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开题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当作重中之重。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广大教师推进新课程的重要障碍。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始终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课程资源方面,农村小学相对城区小学要缺乏得多,一方面,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如场地缺乏、设备陈旧、媒介单一等;另一方面,校外课程资源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就目前而言几乎没有,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所以,农村小学课程建设必须发挥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当地的乡土资源优势,才能较快改变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以切实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和新课程的实施。但不能就此认为,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软肋”在于“资源短缺”。虽然城区学校的软件硬件资源比农村学校要强些,但是农村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因为农村小学同样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因为农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

本课题是从可供课程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认识乡土的课程资源价值,探求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乡土资源利用的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途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规律等方面作出有益的理性总结,从而为课程资源建设理论提供新的创新性因子和完善性要素。因而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经验和操作样式,从而在实践层面上为区域性推进农村小学走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和利用的道路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其实践意义是非常大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们发现国内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不很多,大多是有关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德育教育、艺术、环境教育、音乐等等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显然这些学科课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较我们研究的课题范围大大缩小了,而国内和我们处于同一研究领域的课题,也没有较出色的研究成果,研究模式和操作方法都是大相径庭的。

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开篇就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乡土资源具有丰富多样厚重等特点。1999年起,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探索。农村课程开发要“本土化”,这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乡土资源的丰富多彩与适切程度强的特点,为农村学校高水平地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可能。”目前的农村学校的课程开发现状是忽视“本土化”的资源开发,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软肋”在于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度。

如桐乡市石门镇小的《开发乡土人文校本资源,强化学生主体体验》、衢州市开化实验小学的《山区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等校本课程都利用了乡土人文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崇明,现在只有部分中学,如崇东中学的乡土音乐校本教材等开发系列,小学层面的如东门小学版画作文系列、陈家镇小学的鸟文化教育等,他们都是属于一个主题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开发与利用本镇本土全方位的乡土资源,从民俗民风、民间艺术、农副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挖掘来开发校本课程,在农村小学仍处于初始阶段。

三、已有的研究基础

1、作为本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黄德昌校长曾在2001年——2003年参与了上海市崇明县教育局开设实施的《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我们学校是

其中参加的崇明东部地区七所学校之一,也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的研究,编写了“农村小学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撰写了《鸟文化课程的开发原则》的论文,为我们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们学校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黄海生态区环境教育与公众意识项目的一个学校之一,在这样一个与世界接轨的大好机会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关于乡土资源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

2、2006年学校的县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已经结题,并且开展了多次的县级、市级研讨、展示活动。课题研究成果受到县教育局、县进修学校研训部、科研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以其特有的导向性和推广价值在上级领导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由七人组成,其中有校长、书记、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学科负责人,也有教育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可以说是一支精干的队伍。无论是谁,我们在长期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跟踪教学信息,都在积极主动地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出谋划策,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这是我们完成此课题的研究的根本保证。

4、资料设备

我们选择的这个科研课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部分相关的资料。 《国内外教育信息》 这类杂志主要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尤其是一些教育科研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美国、上海、江苏等。

《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等杂志报道的内容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教育科研教改的导向性的讲话,便于教师把科研教改的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崇明县进修学校的宋林飞校长参与编写的《崇明生态》一书,对我们的课题的开展与实施有非常高的指导作用。

另外,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使大家得到很多的启发,更好的投入到课题的实施中。

5、科研手段

以最新的科研理论为依据,以探索实践中师生双边运行为主线,以校本教材和对社会生活的实践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边研究、边总结、边借鉴、边创新、边完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一)课题界定

1、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2、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

3、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将开发的乡土资源通过转化、优化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能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性的蓝本资料,从而更好地利用好所挖掘的乡土资源。

4、开发与利用,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有效生成、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封闭型、静止式,乃至衰退状。

(二)研究目标

通过探索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模块、内容、原则,探索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途径、利用的一般模式、教师培训模式、乡土资源基地的建设等初步构建起“学校与乡土课程资源基地互动交融”的运作体系;构筑起乡土课程资源基地群列,形成优质多样的乡土课程资源规模效应,从而构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操作体系,为同类学校在课程建设上提供可操作性范例。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类型的调查与分析 本校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本校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心理趋向、价值定位及思路倾向的研究;

