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发展心理 下载本文

1.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特点和规律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他从逻辑学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1.最初,所有的儿童都有本能的反射行为。如:把你的手放在婴儿的手掌中,他将会抓握。这些最初的行为都是本能的,是儿童建立其最初的图式的基础。

2.随后的发展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最初这种学习是通过偶然的方式进行的,以后是通过有目的的试误进行的。

3.这一阶段后期,儿童由最初的尝试错误式的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的解决问题,此时我们称之为的“思维,,开始萌芽。这意味着儿童能够思考和规划其行为了。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其思维只处于萌芽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具体而言: 1.儿童的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2.思维仍然是原始的,体现为集中化和不可逆性两个特点。

3.只注重状态。如将牛奶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中,学前儿童会忽视倾倒这一过程,仅仅注意起始状态(一个容器中的牛奶)和结束状态(另一个容器中的牛奶)。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具体而言:

1.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能通过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3.自我中心的思维向去自我中心或客观性思维的方向发展。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大约青春前期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问的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3.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4.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即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进入中学以后,每个学科几乎都要求中学生发展自觉的观察力,而且随着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对事物观察的精确度是与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随着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此外,中学生对比事物的正确率也逐渐增加。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由于思维的发展和思维参与到观察中去,

中学生的观察逐渐变得全面和深刻。国内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能够掌握观察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能够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行观察,既能进行全面观察,又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重点观察。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进入中学后,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材内容,独立地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能逐步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主动选择良好的识记方法等。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进入中学以后,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加深以及言语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意义识记得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初中以后,中学生的意义识记就超过了机械识记,并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相反,机械识记运用得越来越少,其效果也越来越差。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初中学生在抽象记忆发展的同时,具体形象记忆也在发展,但发展的速

度已慢于前者;到了高中时期,抽象记忆发展迅速,而具体形象记忆则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还需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此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日趋成熟。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1.最近发展区定义: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问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问的过渡状态。 2.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3.对教学的启发: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观,在教学实践上已出现三项改革活动:交互式教学、合作型教学和建设学习者班级社区。

2.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情绪表现为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四个维度。

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的演变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原始的基本情绪;第二类是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第三类是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第四类是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第五类是与欣赏有关的情绪。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情调即伴随感觉而产生的情感;第二类是激情,即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第三类是心境,即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第四类是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第五类是情操,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所怀有的复杂情感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