更富有人情味,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自主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激励主动性的好方法。

13

(2)独立性

独立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依赖性相比,则具有表现为“我能学”。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若学生没有“我能学”的自信,则将迅速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的信念。

(3)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其学习方式本质都有独特的个性差异。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划一教学设计,整齐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独特性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注意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知识接受不求整齐划一,只要有所得即可。

(4)体验性

只有让学生亲临其境去体验,学习才能进入生命领域;只有有了体验,知识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也可以扩展到情感、身心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增强体验的一种有效途径。

14

(5)问题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一个学生若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说明该学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富于想象,善于质疑、勇于求异,使学生臵于问题的情境中,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明了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新问题,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

《纲要》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才能有效实施《纲要》。

3、转变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学落实

新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新的学习方式转变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落实课堂,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利用学科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要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15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4、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这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臵,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六、课题进程或阶段说明:

1、2005年3月——2005年8月实验启动阶段 主要工作:进行课题的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 1、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2、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3、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研究工作的分工。 4、召开课题研究的开题会。 研究成果:开题报告

2、2005年9月——2008年12月实验实施阶段

16

主要工作: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实施各项研究任务,根据实验方案组织创建和实施操作模式。每年召开l—2次阶段成果交流会 。

(1) 初步实验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 (2) 推广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 (3) 深化实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研究成果: (1)个别案例。 (2)论文资料。

(3)优秀案例的音像资料。

3、2008年9月——2008年12月实验总结验收阶段 主要工作:全面总结,邀请专家为本课题所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研究成果:

(1)论文(省级论文五篇,校级论文五十篇) (2)结题报告(一篇)

七、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三年来,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序地开展了探索与研究,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支柱的多样化、适切有效的课堂教学范式。

17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课堂教学范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侧重地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其他多种学习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学习框架,构建了“三主”、“四导”、“五程式”的课堂教学新范式。

1.“三主”。①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特点,相信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渴望受到尊重、获得成功的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如艺术老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努力做到“两创设一保证”,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参与兴趣;保证参与时间,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增长智能,发展素质。②以发展为主旨。我们把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上,变教学目标单一化为多元化,着力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我们尤其注重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③以训练为主线。学生的素质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更好地形成和巩固,因此,我们把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贯穿课堂,并力求训练形式多样,讲

18

究实效。如我们的“做中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时,采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摆一摆、变一变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2.“四导”。①导趣,引导学生“乐学”。我们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②导思,引导学生“活学”。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维,或以问引思,或以理导思,或以变发思,或以情激思,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转变。③导法,引导学生“会学”。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技能,变“学会”为“会学”。④导成,引导学生“善学”。我们在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品质,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五程式”。①读议练讲式。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议、练、讲的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发展能力,主要用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其程序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②尝试解疑式。遵循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原则,让学生先尝试学习,进而师生讨论,解决疑难,主要用于数学、科学等学科,其程序为:复习铺垫——指导自学——尝试练习——师生交流——巩固练习。③探究发现式。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进行猜测、分析、研究、推理,得出结论,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发展能力,主要用于

19

科学、“做中学”等学科,其程序为:激发导入,自学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激励评价,引申探究。④情境陶冶式。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陶冶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同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用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其程序为:揭示目标——创设情景——师生研讨——反馈练习。⑤“三位一体”式。主要用于艺术学科,即把欣赏、技能、情感三者集于一体,做到欣赏面宽,技能训练强,情感交流深,其程序为:激励、感知——说说、画画(唱唱)——剪剪(表演)、游戏。

(二)总结了多样化学习方式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多样化学习方式改革的理论,形成了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三年来,通过各级各类新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验的培训,课题组教师边教、边学、边改,共同摸索,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不断总结经验,努力突破了评价的单一模式,变多维评价,以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落实。

1.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

20

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我们定期对学生进行书面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方法也努力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

同时,我们还认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既有静态的笔试,又有动态的操作和口试,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基本技能,既注重课内的教与学,又注重课外的辅与练,体现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如一年级语文教学,我们不是仅用笔试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多了几把评价尺子,实行分项考核评价,灵活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意减少笔试次数,增加听、说、读、写等口试测评,强调动手操作测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口试,不但没给学生增加压力,反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有利于学生的笔试,又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又使学生获得多次成功的机会。