2、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特征;

(2)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及模块的构建;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基地建设的研究;

(4)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的定位原则的研究; (5)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的实施意义的研究。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一般原则的研究:

针对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生活化原则 (2)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一般模式的构建:

分析资源—— 确定菜单——提供菜单——引入学生——调整体系——编著文本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A、实践体验法:引导参与 → 实践感受 → 体验内化 → 反馈外化 B、调查研究法:确定调查对象 → 拟定调查提纲 → 实在开展调查→结果分析处理→提出对策建议

C、参观访问法 D、影响激励法

4、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2)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研究;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4)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5)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体育教学整合的研究;

??????

5、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的研究 (1) 乡土德育资源的类型的研究; (2) 乡土德育基地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3) 利用乡土德育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4) 利用乡土德育资源优化少先队工作的研究; 6、农村小学乡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中兴镇艺术资源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探索音乐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7、农村小学乡土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乡土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的研究

(2)乡土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方法的研究; (3)乡土环境教育资源的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的研究; 8、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管理机制的研究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2)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的构建;

(3)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运作机制的构建。 9、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研究

(1)评价目的:学校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评价要逐步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农村社会与环境的现状,倡导热爱家乡的情感与责任意识。

(2)评价内容: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态度;创新与艺术

(3)评价方式:评价形式的研究;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呈现方式 10、个案研究(包括教师在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过程中的体验性收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小课题报告等)

六、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1、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包括开发的原则、开发的内容与模块、开发的途径、开发的一般模式;利用的原则、利用的一般模式、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另外乡土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德育教育、环境教育的渗透、整合的研究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2、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中最难掌握的是家庭、社会各界的支持;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3、创新之处:

本课题与其他乡土资源(语文、数学、德育教育、艺术、环境教育、音乐等等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A、研究领域是一致的。都设定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上。 B、研究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区别:

A、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我们研究的范围是在我们学校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B、开展研究的条件不同。在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学校中,大多学校是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心小学,有的是县级市的实验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各种条件都比较好。而我们学校地处崇明岛东部,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小学,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开发和利用我们各种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为实施新课程奠基,为学生发展服务。

C、开发主体的参与度不同。以往许多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学校单方面的研究,开发主体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目标是让开发主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题研究中;特别要通过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唤起社会上知名企业家、知名人士、学生家长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D、研究方式不同。以往许多课题的研究者往往缺乏与别人长效合作的意识,这就造成了研究成果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一时的。而我们的研究是立足于本地的各种乡土资源,使学校与各乡土资源的主体成为紧密型的合作体。即学校主体和乡土资源主体“双极”式的研究是互动的、主动的、长效的。这种发展性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将会使乡土课程资源得到全面的持续的开发和利用。

F、研究的本质不同:我们进行的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发展的,是指通过研究,使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动态生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深化的,而不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淡化、退化、甚至消亡。

七、课题的操作措施 1、深入调查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及问卷调查、专访调查、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着重调查研究如下内容: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观点、基本经验及普遍存在的困惑、困难等;本校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分布及状态;本校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本校本地多元主体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心理趋向、价值定位及思路倾向。

2、构建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管理体系

通过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着力构建起较完善的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管理体系。构建起通畅、快捷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网络;构建起简洁合理有效的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制度系列。

3、开展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实践探索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探究工作: ⑴选定开发基地,成立开发小组,制定发展性开发预案,在“课题中心组”统筹下,有组织实行特色化开发研究;

⑵以教研组为单位,全体教师全面进入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实验,教研组及老师都要有实验计划,每一教案必须在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上详尽列出其具体研究点,并在教后进行反思;

⑶选择“个案”,进行跟踪分析研究;

⑷ 定期不定期进行发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案例分析(范围、形式等另定)。

4、切实推进重大研究举措

成立以课题组长为首的研发核心小组,着重抓好三件事:一是策划好重大研究活动;二是做好科研情报资料的搜集、积累,特别是提炼的工作;三是抓实抓紧在重大研究目标上的总结报告工作,例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利用的模式等,不仅要确保有阶段性成果,而且要不断发现问题,明确新形势,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5、着力构建发展性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网络平台

