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木洲中学158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文阅读理解 下载本文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10、文章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1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12、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1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6、“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7、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8、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9、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0、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1、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22、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23、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24、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5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26、(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 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目的何在? 12、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不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答案】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两个特点:食量大和能够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观察和辨别人的能力大小,然后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在实践中挑选辨别人才。

3、(1)首先写了千里马辱没在奴隶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称的终身遭遇。然后写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办不到,最后写了千里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赏识,反而被埋没摧残。 (2)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4、(1)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被埋没摧残完全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它。

(2)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怀才不遇,愤世嫉俗。

6、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7、(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目的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与众不同,为下文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8、第一段的“也”:无限痛惜。第二段的“也”:愤怒、谴责。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讽。

7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作者无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顾惜?”表达作者愤怒的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深刻的嘲讽。 10、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流露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源于“食马者”的无知。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12、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台于百万之师,求国于危难之中。

13、(1)提示了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 (2)在当今社会中,千里马(人才)非常幸运,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报纸、电视、网络等都有很多招聘广告,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很多,他们可以挑选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非常的自由。

8