21

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在学生中推行了“成长档案袋”,记录一切能反映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的真实发展情况。“成长档案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课业记录,如平时作业、作文日记、阶段评价、课内外的探究记录等;②素质发展记录,如课堂表现、学习习惯、特长兴趣爱好记录、成功的作品、获奖资料、活动照片、各种荣誉等。以此来吸引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过程的一部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2.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告诉我们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鉴于此,我们形成了自己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见下表)

22

襄河农场小学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执教者 课 题 班 级 评议人 三级指标 时间 总分 分值 优 20 良好18 一般15 优 20 良好18 一般16 优 20 良好18 一般15 5分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方式 学生能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合作意(20分) 识。 学 生 学生得到充分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素养学习水平 得到相应的发展。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应(20分) 有的发展。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有问题意识,敢于、善学习效果 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乐于(20分) 参与学习活动,敢于创新。 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既能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角色把握 组织、点拨、指导作用。 (10分) 能有效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组织和调控教学。 教 师 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板书工整、美观。 师生关系融洽,有多向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 5分 4分 3分 3分 环境营造 (15分) 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点拨、诱导,应变能力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强。 重视培养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能力的培养,也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熏陶。 教具应用 合理运用各种媒体(含板书),目的明确,(15分) 运用适时,操作得当,效果明显。 5分 优 15 良好13 一般10 简 评 23

八、成果的社会影响

通过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学习、消化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有了明显提高。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专业培训,把研究的过程变为不断更新观念的过程,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逐步确立现代教育的观念。同时又通过各种机制的构建,引导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反思与重建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1.强化学习实践,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①自我反思。我们要求教师经常性地反思与本课题相关的某些问题,如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自己是怎么认识的,自己已经获得了哪些了解,倡导教师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②学习培训。在反思的基础上,引导教师通过阅读书籍、学习《导读》、参加培训、聆听讲座、进行观摩等方式,了解关于这些问题的其他观点,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以教育理论导向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确立。

③交流研讨。我们就这些共性的问题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开展沙龙研讨活动,如“我与新课程同行”、“教学反思之我见”等,全校教师共同学习、探讨、提高,用群体教育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同时大力倡导教师申报主课题下的个人课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独立进行教科研的能力。在了解、交流、研讨、对话、审视、反思的

24

基础上,引导教师最终发展、完善、重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新理解、新看法、新观点。

④实践提高。最后我们要求教师在行动中运用这些新的理解,通过不断的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如根据课题平时的研究情况,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三课”活动,即教师个人课题的邀请课、教科研组的课题研讨课、全校性的课题展示课,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成长的阶梯,收到了较显著的成效。

2.构建有效机制,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①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校长领导,教科室统筹规划和协调,兼职教科员和教科研组长为主力,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运行机制,做到思想目标统一,渠道畅通,配合协调,管理有序,确保课题目标的完成。

②构建活动机制。具体做到三定:定时间,每周一次研讨活动;定内容,由课题组统一安排研讨内容;定指导检查,课题组负责人员深入各子课题组,进行不定期检查、指导,促进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③构建学习机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家来校讲座指导,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学习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制定读书计划,指导教师阅读教育经典名著,写好读书笔记。

25

④构建激励机制。学校出台了教科研奖励细则,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对课题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定期评选教科研先进个人、“十佳个人课题”等。 我们通过强化学习实践、构建导向机制,逐步引导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的观念;变学生参与为师生合作的观念;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共存的观念。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发现,初步达成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一支敬业奉献、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3、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要学、乐学、会学”,自觉性、自主性有了明显提高。

我们通过对学习方式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初步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喜欢自主探索,也喜欢竞争合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26

(1)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在对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通过一阶段的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习惯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而低、中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则表现得比较突出。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尤其是对中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了结构比较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并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既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也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也能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进行交流磋商,增强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3)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发展。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学生能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

27

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学生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下主动参与所获取的知识,用得着,记得牢,学得好,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4)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从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自疑解疑的习惯,为学生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他们时而潜心研究、时而合作交流;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据理力争;时而提出疑问、时而静心思考,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表现,课堂充满朝气,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通过实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赞同。特别是学生家长通过家长开放日到校听课,对学校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我校课题研究也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促使我校在各个学科全面推广语文学习方式改革的经验。

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学习方式是学校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强调,同时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我

28

们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要去探索和解决。研究虽然告一段落,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一)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得到多大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学;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引导教师自主发展和快速成长。

(二)随着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课程的理念正在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仍应该看到,就目前的课堂而言,理念和现实间仍有距离,有时学习方式仍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追求学习方式的实效性,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综合能力。

十、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任长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