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成立网络平台构建小组,做到责任到人,任务明确,制度规范;二是构建起特色化平台。平台要凸现动态性、互动性、发展性三个特点;三是优化平台构建主体。平台必须强化师生、家长、社会相关人士的主体性。

八、课题的分工 姓名 性别 专业职务 对成果的主要贡献 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经费保障,主持课题的研究 协助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 具体组织开展研究工作 负责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培训组织工作。 方案策划、报告撰写、资源收集、整理, 负责对教师进行培训 课程的开发与案例分析 协助组织管理,分管校园网的建设 黄德昌 沈 洲 宋汉超 陈汉东 男 男 男 男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朱汉萍 沈慕才 沈 刚 女 男 男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黄葵菊 蔡红香 陆春陪 季红兵

女 女 男 男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具体负责德育教育、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 协调、分管上下联系,负责子课题的研究 负责后勤总务、对外联系工作 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 负责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 子课题分工情况表:

课题组长 黄德昌 子课题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类型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的研究 农村小学乡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农村小学乡土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管理机制的研究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研究 个案研究

九、课题指南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类型的调查与分析 本校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本校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心理趋向、价值定位及思路倾向的研究;

宋汉超 朱汉萍 副校长 教科主任 负责人 沈洲 黄德昌 朱汉萍 陈汉东 黄葵菊 沈刚 沈慕才 蔡红香 副组长 沈 洲 行政职务 书记 校长 教科主任 教导主任 德育主任 教导主任 教导主任 工会主席 2、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特征;

(2)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及模块的构建;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基地建设的研究;

(4)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的定位原则的研究; (5)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的实施意义的研究。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一般原则的研究:

针对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生活化原则 (2)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一般模式的构建:

分析资源—— 确定菜单——提供菜单——引入学生——调整体系——编著文本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A、实践体验法:引导参与 → 实践感受 → 体验内化 → 反馈外化 B、调查研究法:确定调查对象 → 拟定调查提纲 → 实在开展调查→结果分析处理→提出对策建议

C、参观访问法 D、影响激励法

4、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2)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研究;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4)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5)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体育教学整合的研究;

??????

5、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的研究 (1) 乡土德育资源的类型的研究; (2) 乡土德育基地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3) 利用乡土德育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4) 利用乡土德育资源优化少先队工作的研究; 6、农村小学乡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中兴镇艺术资源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探索音乐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7、农村小学乡土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乡土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的研究

(2)乡土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方法的研究; (3)乡土环境教育资源的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的研究; 8、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管理机制的研究 (1)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2)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的构建; (3)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运作机制的构建。 9、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研究

(1)评价目的:学校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评价要逐步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农村社会与环境的现状,倡导热爱家乡的情感与责任意识。

(2)评价内容: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态度;创新与艺术

(3)评价方式:评价形式的研究;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呈现方式 10、个案研究(包括教师在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过程中的体验性收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小课题报告等)

“明珍盘龙”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登冠小学课题组 黄海云

一、问题的提出

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校本、校本研究、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从教育科研的神秘殿堂走进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全国几千万中小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的视野里。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外有识之士公认的一本育人教科书,

她是形成一个人良好 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沃土,为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的校本的开发与研究,是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形成广泛而积极的爱好起重要导向作用。

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抛在我们登冠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立足于登冠本土文化,努力体现 “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确定开发“登冠文化”校本课程,表现出鲜明的学校特色,以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思路是:以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为核心,以开设特色课程为载体,以民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与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形式,把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和影响,使同学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 二、理论依据

1、课改文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相关阐述。 2、近期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的理论

“登冠龙灯文化”是登冠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理论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著)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人类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和内涵要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多姿多彩,更为博大精深??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它“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该书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书中第四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如下阐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走向和谐境界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规律??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构建人与自然、

人与人、(特别是人与群体)人与自我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理念??”

