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下载本文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

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知识梳理】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

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中期的藩镇割据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 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的行省制度

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武帝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③作用: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