三、研究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传承登冠龙灯民族文化的意义。 2、登冠龙灯民族文化课程目标系统的构建。 3、登冠龙灯文化课程开发实施的内容与形式。

4、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传承登冠龙灯民族文化和利用登冠龙灯民族文化课程资源育人的关系。

5、民间艺人进课堂操作方式和教学管理。 四、研究方法 1、传承实践法。

2、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比较法;文献法等。 3、与常规的校本研修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有机整合。 五、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研究必须始终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在本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2、实践性原则。在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组织实施长期的、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传承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3、优势整合原则。学校在实验过程中,将注意整合教育与文化,教师与学生,外聘教师(民间艺人)与校内教师,学校与学校,校长与校长,教师与教师,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与人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分工协作,力求过程与效果的优化。

4、生成性原则。在实践和思考中,不断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5、全员参与原则。登冠小学的校长、教师,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都有参与实验的义务,同时,都有分享研究成果的权利。

六、成果形式

登冠龙灯文化的研究成果分别以论文、经验交流、图片、光盘、录音带等方式呈现。 七、工作步骤

2007年7月——2008年1月,课题实验的预热,酝酿,申报阶段。

2008年2月,课题实验的正式启动阶段,撰写实验方案、实施方案,组建实验班子,申请开题、论证。各校建立实验档案。

2008年2月——2010年1月,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和总结阶段。在继续以前所有研究内容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传承土家民族文化和利用土家文化艺术课程资源育人的关系”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传承土家民族文化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开发实施方式,即形成较完善的机制和操作系统。并基本能从理论上能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三个问题。 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形成详实的实验报告,申请上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做结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机构形式 顾问:王权、高一平、欧阳网苟 组长:黄海云

副组长:戴俊华、耿飞、王琳、马娟 组员:登冠小学全体教师

《登冠人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课题方案

执笔 戴玉娟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

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存和社会习俗既是本地村民智慧的象征,又是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儿童少年而言,它们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有其特殊的呈现形式,既真切生动,又“直接而朴质”,因而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独特的民风民俗——“元宵节舞龙灯”;未经雕琢的民间故事——“董永传说”、“刘伯温传说”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

二、概念界定 人文的概念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我们所说的人文,是指登冠的人们在发展中显现出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三、研究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人和事及其传统美德,培养热爱家乡之情,并让学生从动人的民间故事中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以及接受孝道教育。

2、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教学相长、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养成在教育教学中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课程观念,具备初步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研究的能力。

3、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发展。 四、研究内容 1、登冠人文

包括登冠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面积人口,工农业生产,登冠人们的生活习俗,教育历史等情况,让读者通过阅读,对登冠有全面初步的了解。

2、美丽的传说

刘伯温其人和与之有关的美丽传说,展现足智多谋的刘伯温,用生动的智慧传说和故事告诉读者智慧对于人的重要性。

董永其人和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展现孝道美德的感天动地,用丰富动人的神话故事启迪读者孝的意义

3、“明珍学校”由来

以张建斌先生“孝敬父母、报恩家乡”“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美德,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明珍实验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长大了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五、研究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校本课程就是要充分体现学校、教师、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允许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和实施。同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关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实践、体验和创造等,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开放。它不限于某一方面的民族文化资源。二是活动范围的开放。活动范围不限于学校、教室,可将“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生活场所,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活动方式的开放。学生的活动方式表现为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主实

践;教师的活动方式表现为创设情境、参与合作、指导帮助。具体的活动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表演、动手操作以及搜集信息等等。

(三)灵活性原则

各个班级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不尽相同,教师的状况发展也不均衡,加之各班学生的个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科教师和班级学生的差异,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六、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即研究。其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1)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选定主题;(3)文献查阅;(4)制定方案(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5) 收集资料(常用问卷、调查报告、测验数据); (6)实施研究;(7)评价反思。

七、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

课题小组根据个人专长,明确个人分工,开始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

(1)课题组成员各个成员根据课题的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分工,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2)编制《校本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评价4部分。编制适合不同年段、要求的教材。

(3)课题组成员根据编写的各门校本教材《大纲》、《教材》实施,进行教学研究。

(4)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总结、反思。积极撰写研究典型案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论文、学生作品等),组织交流,每次做好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收集。

3、结题阶段

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评价,写出课题总结报告。 八、小组成员

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金坛市登冠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但是,由于众多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弱势群体。他们急需一个有利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指导,也急需一些成功的范例作为他们的蓝本。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了解、继承民族的、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抓紧。从目前来看:一是失传,如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西化严重。我校地处金坛西北部,这里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元宵节舞龙灯”;未经雕琢的民间故事——“董永传说”、“刘伯温传说”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二。

进入课改五年多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正焕发出现代化省级实验小学的风采。学校组建了学生男子、女子龙灯队,活跃在乡村、社区;学校2000年被评为“写字实验学校”,成功召开2次写字教育现场会;学校将“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现代、书韵、绿色学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趣味书法》、《登小盘龙》、《经典诵读》、《登冠传说》。为了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并彰显特色、多出成果、力争示范,我们提出了《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这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三。

二、概念的界定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从总的方面来看,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类。 (1)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

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2)狭义的民族文化定义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3)本课题中所讲的民族文化特指千百年凝练的“经典”、未经雕琢的当地民间故事“登冠传说”、形式与内涵统一的“国粹书法”、演绎数百年的传奇色彩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龙灯”。她是登冠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2、校本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说,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三、理论思考

1、课程论。施良方在《课程论》中提到: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和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构建过程。构建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以至同学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外界的相互作用包括资源的重组,伙伴的合作等。

3、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儿童诵读古代经典作品时,大多不求甚解,只是背。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由于儿童在诵读过程中,完全松驰,致使脑波从倍塔波转换到阿尔法波,也就是说诵读经典的小孩在舒解身心压力的同时,

在阿尔法波的作用下,脑与潜意识的互动加强了自身的记忆力、判断力、注意力、灵感的创造力,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

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舞龙灯能强健他们的体魄,发展运动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笛子作为民族管乐的一种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闻名于世,使学生受到听觉熏陶;中国书法,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可以启智、冶德、可以引领创新,成就好的人格;诵读经典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结合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四、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在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下,促进教师、学生成为文明、儒雅、体健、情趣的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龙的传人”;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范例。

(二)具体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特有的民族节日习俗——舞龙灯,掌握基本的舞龙灯的基本技法,感受家乡朴实的风土人情;会讲流传在登冠乡土上的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能诵读经典《弟子规》等,并能从中摄取规范自我言行的营养;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经历体验中培养对民间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认识、筛选、继承、发展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教学相长、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养成在教育教学中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课程观念,具备初步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研究的能力。

3、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推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系列成果。(包括教师开发的校本教材、撰写的研究论文、活动的典型课例、制作的课题网站和学生民乐汇演、龙灯表演、书法作品展示等成果。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五、研究的内容

立足我校开设的四个校本课程《趣味书法》、《登小盘龙》、《经典诵读》、《登冠传说》,研究下列四个方面:

1、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的整合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亮点纷呈,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综合实践、地方课程、特色学校等新名称如雨后春笋。有的学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只是原有活动课、选修课的简单改造甚至直接

翻版;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与学生兴趣小组混为一谈;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只限于学科知识的拓宽、加深。有的学校将培育学校特色与开发校本课程相孤立??许多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利用上,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出现混乱状态。能否在育人总目标的统领下,将这些教学行为有机整合,发挥最大最优的功能,需要我们去实践。

2、校本教材各学段教学内容编排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是制定《课程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编写出校本教材。而一套有效的校本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必须写清楚适用年级、教学课时、年段目标。课程内容的组织(如按主题或课题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3、校本课程的目标检测与评价的研究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与灵魂。没有清晰的课程目标,不仅课程开发过程缺乏计划性与方向性,而且缺乏目标导向,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无从谈起课程开发活动。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则要全面。既要对教材的开发进行评价,又要对课程的实施即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有对结果的评价,而对结果的评价又要分别评价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的自身发展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个性特长的发展情况。我们拟开展三条线结合的评价:(1)联系日常教学,进行表现性评价(2)记录学习足迹,进行成长记录袋评价(3)结合重大活动,进行展示性评价。

4、校本课程师资配置的最优化研究

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少,专任教师更加缺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教师力量不足加大了课程实施的难度。但是,广阔的农村却不乏多才多艺的校外辅导员。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优秀专门人才担任课程开发、实施教师,同时,可以结合现有教师的兴趣特长,让他们在担任基础教学同时,参加提高培训,努力探究优化师资配置的方法。

六、研究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校本课程就是要充分体现学校、教师、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允许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和实施。同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关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设计、开发、实践、体验和创造等,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开放。它不限于某一方面的

民族文化资源。二是活动范围的开放。活动范围不限于学校、教室,可将“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生活场所,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活动方式的开放。学生的活动方式表现为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主实践;教师的活动方式表现为创设情境、参与合作、指导帮助。具体的活动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表演、动手操作以及搜集信息等等。

(三)灵活性原则

各个班级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不尽相同,教师的状况发展也不均衡,加之各班学生的个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科教师和班级学生的差异,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力争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出班级和学校的特色。力求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七、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即研究。其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1)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选定主题;(3)文献查阅;(4)制定方案(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5) 收集资料(常用问卷、调查报告、测验数据); (6)实施研究;(7)评价反思。

八、预期成果的表达形式

撰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及研究论文;推出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和活动课实录;推出系列学生成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九、工作步骤

1、立项阶段(2007.7--2008.1)

(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总方案,申报立项,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2)邀请市专家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子课题申报。将主课题分解为四个子课题:《“趣味书法”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龙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登冠传说”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切实将研究落到实处,落实到课堂。

2、实施阶段(2008.2--------20010.1)

(1)课题组成员各个成员根据课题的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分工,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2)编制《校本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评价4部分。编制适合不同年段、要求的教材。

(3)课题组成员根据编写的各门校本教材《大纲》、《教材》实施,进行教学研究。 (4)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总结、反思。积极撰写研究典型案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

论文、学生作品等),组织交流 ,每次做好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收集。

3、结题阶段(2010.2-2010.6)

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评价,写出结题报告。展示研究成果,邀请专家鉴定。

十、组织分工

组 长:王 权 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工作。 副组长:高一平 课题方案规划设计等。 冷漓锦 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等。 钱小莉 负责计划修订,资料收集等。 组 员:登冠小学全体教师 下设四个子课题:

《“趣味书法”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组长:陈莉莉

《“龙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组长:黄海云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组长:钱小莉 《“登冠传说”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组长:戴玉娟

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王 权

所在单位: 金坛市明珍实验学校

申报日期: 2007年10月

拟结题时间: 2010年7月

常州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 王 权 姓名 专业技 行政职务 校长 术职称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小学高级 专长 性别 男 族 研究 行动研究 民汉 年月 出生 1971年2月 金坛市明珍实验学校 工作单位 (原金坛市登冠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金坛市登冠集镇 电子信箱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不含主持人,限报十人) 专业技术 姓名 职称 高一平 冷漓锦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 明珍实验学校 明珍实验学校 工作单位 专长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 课题方案规划设计等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等 “龙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戴俊华 小学一级 明珍实验学校 行动研究 的研究 耿小仙 钱小莉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 明珍实验学校 明珍实验学校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 资料收集、整理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jsjtwq@126.com 213253 联系电话 0519-82422761 实施的研究 “登冠传说” 校本课程开发戴玉娟 小学二级 明珍实验学校 行动研究 实施的研究 “龙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黄海云 小学一级 明珍实验学校 行动研究 的研究 “趣味书法”校本课程开发陈莉莉 小学高级 明珍实验学校 行动研究 实施的研究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耿 飞 小学一级 明珍实验学校 行动研究 实施的研究 吴建霞 小学二级 明珍实验学校 行动研究 课题网页建设、资料收集

课题主持人(2007年8月前)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1、省级电教课题 2、常州市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 《优化组合多种媒体,开启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尝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完成情况 1999年12月 课题的规划、指导、已结题 总结 2002年10月 课题的规划、调整 已结题 3、常州市级立项课题 试》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有效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2004.7 课题负责人,课题规划、指导 已结题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比 日期 生活:焕发数学教学生命的土壤 发表或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出版的主要论以“研究”走向“实践” 文或著作 以活动课程建设为突破口, 省“师陶杯”三等奖 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正确认识活动课程, 上好数学活动课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新教法一常州市“教海探航”征文 二等奖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及学省“师陶杯”二等奖 习设计 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自己的数学 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比 三等奖 数学呼唤“LIVE” 二等奖 省“师陶杯”一等奖 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比 2004.02 2003.11 2003.04 2002.11 2002.04 三等奖 常州市“教海探航”征文 2002.07 2001.11 2001.7 三等奖 《常州初教》 1998.6 例 用爱心、恒心转化后进生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复习 闻听女儿读书声 《常州初教》 《小学教学参考》 发表《家庭教育》 1997.8 2005.5 2005.8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一、选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但是,由于众多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弱势群体。他们急需一个有利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指导,也急需一些成功的范例作为他们的蓝本。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了解、继承民族的、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抓紧。从目前来看:一是失传,如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西化严重。我校地处金坛西北部,这里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元宵节舞龙灯”;未经雕琢的民间故事——“董永传说”、“刘伯温传说”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二。 进入课改五年多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正焕发出现代化省级实验小学的风采。学校组建了学生男子、女子龙灯队,活跃在乡村、社区;学校2000年被评为“写字实验学校”,成功召开2次写字教育现场会;学校将“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现代、书韵、绿色学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趣味书法》、《登小盘龙》、《经典诵读》、《登冠传说》。为了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并彰显特色、多出成果、力争示范,我们提出了《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这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三。 二、内容: 立足我校开设的四个校本课程《趣味书法》、《登小盘龙》、《经典诵读》、《登冠传说》,研究下列四个方面: 1、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的整合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亮点纷呈,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综合实践、地方课程、特色学校等新名称如雨后春笋。有的学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只是原有活动课、选修课的简单改造甚至直接翻版;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与学生兴趣小组混为一谈;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只限于学科知识的拓宽、加深。有的学校将培育学校特色与开发校本课程相孤立……许多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利用上,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出现混乱状态。能否在育人总目标的统领下,将这些教学行为有机整合,发挥最大最优的功能,需要我们去实践。 2、校本教材各学段教学内容编排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是制定《课程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编写出校本教材。而一套有效的校本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必须写清楚适用年级、教学课时、年段目标。课程内容的组织(如按主题或课题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3、校本课程的目标检测与评价的研究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与灵魂。没有清晰的课程目标,不仅课程开发过程缺乏计划性与方向性,而且缺乏目标导向,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无从谈起课程开发活动。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则要全面。既要对教材的开发进行评价,又要对课程的实施即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有对结果的评价,而对结果的评价又要分别评价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的自身发展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个性特长的发展情况。我们拟开展三条线结合的评价:(1)联系日常教学,进行表现性评价(2)记录学习足迹,进行成长记录袋评价(3)结合重大活动,进行展示性评价。 4、校本课程师资配臵的最优化研究 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少,专任教师更加缺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教师力量不足加大了课程实施的难度。但是,广阔的农村却不乏多才多艺的校外辅导员。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优秀专门人才担任课程开发、实施教师,同时,可以结合现有教师的兴趣特长,让他们在担任基础教学同时,参加提高培训,努力探究优化师资配臵的方法。 三、价值: 在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下,促进教师、学生成为文明、儒雅、体健、情趣的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龙的传人”;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范例。 1、让学生了解家乡特有的民族节日习俗——舞龙灯,掌握基本的舞龙灯的基本技法,感受家乡朴实的风土人情;会讲流传在登冠乡土上的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能诵读经典《弟子规》等,并能从中摄取规范自我言行的营养;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经历体验中培养对民间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认识、筛选、继承、发展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教学相长、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课程观念,具备初步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研究的能力。 3、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推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系列成果。(包括教师开发的校本教材、撰写的研究论文、活动的典型课例、制作的课题网站和学生民乐汇演、龙灯表演、书法作品展示等成果。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四、研究基础: 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学校组建了学生男子、女子龙灯队,活跃在乡村、社区;学校2000年被评为“写字实验学校”,成功召开2次写字教育现场会。学校将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现代、书韵、绿色”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趣味书法》、《登小盘龙》、《经典诵读》、《登冠传说》。目前,《趣味书法》、《登冠传说》校本教材已编好,并正在实施。 参考书目:《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杨小微主编 北师大出版社 2001。5 《课堂教学论》 袁金华 魏所康 朱川彬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4 《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 岳麓书社 2002。6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课题组负责人王权校长是“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曾主持过省级“九五”电教课题《优化组合多种媒体,开启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常州市“十五”重点课题《自主创新性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常州市级2004-2007立项课题《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有效途径与策略的研究》,三课题均分别结题,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课题组成员为全校教学人员。由分管校长具体规划,教科室具体实施。成立了四个子课题,子课题组长均由骨干教师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产生,积极性高。课题组成员中,有金坛市级及其以上骨干教师7人。学校还向社会聘用了多名校外辅导员。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智力保证。 教科研氛围浓厚,学校有完善的教科研奖励制度和教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提供了制度保证。 学校建有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有完备的各种专用教室,每学期用于订阅各项教学杂志的费用在6000元以上,校“张明教育发展基金”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为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学校将“现代、书韵、绿色”作为办学目标,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办学特色,与研究课题相一致。以课题促特色,以特色支撑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精力上的保证。 本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及教育统计的手段,所有成员均能制作课件。学校大力支持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与必要的时间保证。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 究阶段 立 项 2007.12 阶 段 完成 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1、 设计课题方案。(高一平) 2、 申报课题。(王权) 3、举行开题论证活动。(冷漓锦) 4、子课题申报。(钱小莉) 1、 校本教材、大纲各一份。 1、 编写校本教材、大纲。(高一平) 2、 中期报告一份。 2、 分年段实施校本课程。(王权) 实 施 20010.1 3、 组织开展研究,并收集研究资料。4、 每年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各阶 段 (冷漓锦) 4、 完成中期报告。(钱小莉) 一次。 5、 课题研究及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一次。 1、 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1、 整理研究过程资料。(钱小莉) 2、 研究成果集(含校本教材、结 题 2010.6 阶 段 3、 完成研究成果集(展)并推广。作品集、学生才艺展示)(高一平) 若干。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2、 完成结题报告。(冷漓锦) 课题网站、论文集、学生3、 研究论文、案例数十篇。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1、主课题方案一份 2、子课题方案各一份 1、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编排科学,时间安排合理,操作性强 高一平等 2、课题结题报告 能为农村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提供成功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范例。实践性强。 王权等 3、研究论文(案例)集 数十篇研究论文发表、获奖。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冷漓锦等 4、学生素质综合展示 学生成为文明、儒雅、体健、情趣的人,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戴俊华等 5、课题网站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0将通过互联网将研究成果、经验推广。 钱小莉等 年7月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2007年10月20日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资源名称: 所属科目: 关 键 字: 上传日期: 内容简介: 10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月报 音乐 2008-1-30 14:13:05 录 入 人: 尹丹红 所属年级: 点 击 数: 5 10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入音乐课堂教学 的实践研究》月报 结合开提报告,再次深入研究、分析本课题研究背景,完成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背景”一节。如下: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符合世界音乐教育的新趋势。“文化多元化”的口号是许多有学之士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提出来的,指出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不能一体化,如果全世界都成为一种文化,穿一样的衣服,听一样的音乐,这将是人类的不幸。因此,为了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欧美的一些国家已经实行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对不同民族音乐的实践与欣赏,正在被引进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及日常音乐生活中,许多大学开设了以学习演奏和演唱各民族音乐为主要目的的“世界音乐”课。可以说,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符合世界音乐教育的新趋势。 (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是现行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课改”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引导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后果。 (三)现行音乐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忽视音乐文化的渗透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弊端。对汉民族学生来说,学生过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音乐,品种单一,少有其它选择 ,教材中偶尔有的少数民族歌(乐)曲也仅仅是从歌曲学唱或乐曲欣赏中展开,关注的是音乐的本体性或是技能技巧方面,忽视了歌(乐)曲后面的文化因素,也就是人文性,直接导致了学生对音乐理解的片面性和对音乐内涵的割裂,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并走入欣赏、理解音乐的误区。当然,这种音乐本体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本课题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四)他者的音乐文化观念。因为各民族的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会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和理解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可以帮助我们与不同民族增进了解,此外,我们也需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以丰富我们自己。同时,我们也通过本课题研究“唤醒”和“点亮”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爱护。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文本”的,没人听,没人喜欢就不可能保护。 所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实践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不仅迎合世界音乐教育的新趋势,也是我国当下音乐课程改革的要求,当我们充分认识到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让学生领悟和体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同于我们汉民族音乐文化的那些独特性和丰富性,让他们在文化浸润中学习音乐,汲取养料,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